墩台山烽火台

墩台山烽火台

墩台山烽火台位於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北部的墩台山山頂。 烽火台又名墩台,是我國古代傳遞軍事信息的建築設施之一。有“有寇來犯,晝然煙,夜舉火”之說。營口地處沿海邊陲,明朝修建烽火台數十處,“墩台山烽火台”就是其中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它歷盡了600多年的滄桑,墩台山也因此得名。 墩台山西臨渤海灣,南靠營口新港,海拔133米。山上植被茂密,綠樹成蔭,因建於山頂的這座明代烽火台而得名,故又稱台子山。

發展歷史

墩台山烽火台位於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北部的墩台山山頂。

烽火台又名墩台,是我國古代傳遞軍事信息的建築設施之一。有“有寇來犯,晝然煙,夜舉火”之說。營口地處沿海邊陲,明朝修建烽火台數十處,“墩台山烽火台”就是其中保存較完好的一處。它歷盡了600多年的滄桑,墩台山也因此得名。

墩台山西臨渤海灣,南靠營口新港,海拔133米。山上植被茂密,綠樹成蔭,因建於山頂的這座明代烽火台而得名,故又稱台子山。

據《明實錄》載,明朝時,倭寇常從海上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明成祖便於永樂13年(公元1416年)下令,北起梁房口(今營口),南至葦子套(今復渡河)修築煙墩八座,守衛海疆。其中提到的神井煙墩,就是指鮁魚圈墩台山的烽火台。

明代,蓋州衛沿渤海共修建了梁房口墩(今營口)、觀象山墩(今營口市老邊區二道溝)、白狼山墩(今蓋州市)、半仙山墩(今營口市鮁魚圈區望海寨)、深井子墩(今營口市鮁魚圈區墩台山)、兔兒島墩(今蓋州市仙人島)、歸州墩(今蓋州市歸州鎮)和葦子套墩(今瓦房店市西北復渡河)八座烽火台。

景點現狀

烽火台主體用青磚砌成,基部有花崗岩石條。青磚每塊長約4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10厘米。台身上窄下寬,底為正方形,每邊長約15米,上口每邊長約11米,上部有雉堞。牆面平整,每面牆上有兩條上尖下寬凹入牆體的楔形“水溜”兼通風口,用來排泄頂部雨水和點火通風,設計頗具匠心。牆全高約13米。烽火台實心,內以沙土夯固,上建堞牆,高約1.6米,每面設1米長堞口。

由於長期的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烽火台原貌早已不在。現在的烽火台是1988年重新修葺的。1995年該台被鮁魚圈區政府定為愛國主義者教育基地。

相關知識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台。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

烽火台的來歷是什麼?

傳說秦始皇為了抵禦匈奴的進攻,修建了萬里長城。但是,由於不能提前預報敵情,萬里長城也形同虛設,被敵軍屢屢攻破。後來,秦國大將袁牧看到幾十里外人家的炊煙,受到了啟發,就在長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備上乾柴火種,一有敵情就點火報警。烽火台修好以後,一處有情況,不消一會兒功夫,總兵就能見到信號,立刻發兵了~
中國第一個烽火台“烽火戲諸侯”

朝代:西周末年

《東周列國志》記載的“烽火戲諸侯”就是寫西周末年最後一位國王周幽王。

《東周列國志》記載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