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中國墨石公園景區(MOSHI PARK SCENIC AREA),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地質科普中心,格薩爾王發祥地之一,道孚八美之一。世界地質奇觀,中國唯一高原石林景觀,集觀光、體驗、科考、科普價值於一體的多元化景區,被譽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第八美 ”。 中國墨石公園景區位於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八美鎮卡瑪村與中古村交界處,地處中國最美景觀大道318國道核心區,緊鄰丹巴美人谷、康定新都橋、雅江康巴漢子村等知名景區,距八美鎮約6公里,川藏公路旁400米處。面積5平方公里,海拔約3500米。是香格里拉之巔海螺溝通向香格里拉之魂之魂稻城亞丁的中轉站,擁有壯美草原、婉約濕地、奇幻墨石、特色民居、高原花海、金色彩秋、白塔聖寺、日出日落八大奇觀。“春賞格桑夏避暑,秋觀彩林冬踏雪"是一年四季風光的特色,而綿延在鮮水河斷裂帶上的墨石天然景觀更為世人嚮往,被譽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第八美 ”。

簡介

墨石公園 墨石公園

曹孟德詩云:“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唯身臨其境,感悟了了。眺墨石公園,觀山中存海,波濤萬頃;近墨石公園,仰山石竦峙,變幻雄奇;入墨石公園,現世隱退宛如異域,唯星空依舊。

歷史沿革

歷史上,八美是一個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著名的鮮水斷裂便從八美通過,這條斷裂帶同時也是著名的地震帶,以其震級高、頻度大而聞名於世,可以同美國加州的聖安德列斯斷裂帶相比擬,並且就地震活動而言,它遠遠高於聖安德列斯斷裂帶。

八美石林由三疊紀板岩構成。受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影響,沿康定—道孚—爐霍一線形成了著名的鮮水河斷裂帶,斷裂帶中的岩石,受到擠壓、剪下,發生破碎、糜化,形成構造糜棱岩,它在八美附近最為典型和集中。斷裂活動形成的糜棱岩由於青藏高原隆升而被暴露出地表,這些膠結疏散的糜棱岩,遭受流水的沖刷,風雪的鏟刮,重力崩塌等風化作用,就形成了狀若石林。因這種岩石軟弱且含鈣質,大自然風雨流水的侵蝕便把它雕塑成了千姿百態、雄奇壯觀的土石林景觀。

八美石林的絢麗景色,堪與華南著名的石灰岩喀斯特石林媲美,但它在地質成因、景觀特點、微地貌形態和自然環境方面又十分特殊,類似的糜棱岩土石林在國內外尚未見報導。八美土石林坐落在川西高原,寬廣的草甸、起伏的雪山、迷人的藏寨和土石林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絕妙的風情畫。

2015年,道孚縣八美土石林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016年6月,道孚縣八美土石林景區正式更名為中國墨石公園景區。

2016年11月,中國墨石公園景區整體升級打造,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17年3月,中國墨石公園景區升級改造後正式開園營業。

2017年6月,墨石公園民俗酒店正式營業。

2017年7月,在墨石公園景區舉行開園慶典暨道孚縣油菜花節開幕式 大型活動,四郎貢布、白玉扎西等眾多明星精彩獻唱,熱鬧非凡。

自然資源

八美土石林景區在地質成因和自然環境方面十分特殊。遠眺八美石林,群峰匯聚,萬塔林立,崢嶸起伏,重巒疊嶂,景象萬千,如同精心製作的盆景。身臨其境、深感目不暇接,令人留連往返。有的像白鹿望天,有的似猛虎下山,有的仿佛獼猴酣睡,石柱、石筍、石蘑菇、石蓮花更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真是猶如童話迷宮。周邊還有坦蕩的草地,峻峭的雪山,迷人的藏寨與之互相映襯。

八美石林含鈣鹽,其中所含的結晶水受空氣濕度的影響,乾燥季節呈淺灰色、淺藍色,濕潤季節呈蒼黑色。與其他地方石林相比,八美石林有著兩大特點。一是會變顏色,這是其他地方的石林無法想比的地方,春季和冬季是淺灰色和藍色,夏秋兩季是亮藍色,特別是在冬季整個石林都籠罩在私密的藍色面紗之中,並與皚皚白雪交相呼應,剩似人間仙境,令人流連忘返。八美石林不僅一年四季顏色不同,而且一天之內的顏色也有不同,主要和空氣濕度和陽光照射度相關,在不同的適度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置身其中,猶如變化的寶石迷宮,在色彩的神秘世界裡充滿無窮樂趣。

據專家研究認為:八美土石林絢麗景色,堪與南方著名的喀斯特石林景觀相媲美,但它在地質成因和自然環境方面又是十分特殊的,它的形成與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鮮水河斷裂帶分布的岩石擠壓、剪下等構造活動產生糜棱岩有關。由於這種岩石較為軟弱又含鈣質,易於受到風化和侵蝕,通過大自然的手,把它雕塑成了千姿百態、雄偉壯觀的石林景觀。目前,類似的土石林景觀在國內尚未見報導,在世界上極為罕見。

石林周邊地區擁有眾多的珍稀植物資源,主要藏藥材有:蟲草、貝母、大黃、狼毒花、羌活、三顆針等;野生食用菌有:松茸、羊肚菌、牛肝菌、鵝蛋菌、獐子菌、木耳等,特別要強調的是道孚特有的8種珍稀植物其中7種名稱冠以道孚地名,它們分別是:道孚小檗、道孚景天、道孚杜鵑、道孚香茶菜、道孚虎耳草、道孚蠅子草,道孚龍膽、芒苞草,其中芒苞草為植物活化石,距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比恐龍還古老,具有十分重大的科研價值是中國特有植物,為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2級)由中國科學家高寶蓴在道孚發現,它的發現為板塊學和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它是目前唯一一個由中國植物學家首次發現並建立的植物新科。由此結束了一百多年以來,沒有中國植物學家建立新科的歷史。據相關專家考證石林中含有蒙托石、高嶺土、伊利石等優質稀有礦物,將石林黑泥土放入溫泉進行泥浴,對人體皮膚有較好的保養作用,可以增加皮膚光亮度和細膩,是絕佳的美容保健品。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國墨石公園景區位於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八美鎮卡瑪村與中古村交界處,地處中國最美景觀大道318國道核心區,緊鄰丹巴美人谷、康定新都橋、雅江康巴漢子村等知名景區,距八美鎮約6公里,川藏公路旁400米處。

群峰匯聚,萬塔林立,崢嶸起伏,重巒疊嶂,景象萬千,如同精心製作的盆景。身臨其境、深感目不暇接,令人留連往返。有的像白鹿望天,有的似猛虎下山,有的仿佛獼猴酣睡,石柱、石筍、石蘑菇、石蓮花更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真是猶如童話迷宮。

地形地貌

中國墨石公園景區古稱土石林,景區面積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3500米。川西高原上,千姿百態的土石林與廣褒的草甸、起伏的雪山、迷人的藏寨,構成一幅絕妙的風情畫。是香格里拉之巔海螺溝通向香格里拉之魂之魂稻城亞丁的中轉站,擁有壯美草原、婉約濕地、奇幻墨石、特色民居、高原花海、金色彩秋、白塔聖寺、日出日落八大奇觀。

氣候特點

中國墨石公園景區屬青藏高原亞濕潤氣候區夏秋涼爽,冬春嚴寒,氣溫最冷為一月,最低溫度可達-12度,日均氣溫為3.9度,4月份前氣溫較低;最高氣溫8月,日均溫度為13度左右,最高氣溫為22度,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10~14℃,年均氣溫為5度。高原地帶,景區晝夜溫差較大,午間熱,請注意防寒;10月下旬後下雪,可觀賞雪景,但積雪持續時間短,遊客應按季節和氣候特徵備足必要的衣物,還要注意高原反應,可以預備相應的高反藥物。

景區特點

中國墨石公園景區四大特色

其一、 石林 群空。遠觀八美石林,從色調上便一眼分辨,石林是灰色調的,它的周圍,山體、樹林、草地、流水是多彩的。這些多變的色彩象是舞台變幻的布景,也讓八美石林在不季節呈現出不一樣的美。夏天青山黛翠,碧草野花如茵,石林便象是遠遠地擱在五彩地毯上的寶石;而到了秋天,滿山的金黃衰草,火紅槭木,石林又象是在浴火中重生。

登上石林觀景台,整個石林景區群峰匯聚、萬塔林立、千峰競秀,蔚為大觀。沿著溝谷而行,把身心置於岩間狹道、如林嚵石之中,則能更好體驗這種特殊地貌的帶來的奇異感覺。

有的孤傲挺立,一柱擎天;有的插入溝谷,好似定海神針,紋絲不動;有的參差嵯峨,仿佛萬劍穿空;有的狀若金字塔,令人時空迷離;有的如神鍾倒扣,巧奪天工;有的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綿延數十米,恰似一道道城牆。

其二、 藏鄉田園。夏秋季節是欣賞藏鄉田園風光的最佳時機,翠綠的田野映襯著中古村的藏家小院,如詩如畫。初冬時節,遠處的雪山銀裝素裹,氂牛群、錯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趣,充分展示人與自然的和諧唯美。

其三、 道孚八絕。墨石公園內生長著道孚特有的8種珍稀植物其中7種名稱冠以道孚地名,它們分別是:道孚小檗 、道孚景天、道孚杜鵑、道孚香茶菜、道孚虎耳草、道孚蠅子草、道孚龍膽、芒苞草。

其中芒苞草為植物活化石,距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特有植物,由中國科學家高寶蓴發現,它的發現為板塊學和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其四、 地質博物館。墨石公園地質博物館重點介紹了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對道孚地區的影響;鮮水河斷裂帶的形成和影響;糜棱岩石林的形成等地質現象和相關科普知識。收集整理了能夠代表墨石公園生態圈、道孚地區地貌特徵的植物和岩石標本及照片。

其四、維C之王 沙棘。落葉性灌木,高1.5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沙棘為藥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高,素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國內分布於華北、西北、西南等地。

景區景點

綜述

景區有著全世界獨有的糜棱岩石林,它是由於遠古時海底的水成岩隨地殼的運動逐漸上升,被力量強大的地應力擠碎,之後被風雨侵蝕而成。目前,類似的變質岩石林景觀在國內尚未有報導,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其獨特的地質構造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中國地質百慕達”。

主要景點

1、 卡瑪河

鮮水河細小的支流,道孚縣境內541條山溪河流之一。

傳說當年格薩爾王王妃珠姆在此遊玩之時,不小心掉下一條絲巾,落在這片格薩爾王戰鬥過的土地上,變成了卡瑪河,滋潤著這片石林及當地的人們。

2、 藏鄉田園

夏秋季節是欣賞藏鄉田園風光的最佳時機,翠綠的田野映襯著中古村的藏家小院,如詩如畫。初冬時節,遠處的雪山銀裝素裹,氂牛群、錯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趣,充分展示人與自然的和諧唯美。

3、 沙棘(學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落葉性灌木,高1.5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沙棘為藥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高,素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國內分布於華北、西北、西南等地。

4、 生態花園

景區內擁有眾多的高寒珍稀植物資源,主要有:蟲草、貝母、大黃、狼毒花、羌活、三顆針等。公園內還廣布著極具觀賞價值的平枝栒子。

5、 道孚八絕

墨石公園內生長著道孚特有的8種珍稀植物其中7種名稱冠以道孚地名,它們分別是:道孚小檗 、道孚景天、道孚杜鵑、道孚香茶菜、道孚虎耳草、道孚蠅子草、道孚龍膽、芒苞草。

其中芒苞草為植物活化石,距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特有植物,由中國科學家高寶蓴發現,它的發現為板塊學和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6、 動物樂園

墨石公園是喜馬拉雅旱獺、烏鴉、細嘴松雞、藏馬雞、岩羊、盤羊等高原野生動物的樂園。

其中喜馬拉雅旱獺,被藏民稱為“雪豬”,是藏族民間信仰中“吐寶獸(財鼠)”的原型。

7 、糜棱岩石林

受第四紀新構造運動影響,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鮮水河斷裂帶中的岩石,受到擠壓、剪下,發生破碎、糜化,形成糜棱岩石林。

石林含鈣鹽,受空氣濕度的影響,乾燥季節呈淺灰色、淺藍色,濕潤季節呈蒼黑色,又稱之為變色石林。

糜棱岩富含蒙托石、高嶺土等優質稀有礦物,用於溫泉泥浴堪稱美容佳品。

8、 異域星球

億萬年前埋藏於地下的岩石,經歷了千百年的錘鍊與剝蝕,雕琢出千姿百態的石林。走進糜棱岩石林的深處,宛如踏上了異域星球,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9 、嘎日東贊與石林五衛士

松贊乾布的國師嘎日東贊促成了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的聯姻,卻因為學識與智慧受到了唐太宗的挽留。為了讓嘎日東贊順利回到吐蕃,他的五個衛士化作五座巨大的石林擋住了唐朝的軍隊。糜棱岩石林之所以有五彩斑斕的顏色,是因為化作石林的五名衛士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

10、 墨石神泉

相傳薩爾王在此征戰之時士兵連日苦戰,口渴難耐,突然石林之中一股清泉緩緩流出,將士們飲過該清泉之後,頓時精神百倍,疲倦和勞累一掃而光,最後終於剿滅了圍剿他們的敵人。

後來當地人們便將此清泉供奉為“神泉”,據說飲過該泉水後的人們一生之中身無疾患,生活幸福美滿。

11 、萬劍穿空

據說當年格薩爾王帶領將士們經過數日苦戰,終於得勝歸營。 豈料天意弄人,當他們走到石林處,卻遭遇埋伏,陷入敵人的包圍圈。為保衛來之不易的勝利,格薩爾王率眾將士重新投入激烈的戰鬥。

萬千戰士手持刀劍,奮勇抵抗,誓死保護格薩爾王,“萬劍穿空”石林重現了這一場景。

12 “一柱擎天”

格薩爾王騎馬衝出包圍,向著大本營飛奔,背後卻有一隻冷箭射來,格薩爾王的貼身侍衛用自己的身軀擋下了這支箭,英勇就義。侍衛化為一座高聳直立的石林,後人為了紀念他,將其命名為“一柱擎天”。

13 、守望星空

相傳嘎日東贊的首席衛士有一隻忠心護主的雄鷹,在五衛士化作石林後,這隻雄鷹盤旋在石林上方悲鳴嘶吼遲遲不願飛走,久而久之,便在石林頂端幻化成了一隻石鷹,日夜守望著它的主人以及這這片美麗的土地。

14 、地質博物館

墨石公園地質博物館重點介紹了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對道孚地區的影響;鮮水河斷裂帶的形成和影響;糜棱岩石林的形成等地質現象和相關科普知識。收集整理了能夠代表墨石公園生態圈、道孚地區地貌特徵的植物和岩石標本及照片。

名優特產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一、道孚大蔥

道孚大蔥產地範圍為四川省道孚縣鮮水鎮、八美鎮、格西鄉、麻孜鄉、孔色鄉、葛卡鄉、亞卓鄉、仲尼鄉、紅頂鄉、扎施鄉、下拖鄉、瓦日鄉、木茹鄉、甲斯孔鄉、協德鄉、色卡鄉共16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大蔥味辛,性微溫,具有發表通陽;解毒調味的作用。主要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陰寒腹痛,痢疾泄瀉,蟲積內阻,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

每天食用蔥,對身體有益。蔥可生吃,也可涼拌當小菜食用,作為調料,多用於葷、腥、膻、以及其他有異味的菜餚、湯羹中,對沒有異味的菜餚、湯羹也起增味增香作用;

道孚大蔥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二、道孚牛羊肉泡饃

道孚牛羊肉泡饃是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的特產。牛羊肉泡饃是回族特有的傳統風味美饌。它以選料嚴、烹製精、營養豐富,香醇味美而譽滿中外。

牛羊肉泡饃是回族特有的傳統風味美饌。它以選料嚴、烹製精、營養豐富,香醇味美而譽滿中外。

牛羊肉泡饃的吃法很講究,烹製泡饃前,食者自己將饃掰碎,碎如繩頭,以便入味。掌勺師傅看饃走湯,逐碗烹製,武火急煮,兩翻裝碗即成。傳統煮法有“乾泡”、“口湯”、“水圍城”。食時切忌攪動,講究從一邊“蠶食”,以保持鮮味。食後飲用“高湯”一碗,濃香溢口,回味不絕。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三、道孚“花饃饃”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賞明月、嘗月餅是我國漢民族由來已久的民間傳統習俗。藏族人民是沒有這種習俗的,但在道孚縣的鮮水鎮、協德鄉藏族人家同漢族民族一樣也流行過中秋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做一種“藏式月餅”,當地俗稱“花饃饃”。

何謂“花饃饃”,顧名思義,就是用麵粉做成的一種夾心並模印圖案的薄餅。一般“花饃饃”的厚度約一指厚,直徑為13厘米左右。製作“花饃饃”時,一定要用新打出的本地麵粉(用新面意為喜慶豐收)並不加發酵的老面(主要防止饃饃以及饃饃上的圖案變形),只加少許蘇打以水揉面即可。心子是由藏族特有的食品酥油、糌粑、奶渣等拌上紅糖或白糖而成。先將揉好的麵粉揉成巴掌大的面坨,把調好的心子包在面坨內,然後壓平,儘量使它變成圓形,並在“花饃饃”的最中心粘一小片青綠的蘿蔔葉,然後用雕有各種圖案的印板印上圖案。印板圖案多為三條圓圈或藏族美術中常有的萬吉祥等,圈內雕有玉兔、鹿子、獐子吉祥物等,一般是一對玉兔相對而立,或是鹿子休閒躺於青草之上,或是兩朵鮮花對開,或是……再用手將“花饃饃”的周邊勒成各種花邊,並點上幾點食用紅點(紅點表喜慶,如年內曾遇喪事則不點紅點)。最後將成形的“花饃饃”置於平鍋底在火上炕成即可。炕好後的“花饃饃”外形呈圓形,象徵圓月,“圓月”里有玉兔等吉祥圖,有象徵喜慶吉祥的紅,有象徵春天的綠,極為鮮麗好看而又香甜味美,叫人垂涎。但做好後不能立即實用,首先要選兩個最大最好的來敬月亮,敬菩薩,要等敬月亮,敬菩薩後,中秋這天才能吃,並伴以水果等物贈送鄰里、親朋。據說這是為了促進友誼,讓大家品嘗大家吉祥。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四、四川特產—青菠面

流行於川西地區風味小吃。採用上等麵粉加菠菜汁和雞蛋清調成極硬的淺綠色水調麵團,揉熟後用手工擀成麵條,對疊多次,切成柳葉形或細麵條。青菠面色澤碧綠,麵條筋而韌,綿而滑,湯鮮味美,為四川麵食中的上品。

1、製作主要原料

菠菜400克,高筋粉300克,鮮香菇、火腿腸、老雞、口蘑各50克,麵粉50克。

基本調料:食用鹼3克,雞蛋液80克,鹽10克,雞粉8克,味素5克,姜、蔥各10克,奶湯500克,蔥花15克,色拉油20克。

2、製作流程

(1)菠菜洗淨,剁碎後用紗布包起,濾去菜汁留用;高筋粉、雞蛋液、菠菜汁、食用鹼調拌均勻,揉成麵團後餳放20分鐘備用。

(2)香菇、口蘑、老雞洗淨,與火腿腸一起切成同指甲一樣大小的片,切好後放入沸水中大火氽1分鐘,撈出備用;蔥、姜洗淨切末。

(3)鍋內放入色拉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薑末、蔥末煸炒出香,加入奶湯、鮮香菇丁、火腿腸丁、老雞丁、口蘑丁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熬20分鐘,放入鹽、雞粉、味素調味後出鍋,製成面臊。

(4)麵團餳好後用麵杖擀成厚0.05厘米的圓形大片,然後將大片摺疊成寬10厘米的條(每疊一層要撒上5克麵粉),面片疊好後,用刀切成寬0.1厘米的麵條,放入沸水中大火煮15分鐘,撈出後放入碗中,澆上面臊、撒蔥花即可。

3、特產功效

青菠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鐵、鈣、鉀等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低脂肪、多糖、多種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

富含的DHA和卵磷脂、卵黃素,對神經系統和身體發育有利,能健腦益智,改善記憶力,並促進肝細胞再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和其他微量元素,可以分解和氧化人體內的致癌物質,具有防癌作用;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和硒元素,具有抗衰老、促進細胞增殖作用,既能激活大腦功能,又可增強青春活力,有助於防止大腦的老化,防治老年痴呆症。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五、道孚白菌

產于海拔4200公尺以上的少數地方。生於草叢時呈金黃色,曬乾即為白色。每年只有8月中的幾天裡可以撿到,時過不見蹤跡。

白菌蓋小肉厚柄短、氣味清香,曾作為“貢品”專奉清庭。白菌內含鈣、磷、鐵等礦物質,又富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營養價值很高。而且, 白菌有防癌、抗疲勞的功效,抑制腫瘤生長,有利於抗衰老、護膚、延年益壽、美容等,同時由於白菌鐵、磷含量高,是理想的補血療養食品和能量代謝,增強肌膚抵抗力的防病保健食品。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六、山野菜、山野果

道孚縣內開發利用價值較大的山野菜有藏菜、薇菜、馬暗葉、東風菜、人參果、剌嫩芽、橡子等數十種, 分布於峽谷、山原地區 , 蘊藏量大;山野果主要有沙棘、仙桃等等,具有很高的食用、保健功能。


景區文化

道孚八態之美

道孚,是貫穿康東和康北地區的黃金通道,也是古代民族文化走廊和茶馬古道的交通要塞。

道孚既是居於“環貢嘎兩小時旅遊圈”樞紐、四川旅遊西環線重要節點、康北民俗文化旅遊線起點,也是通向西藏的門戶。

“康巴十分美 道孚有八美”,上天鑄就了道孚這片神奇的康巴秘境。在這片神駒賜福之地,蘊藏著世界上罕有的神山之美、密宗之美、石林之美、英雄之美、草原之美、寨城之美、民俗之美、景城之美等八大美景。

八美鎮八景之美

康巴神山——亞拉雪山

皇賜古寺——惠遠寺

地質奇觀——墨石公園

歡喜佛地——燃姑寺

活佛搖籃——甲窪絨群

古道旺市——泰寧古城

格薩爾通——龍燈草原

天賜神泉——丹巴龍珠

旅遊小貼士

初次進入高原,有以下注意事項,請各位遊客注意:
一、上高原初期儘量避免劇烈運動,注意休息。劇烈運動往往會加重高原反應,因過度勞累誘發高原肺水腫或高原昏迷。請保持睡眠充足,切忌蒙頭睡覺;睡覺時預防感冒,室內溫度不宜太高,室溫過高易導致缺氧。

二、高原地區晝夜溫差較大且氣候變化快,請帶好足夠的防寒衣物和防紫外線用品,注意防寒保暖,預防受涼感冒,可自帶一些治療感冒和緩解高原反應的藥品。
三、在公園內各個站點配備有醫護人員、相關藥品及供氧裝備,若您的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時,請及時到各站點免費接受醫護人員的護理,或者向分散在景區內的志願服務人員求助,以便得到妥善處理。
四、要注意飲食衛生,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熱水。遊客們可準備如糖果、朱古力等高熱量的食物,以便及時補充體能。
五、在高原吸菸會引起高原紅細胞增多導致高原反應加重,過量飲酒易誘發高原肺水腫和消化道大出血,因此,為了您的健康和旅途安全最好不要在高原地區吸菸和過量飲酒。

旅遊信息

交通

自助旅遊:

自駕車:成都到道孚縣走成雅高速,G318國道,S215,S303省道到達,全程約528公里左右,開車大概要9小時左右。

路線一:成都新南門汽車站有每天發往八美和道孚的班車,都是早上06:30發車,每天各發一班車,到八美的票價為145元/人,到道孚的票價為167元/人;

路線二:可從成都坐車到康定後,從康定縣城乘班車到八美,一天發6班車,票價72/45/64元不等;也可從成都坐車到丹巴後,丹巴包車的話,150元左右/車,全程110公里,均為沙石路,比較平整,好行駛。從康定乘坐到道孚縣的班車,在八美鎮下車即可,車程約3小時;在丹巴乘車至八美,班車每早發車,車費約26元。

跟團游:

可和當地旅行社聯繫諮詢相關事宜。

墨石公園景區觀光車 墨石公園景區觀光車

景區交通:景區為遊客提供觀光車,費用為20.00元/人。

門票

門票:60.00元/人

①全票60.00元/張。

②免票對象

一、以下人員可憑相關證件享受門票免費:

1.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2.新聞媒體記者;

3.持有老年證的老年人;

4.持有國家旅遊局核發的導遊證的導遊員和持有國家旅遊局核發的旅行社經理資格證的單位和個人;

5.持有相關證明或通過有關領導、部門銜接,明示進入景區執行公務的警務、執法人員或進行醫療,救護的醫務人員;

6.正在景區進行工程施工、設施設備維護及對景區進行勘測、規劃的相關工怍人員;

7.殘疾人士;

8.持有皈依證的佛教人士;

9.持有由景區管理部門出具的免票證明的人員。

二、下列人員享受門票免費:

1.身高不足1.3米的兒童;

2.本景區和道孚縣文化旅遊和廣播影視局的各級工作人員及講解員。

三、符台以下條件的人員可享受50%優惠:

1.持有軍人證的國家現役軍人;

2.持有學生證的在校學生;

3.持有景區管理部門出具的相關優惠證明的人員;

4.本縣所屬學校組織到景區進行集體活動的師生。

四、其他優惠

1.墨石公園景區管理部門發布了相應的門票優惠政策之後,可享受公告所明確告知的優惠;

2.國內其他旅遊景區、旅行社經與本縣景區管理部門銜接並簽訂有關相互優惠協定後,可對對方組織進入本旅遊景區的大型旅遊團隊給予協定所明確規定的優惠。

3.優惠政策從早上景區開放至下午景區關閉之間有效。

4.該優惠政策的解釋權屬中國墨石公園景區管理局宣傳行銷處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旺季(3月15日-10月20日):08:00~18:00淡季(10月21日-3月14日):09:00~17:00

民情風俗

服飾文化

藏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他們所處地域較廣,大多都在積雪終年不融的雪山腳下,居住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這個民族擁有同一文字同一信仰,但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裝束。俗言道“佛需金鎏,人需飾修”,大凡有生命的動物,都無不有愛美和展美之心。藏族地區的服飾是頗具獨特民族色彩的,而就康巴服飾言,更是以其自然環境條件和人對美的追求而衍變發展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服飾。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寒暑不易的袍

康巴傳統藏族服裝予人以雍容華貴之美,各種裝飾品絢麗昂貴——由金、銀、銅、珊瑚、瑪瑙、翡翠、松耳石、珍珠、寶石、彌臘、骨等精工細制而成,故一套衣裝飾品價值可高達10萬元。

藏族的長袖袍款式大方,實用,日遮體夜禦寒,有男女之分,也有冬夏之別,還有農區牧區之差。袍,康巴語稱為“葛熱”,均以三幅兩襟開擺式,平肩寬袖大衣襟,右襟窄,寬大的左襟蓋右襟,右腋下有扣,多以銀、珠、銅為扣,有的男裝以彩帶扎結系住。袖長超手尖約5寸。春夏裝袍料是以細呢、燈心絨、毛料、貢緞、氆氌(藏區自紡的羊毛織品)為主,冬裝多是羊羔皮做里、復衣料為面的皮袍,康語稱“察日扎巴”、“谷巾扎巴”。皮袍以約5寸到一尺左右寬的豹皮、獺皮鑲領襟、袖口、下擺,一則增加厚度保暖,二則顯豪華,示人以該袍的價值。

女式長袍分長袖和短袖兩種。上層貴族或城市婦女的袍長度以蓋至足背為限,農區、勞動婦女其袍長則到踝關節以上,以便於行走、勞動。男式袍與女式袍式樣大同小異。男士穿袍是將袍下緣提到膝蓋部位,大襟蓋小襟,扎帶束腰,前平後打褶。貴族、紳士、博學者袍長以膝下2-3寸為宜;普通人、年輕人則最長以膝為準。上身可穿兩袖,但一般露右臂將袖垂於背後;也可不穿袖,將兩袖系在腰上,顯得精神,瀟灑自如。如何穿,可根據氣候溫差以及行動方便與否而定,沒有嚴格的規定。

牧區的袍稱為“扎巴”,夏袍為羔羊皮做的,冬袍為較厚的老羊皮,為適應牧區高寒氣候,此袍一般不掛麵子。著衣為冬長夏短,不易換洗,故人曰:“一朝著身,寒暑不移”。男式袍以豹皮、虎皮鑲邊,加墨色襟邊為飾;女式袍以紅、藍、黑三色布鑲邊。這種以皮或布鑲邊的習俗歷史悠久。傳說公元7世紀中葉,吐蕃軍隊四處征戰,軍隊規定對有功英雄記功,獎賞是將名貴的水獺皮、虎皮、豹皮割為條狀帶,授時將皮條像哈達一樣掛在脖子上,三種不同的獸皮表示三種不同等級的功勳,隨後為表其立過功而將此皮縫合在衣領上作為標誌。隨著時代的變遷,以這三種獸皮鑲邊已不再是功績的等級區別,而成為習俗,是財富多少的標誌了。它既美化了單調的皮袍,又顯示了各自的經濟實力。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康衣別致

康巴婦女的衣有襯衣、短袖外褂兩種。襯衣以各種顏色的綢、絲、縐、印度棉綢為料,但不包括桔黃、淺黃兩色,因此二色只有僧人、貴族男性、頭人才能用。款式有兩種:一種領柱為單扣、雙扣和三排扣,嵌黑色壓條為飾,主要流行於康定、乾寧、道孚一帶;而巴塘、甘孜、昌都一帶是寬邊圓形翻領(現代稱青果領)。男衣則有襯衣和短褂兩種。坎肩多以羊皮、狐皮、狗皮製成,左襟蓋右襟,長度齊腰臀間不一。短褂用金絲緞鑲邊,一般用毛料、呢子、燈心絨等為面料,有單夾棉皮之分。古有文字記載:“康人衣別致,綴羅之珍,綢緞之美,庫金為緣,紫銅著扣,襲多用絹、縐……”可見康區服飾早已被先人所評述。

繁多的帽帕

康區藏族講究戴帽子、包頭帕。用時區別於地區、氣候,人的身份、地位等。如僧人與俗人,過去貴族與平民……都有差異。早在敦煌出土的《吐蕃贊普傳》中及明代的戲劇家湯顯祖的劇作里都有生動形象的描繪,可見藏族此習俗歷史悠久。

帽大致可分為金氈帽、狐皮帽、大盤帽、遮陽帽。

金氈帽康方言稱“郎西夏莫”,意為四耳帽,過去用印度進口的黑色氈呢做,帽環5-6寸寬,圓筒形,下緣有對稱的兩大兩小耳翼,翼以黑呢為面,里料為黑色皮毛,筒以金絲緞面,纏枝紋、卷葉紋、水波紋為飾。男帽紋飾素,筒高,戴時四耳外翻,看去華貴、高雅。這種帽只流行於城市和農區。狐皮帽有兩種,一種是用整張皮為一頂,戴時包纏頭部,其頭尾相繫於後腦部或尾垂於肩,頗有活狐盤於頭之感;也可作圍脖,美而威,令人不覺畏懼三分;另一種是將一張狐皮做兩頂帽子,面料一般也是金絲緞,筒式開叉,叉口於後。該帽男女皆宜,只是男式叉口是飄帶。氈笠式帽,白色毛呢為料,帽為圓錐形,防水禦寒,主要流行於與安多相鄰的半農半牧區。遮陽帽也稱博士帽,用於春夏季,為各地藏族所喜愛。打箭爐和木雅地區有一種女式帽,款式獨特,戴著雅觀。該帽以黑色布料為帽筒,即先做成圓台筒形狀,1.5尺左右為帽襄,帽的尖端為褶封口,有紅黃綠三色環形裝飾圈,帽的底端開叉口,貼有6-7寸寬的羊羔皮做里,面上以紅綠黃三色條鑲邊,最邊緣為1寸寬的獺皮帽沿。皮端覆前額頭頂,整個帽襄後垂於背,髮辮盤於頭上以固定帽子。

昌都、德格、甘孜、道孚、丹巴、巴塘等地的婦女多頂頭帕,特別是昌都一帶的男性普遍包赤色、紫色頭帕,有“紅帽紳士”之稱。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頗有特色的靴

腳穿的鞋,對於藏民族而言過去主要穿靴,靴必有筒,故有長筒短筒之分。康巴一帶以馬靴為主,筒長至膝,多是皮革做成,款式多樣,男女有別。

長筒靴一則在雪地行走不濕,保暖,二則適於騎馬,不易掉,上下馬方便。俗稱的藏靴有兩種,一種是以彩色皮革、呢子製成。紅色皮革白呢子兩色的軟靴為僧靴,黑紅皮革、紅呢子製成的靴為普通靴,底部厚1寸多,幫似船形,靴尖圓形,頂向上翹,類似犬鼻,靴筒以軟呢料製作,筒長至膝蓋,有專用靴帶束之。靴頻寬1寸左右,有毛織品、絲織品、棉織品,許多種紋飾圖案,顏色、圖案隨編織者意。一種是極為普遍的自製原色皮革做成,靴底為一張厚皮,靴中墊有牛羊毛或軟草,靴幫也是船形。這種靴多流行於農牧區。還有一種叫雲南迪慶靴,船形幫,靴底厚約1寸,且釘滿了圓釘,靴幫為黑色呢子、平絨或燈心絨,有男女式之分,是雲南迪慶的特產之一,多流行於城市。

腰帶 圍腰

藏民族的男女老幼、僧俗人等,無不束腰帶。腰帶有毛織、絲織、線織品,寬窄不一,質量價值也不同,一般長約1-1.7米,有單層和雙層之分。

圍腰,藏語稱幫典,是由棉、毛、絲織成的、有多彩條紋的紡織品,它確實是藏族的一種特殊標誌。在康區,大部份婦女系的幫典是用有暗花的黑色布、黑貢緞、黑絲綢為料,大致1.5×2平方尺左右。這種僅流行於康定、道孚、丹巴、乾寧等地。巴塘、昌都、德格一帶的已婚婦女系多色彩條圍腰。城市婦女的圍腰小巧而精緻,顏色搭配淡雅,上端兩角有花紋或貼花;農村婦女圍腰寬而長,色彩艷麗,彩條相對寬些。
佩飾工藝品

藏族民間工藝品是他們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兩方面的反映,它集中體現了藏族古老文化的多姿多彩和鮮明的民族特性,特別是手工藝品、金屬製品和毛紡織品。如鈑金成形、雕鏤花紋、浮雕暗印、拉絲盤紋、鎏金技藝、嵌技等技術。明清兩代已有將藏族工藝品作為禮品贈送王宮王室和與鄰國交往中的饋贈品的記載。

藏族佩飾的選擇與佩戴是隨年齡、身份、地位、愛好、衣著不同而不同的。佩飾大體可分為頭飾、首飾、腰飾等。

頭飾有髮飾、頭頂飾,如珊瑚樹、琥珀做成的頂在頭上的各種裝飾品,也有用金、銀、九眼珠等做的。

首飾可分為耳環、戒指、手鐲、項鍊等。藏族過去戴的耳環多是金銀包珠,而不是環狀耳飾;戒指不僅是裝飾品,又稱驅環,有避邪之意,其更主要的意義在於是愛情婚姻的信物,表示婚姻狀況;項鍊的主要組成有九眼珠、珊瑚珠、綠松石、黃琥珀等,有的價值幾萬元;領花(領扣),有金包石或銀包珠的,非常獨特。

還有一些特有的配飾。嘎烏曾是護身符,經百年衍變,現在也是佩飾之一了,其質地差別極大,金銀、銅鐵做的都有。腰佩,由金銀嵌珠、鏤空花紋嵌各種珠寶,寬頻形繫於腰間,也有長條形垂於腰下,還有單股或多股銀鏈,一端繫於腰帶上,另一端吊著鑰匙、鈴當、挖耳勺、牙籤等,既為裝飾又很實用。腰刀是藏族男女隨身佩戴最普遍的,男式刀寬而長,橫插腰間,女式刀窄而短,5寸以內,豎掛於腰側,刀鞘與刀柄均為銀嵌珠,浮雕紋飾,十分精巧。它不僅是使用、防身工具,也做為一種裝飾品。

傳統節日

墨石公園景區 墨石公園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