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推薦序 創享“人才紅利”
序 人才增長源
前 言
第一篇 疑惑:錢更難賺了?
第一章 日新月異的大時代2
第一節 新經濟動了誰的乳酪2
第二節 從有限到無限5
第二章 曾被忽略的資源7
第一節 “人口紅利”攤薄7
第二節 人才增長的牽引力11
第二篇 顛覆:投資於人
第三章 大國增長的秘密18
第一節 美國:超級大國的“再工業化”之路18
第二節 德國:曾經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26
第三節 日本:全球矚目的諾貝爾現象31
第四章 中國人才供給側38
第一節 新常態的遠慮和近憂38
第二節 人才依舊是第一資源44
第五章 從重物到投人52
第一節 別讓華為跑了52
第二節 人才投資:KPI不會告訴你的增長指標57
第三篇 思索:路在何方
第六章 沒有無緣無故的成64
第一節 人到人才的距離65
第二節 人才井噴71
第七章 顯性人才力79
第一節 重新定義企業家79
第二節 從華大出走說起83
第三節 藍領稀缺說明了什麼89
第八章 強國引擎96
第一節 GDP與R&D96
第二節 流動的增長力103
第四篇 探路:復盤製造業
第九章 直面人才短板114
第一節 西部“人才家底”114
第二節 “大城市”人才欠賬131
第三節 “國際人才港”突圍139
第十章 飛躍產業斷層146
第一節 貴州速度146
第二節 斷臂求生:從-1到1148
第三節 持續增長的關鍵151
第十一章 新工業時代156
第一節 觸摸2025156
第二節 軟工業的未來之路161
第五篇 重建:創新增長版圖
第十二章 洗牌全球增長勢力166
第一節 中國式創新增長166
第二節 人才回流170
第十三章 構築高地174
第一節 再造矽谷174
第二節 良禽擇“業”而棲:人才政策哪家強181
第三節 激活人才自生內循環187
第十四章 幾何擴張191
第一節 創新加速度191
第二節 “網際網路+”人才:成就“長板效應”196
第三節 精英與平民的和解204
後記 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207
推薦序
創享“人才紅利”
面對增長乏力和環境壓力,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呼喚和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以迎接、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
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的關鍵正從數量型、速度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投資不再是簡單的資本投入,而是要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的“視窗期”,是調整結構、技術創新的最佳時機。這恰恰有利於打破舊有格局,形成新的人才流動機遇。我們要注重產品的質量,也要注重人才質量。社會各界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人才的自由流動和競爭。
創新驅動發展,亟需加快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以及提升人才效能。如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與人力資源數量和素質的提高相結合,效率是上不去的。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人才資本的提高,要有更廣泛有效的思路引進人才,要有創新型的開放模式育才用才,要有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聚才借才。人才自由競爭下的垂直流動、自由流動,將有利於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將有利於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有利於形成中國品牌和中國動力。
這是深化改革的一個大課題,需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需要開拓新的增長源泉,需要適應和引領新的產業技術革命。
《增長的革命》一書,嘗試著解答這一課題,通過對經濟成長相關要素的摸底分析,找到增長方向,獲得發展動力,從而使經濟成長成為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系統,形成人才要素的增長路線圖。這是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開拓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從根本上說,發展的不竭力量蘊藏在人民民眾之中。中國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只要闖過這個關口,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未來經濟的出路在哪裡?未來的發展源和增長點是什麼?中國轉型升級的關鍵點在哪裡?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人才引領著增長,人才創造著經濟的價值和產業的流向。
人才中國,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新的發展路徑和成長方略。我同意本書作者的觀點,希望綠色創新的人才增長策,能夠獲得廣泛認同,能夠成為實踐行動,在共建共享“人才紅利”的新時期,創造出中國的文化品格和文明生態。
序
人才增長源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進入換檔期,呈現新常態。而知識經濟異軍突起,文化產業與日俱增,人才資本日益活躍,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呼之欲出,倡導“一帶一路”,布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掀起了一場“網際網路+”創新驅動的產業革命。
每一次產業變革和工業革命都是世界經濟版圖的一次重組,創新型、開放型國家獲得了彎道超車、超前發展的機遇。英國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日本、德國等國家憑藉第二次工業革命稱霸全球;美國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獲得了百年以上的持續增長,挾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引領科技產業發展潮流。我們錯過了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列車。
如今,中國又到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當“新常態”遇上第四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將帶來新的改變。習近平同志在《法蘭克福匯報》上撰文指出,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引發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世界各國要爭相調整、適應,抓緊實行必要改革。
改革,如何改?往哪裡改?能否梳理清這個問題直接決定我們能否抓住新的機遇,站到世界經濟第一梯隊。
本書嘗試通過對經濟成長相關要素的摸底,找到增長方向,獲得發展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裡,一些在戰爭中遭受巨大損傷的國家,如德國和日本奇蹟般地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同時,另一些資源條件很差的國家和地區,如丹麥、瑞士和亞洲“四小龍”同樣在經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濟學家“意外地”發現在土地、物質資本和勞動之外,人力資本,尤其是掌握特殊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它們不僅能獲得收益,而且能使其他經濟要素也獲得效益,從而使經濟成長成為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系統。
本書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從內生經濟成長理論模型出發,通過梳理美國的再工業化之路、德國製造的崛起、日本諾貝爾獎井噴現象,以及國內以“深圳模式”為代表的經濟實踐,得出結論,人才是經濟成長的第一資源,人才投資的效益增值遠遠大於房產、股票等其他物質資本的投入。無論是經濟轉型,還是創新驅動,都必須依靠人才。
既然找到了方向,該如何走呢?
本書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將未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進行分類討論,企業家、科研工作者、藍領都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創新,主動適應未來工作狀態。同時,他們所在的組織(包括企業和國家),也必須創新組織形式,充分盤活人才資產,增加人才附加值,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落地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發展的不竭力量蘊藏在人民民眾之中。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只要闖過這個關口,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實際上,我國部分地區早就開始了這種人才探路。本書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講解了雲南和貴州兩個經濟發展“後進生”的“求才”之路,從-1到1,緊緊把握住時代脈搏,布局大數據戰略,出台優厚的人才政策,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它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小縮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國“軟工業”的未來之路。
美國善於引領科技,德國精於精細工業,日本樂於生活品製造,那中國的增長模式是什麼?自信的力量在哪裡?參與全球治理的資本是什麼?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將全部的梳理提煉為一個可操作的模式:結合“網際網路+”,從制度到政策,從薪酬到環境,全面構築全球人才高地。
未來經濟的出路在哪裡?未來的發展源和增長點是什麼?我們可以理性、科學地說,在人才!中國轉型升級在哪裡?也在人才!人才引領著增長,人才創造著經濟的價值和產業的流向。
前言
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面對中國發展新起點,面向全球增長新藍圖,必須供給側和需求端協同發力,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提高增長的效能,實現增長的革命,關鍵在人,尤其是人才。
在人才引領的創新時代,“網際網路+”日益滲透,生產呈現“小型化、智慧型化、專業化”,消費出現“個性化、多樣化、定製化”,競爭表現為“國際化、生態化、差異化”,經濟強調“高效率創造、高水平增長、高附加值效益”,發展動力源於知識、智力、技術和人才等要素。
站在綠色和諧的時代高度,以讓生活更美好為尺度,結合人的幅度、城的寬度、市的密度、業的維度,我們思辨可能路徑,考量戰略策略。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大量的實證分析,我們發現,增長的革命,依靠和依託於人才的開發、開放。經過反覆的利弊分析、對比思考、價值衡量,綜合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我們提出了構建創新生態鏈的人才增長發展模式。
人才引領增長的革命,要樹立新的資源觀,要突破原有的發展路徑,要打造新的開放平台,要完善新的服務環境,要實現“兩個引領”——國際引領和智慧引領。以全球化的視野定位產業、資本、科技、服務,通過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人才鏈、產業鏈、資本鏈、文化鏈的深度融合。
開啟改革發展創時代,迎接人才的美好春天。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為中國的創新崛起、世界的增長進步提供新的視角,發揮知識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由衷感謝支持我們研究、寫作、實踐的領導和專家。書中有大量案例出自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中國人才科學研究基金、人才港研究院的調研成果。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等部委相關領導對調研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積極協調,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湖南、湖北、天津、河北、四川、陝西、雲南、貴州、寧夏、遼寧、黑龍江等省市或自治區,特別是深圳、珠海等地的組織、科技等部門,以及中關村、前海、浦東等改革先行區都精心安排了調研,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教育部、國資委、銀監會、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國創投協會、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新華網、《中國培訓》、星華智本、廣東省創新人才促進會、華大基因、光啟研究院、滴滴出行、福田集團、360集團、湖畔大學、惠普大學、盛世眾創、榮盛發展、國美集團、神州長城、北科建集團等單位也啟發了本書的創作,在此一併致謝。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曹衛洲,以及秘書長莊亮、劉偉一直關心本書的出版,寧夏工商聯主席劉金虎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心血,中國人才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金星華及趙暉、李小濤、李濤、胥和平、周久才、王通訊、徐曉林、歐陽進、姚麗、沈榮華、桂昭明、李國斌、趙海寬、王鳳蓮、狄娜、謝日榮、王輝耀、羅旭、郭銀星等領導和專家從專業視角對書稿提出了誠懇的建議,王宇、肖贊、袁夏嵐(暨南大學)、胡元姣(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杭建、王真等同志積極參與了本書的寫作和修訂,書中關於日本“諾貝爾現象”的論述參考了孟慶樞教授的觀點,鄭之傑、徐井宏、孔凡儀、吳偉鵬、耿建明、胡陸軍、馬書彥、王廣發、劉循序、毛大慶、楊柳、宋曄、朱曉波、陳略、王木輝、李新忠、劉永文、李海棠、胡振林、張靜、盧大波、曹海濤、劉峰、邵英浩等同志也對本書的創作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意見。特別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策劃編輯馬斌女士,是她出眾的才華和嚴謹的態度促成了本書的順利出版。對大家的無私奉獻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時新事異,礙於有限的學識和感知力,以及未來社會的無限可能性,本書還有諸多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指正。
岳文厚
2017年2月
作者簡介
岳文厚 管理學博士,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才科學研究基金秘書長,致力於人才學理論創新研究和文化經濟學實踐傳播。編著了《人才學》《品牌魅力》《中國人才集聚報告》等圖書十餘冊。率先提出“國際人才港”戰略,積極參與中國創新、創業、創投事業發展,身體力行建設引才平台和聚才基地,力爭發揮人才庫、智囊團、生力軍作用。
白津夫 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人才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巡視員兼副局長、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黨校《理論前言》副主編,兼任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參加並主持多項中央經濟政策制定、經濟改革發展規劃,承擔國家社科規劃重大課題及其他各類研究課題共80餘項,致力於創新驅動和新經濟研究,成果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