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記載
歷史上的降龍(墜龍)記載
南宋1162年太白湖邊降龍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里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民眾用蓆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明代1487年廣東新會墜龍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明代成化末年(1487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中龍,只有腹部呈紅色。
清代1839年樂亭縣墜龍
《永平府志》記載,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境內,蠅蚋遍體。當地民眾為它搭棚以遮蔽陽光,並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后,在-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民國松花江兩次墜龍
1934年遼寧營口墜龍事件
《營口市志》第一卷中記述:“1934年8月8日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10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1米餘,脊骨共29節。偽營口第六警署將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當時的《盛京時報》派人採訪,也稱之為“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並茂。營口市民爭相觀看,附近城市專程來參觀者也絡繹不絕,購買往返營口的火車票因此緊張起來。後又有報導說,營口水產高級中學校漁撈科張老師判定“確係蛟類”。
當時的營口美大照相館和英明照相館洗印了大量“龍”骨展覽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販賣,一些從外地來營口參觀“龍”骨的人,爭先恐後購買“龍”骨照片帶回去給家人欣賞。
1934年轟動一時
1934年遼寧營口墜龍
1934年8月8日,在營口發現了一具與傳說中的龍極相似的屍體,並且此前有附近居民見過、接觸過其活體。當時的偽營口第六警察署將其骨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當時的《盛京時報》還派人採訪,稱之為“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並茂,轟動一時。
2004年再次引起關注
中央電視台10頻道《走進科學》欄目於2004年12月3日播出了紀錄片“破解七十年謎團”,探討該事。南方晨報2004-12-3報導:6月16日孫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塊“龍”骨捐獻給了市史志辦公室,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鑑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9月9日早6時,《走進科學》欄目編導奚洋、攝像趙發仲和營口史志辦一行人,帶著當年《盛京時報》發表的“龍骨”照片和孫正仁老人捐獻的“龍骨”,讓自然博物館的研究員鑑定。一致認為這幾塊“龍骨”為史前第四紀,距今約一萬多年的野馬化石,並非“龍骨”。很奇怪,新骨頭怎么顯得那么古老?也是一個謎。
1944年扶餘縣墜龍
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書摘》第3卷第4期的《人間奇事》專欄里,題目為《我所看到的黑龍》,杜爾伯特對山奶牛場退休幹部任殿元口述,杜爾伯特博物館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於1994年3月初辭世。《中外書摘》在刊登這篇文稿的同時,還發表了任青春寫給編輯部的一封信。
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餘縣陳家圍子村後,數百人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據仍然健在的目擊者任殿元說,該龍長約20多公尺。這個動物外形像四腳蛇,臉形和畫上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長須,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徑約一公尺多。四個爪子深深扎進沙灘里。它全身都是鱗片,形狀像鱷魚鱗。任殿元至今仍滿腹疑團,那條巨型動物為什麼長得那么像畫上龍?
1953年夏天,豫東某地降落一條不明動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數里前往觀看。據目擊者所描述的形狀,這東西像一條巨大的鯊魚。它的腥味招來很多蒼蠅。這魚應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魚類,至於為什麼會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龍墜落的原因產生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