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馬髻

墜馬髻

墜馬髻是古代女子髮髻的一種,始於漢代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髮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墜馬髻,又稱 墮馬髻,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髮髻。墜馬髻一般梳發方法是將發攏結,挽結成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孫壽姿色甚美,善於裝出一副妖里妖氣的樣子,把眉毛畫得又扁又細,兩頰淡抹著像有淚痕的粉妝,髮髻偏垂,扭腰作態,雙腳似不能支撐體重,扮出一臉巧笑以媚惑梁冀。

髮式特點

墜馬髻,又稱 墮馬髻,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髮髻。各代微有變化,但其基本特點,偏側和倒垂的形態未變。墜馬髻一般梳發方法是將發攏結,挽結成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

歷史發展

墜馬髻最早出現在漢代,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代墜馬髻的形象。後經歷代傳承,不斷發展演變,至在唐天寶年間,又始流行,著名的虢國夫人遊春圖裡的兩位貴夫人所梳的髮髻便是墜馬髻。唐時有人將薔薇花低垂拂地形態,譬作墮馬髻式唐溫庭筠有“倭墮低梳髻”;明 吳嘉紀有“岸傍婦,如花枝,不妝首飾髻低垂”詩句。墜馬髻主要為已婚中年婦女所喜尚。

虢國夫人遊春圖·唐代墜馬髻虢國夫人遊春圖·唐代墜馬髻

史書記載

典源

墜馬髻墜馬髻

《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傳》附《梁冀傳》和平元年,重增封冀萬戶,並前所襲合三萬戶。 弘農人宰宣素性佞邪,欲取媚於冀,乃上言大將軍有周公之功,今既封諸子,則其妻宜為邑君。詔遂封冀妻孫壽為襄城君,兼食陽翟租,歲入五千萬,加賜赤紱,比長公主。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冀亦改易輿服之制,作平上軿車,埤幘,狹冠,折上巾,擁身扇,狐尾單衣。壽性鉗忌,能制御冀,冀甚寵憚之。

典源譯文

漢桓帝和平元年(150),再加封梁冀食邑一萬戶,加上以前所封食邑共三萬戶。弘農人宰宣,秉性奸佞邪惡,想要討好梁冀,於是上書皇帝說梁冀有周公輔成王那樣的功勳,現在既已分封他的兒子,那么他的妻子也應封為邑君。桓帝便封梁冀的妻子孫壽為襄城君。除襄城的租賦外,還享用陽翟縣的租賦,每年收入共五千萬,加賜赤色印綬,跟長公主相等。孫壽姿色甚美,善於裝出一副妖里妖氣的樣子,把眉毛畫得又扁又細,兩頰淡抹著像有淚痕的粉妝,髮髻偏垂,扭腰作態,雙腳似不能支撐體重,扮出一臉巧笑以媚惑梁冀。梁冀也改變了車輿服飾式樣,製作了平頂幃幕車、埤幘、狹冠、折上巾、擁身扇、狐尾單衣。孫壽性嫉妒,她能夠制服梁冀。梁冀非常寵她,也很怕她。

釋義

李賢注引《風俗通》曰: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壽,孫壽,梁冀妻。一說:發鬂松垂,象要墜落的樣子。故又叫“墜馬髻”。

運用示例

《樂府詩集·梅花落》:“天姬墜馬髻,未插江南璫”。

《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

《古今中華注》也記有“墮馬髻惟倭墮髻,一云:墮馬之餘形也”。

《後漢書·五行志一》:“墮馬髻者,作一邊……始自大將軍 梁冀 家所為,京都歙然,諸 夏 皆放效。”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於女人》:“ 西漢 末年,女人的‘墮馬髻’,‘愁眉啼妝’,也說是亡國之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