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市最有名的小吃,恐怕非燒麥莫屬。外地人來到青城,如果不吃一頓美味燒麥的話,就像是去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一樣令人遺憾。
在呼和浩特市的許多飯館都兼營燒麥,專門經營燒麥的大小飯館更是星羅棋布。
簡介
燒麥是一種約有小籠包大小的主食。做燒麥的步驟是:用特製的擀麵錘,把和好、揉到的面墊澱粉擀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葉狀;新鮮羊肉配蔥姜等佐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澱粉,成為乾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燒麥餡;把餡放在燒麥皮子裡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七至八分鐘即熟。燒麥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挾起來垂垂如細囊,置於盤中團團如小餅,人稱是“玻璃餃子”。因為內蒙古大草原的羊多以沙蔥為食,自然去膻味,所以,呼和浩特的燒麥吃起來清香爽口,油而不膩。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摺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之意。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
燒麥源於何時?已很難說清楚了。歷史上,呼和浩特還是“歸化城”時,燒麥就已經名播京師了。那時北京、天津等地的飯館都以“歸化城燒麥”、“正宗歸化城燒麥”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早年呼市的燒麥以位於舊城大西街“德順源茶館”最為著名。德順源的前身是糕點鋪,1931年時改為茶館。德順源的燒麥以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該茶館對做燒麥的羊肉、麵粉、大蔥等原料都要求很嚴格,不合要求的堅決不要。據說這個茶館的燒麥師傅切肉餡時,下墊一塊包花布,飛快地切起來,肉餡切好後,用下面的包花布把餡兜起來,倒在盆子裡,肉碎而包花布完整不破。德順源經常是茶客盈門,客滿時多達200多人。那時,到德順源品茶點吃燒麥就像現在到北京全聚德吃烤鴨一樣時髦。
相關常識
吃燒麥,還必須佐以沏得釅釅的磚茶,這種茶產自兩湖等地,被壓成磚頭形狀,故名磚茶。它具有解油膩、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於肉類攝入太多,尤其鍾情於這種茶,據說,國家專門設立了磚茶儲備庫,供牧民飲用。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呼和浩特,當地朋友請你吃燒麥時,你可能會產生誤會,以為呼市人小氣。一般情況下,朋友頂多會給你點二兩,你心裡肯定直打鼓,這個小氣鬼,餵貓呢?等燒麥端上來後,你會大吃一驚,能把二兩燒麥吃盡,就算是好漢一條了。原來,呼市燒麥一兩有八個,飯館裡的標準重量是指燒麥皮的重量,而羊肉餡則不計算在內,所以一兩燒麥皮包出的燒麥遠重於一兩。
為此,不少外地人吃燒麥還吃出了笑話。有的人一下子要了半斤,等到燒麥端上來,自己先傻了眼,只見籠屜足足擺了半桌子,只得落個吃不了兜著走的下場。過後,很多人想起自己頭一次吃燒麥的情景都會忍俊不禁,他們會樂此不疲地對大家提起這件事,但是留在心裡的是對美味燒麥的留連,並且發出呼市人“實在”的感嘆。
如今,呼和浩特最時髦的燒麥是手挫羊肉餡燒麥,這種燒麥的肉餡由傳統鉸碎的肉泥變成了挫碎的肉塊,油放得更少,口感更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