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二

將:率領,帶領。 詩中所說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 “白骨”是戰死者的屍骨。

詩文簡介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詩文解釋】
沒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飛,單于趁著黑夜逃跑。想要率領輕騎兵追趕,紛飛的大雪堆滿了弓刀。
【詞語解釋】
月黑:沒有月光。
單于(chán yú):匈奴首領的稱謂。
將:率領,帶領。
輕騎:輕裝的騎兵。

詩文賞析

這首詩雄壯豪放,字裡行間充溢著英雄氣概,讀後令人振奮。本詩描寫了一個要出發追擊的場面。詩人只描寫了準備的場面,沒有寫結果,也沒有寫出去的狀況,卻能夠引起讀者的聯想,神韻無窮。
盧綸的<<塞下曲>>一共六首,這是第三首,描寫邊疆的將士在一個沒有月亮,大雪分飛的夜晚追擊偷偷逃跑的敵人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到處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風雪的掩護下,狡猾的敵人打算悄悄逃走.他們的行動驚動了已經棲息的大雁,大雁高高飛起,引起了將士們的警覺.發現了敵人的動向以後,將軍當即決定率領輕騎部隊追逐.部隊整裝待發,詩人沒有正面描寫鋪敘將士的精神風貌,神武英姿,而是捕捉了一個不為常人注意的細節:士兵們手中的弓箭大刀上落滿了雪花--詩人讓鏡頭離開了勇士的面部,聚焦在落滿雪花的武器上.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個畫面中,我們雖然看不到英勇守衛邊疆的將士,但是在漫天飄飛的雪花和寒光凜凜的兵刃的輝映中,他們的豪邁氣概已經躍然紙上.
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於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徵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於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平沙”謂沙漠之地。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裡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著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的戰場。據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開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後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後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為之不流。詩中所說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這是眾人的說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裡的景物和戰爭遺蹟來作回答: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足”是充滿的意思。
“白骨”是戰死者的屍骨。“今古”貫通兩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內;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說,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一年四季,黃塵瀰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裡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戰死的戰士,及這以前戰死的戰士。
這裡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裡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