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唐代李白詩作]

塞上曲[唐代李白詩作]

《塞上曲》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詩人以漢喻唐,歌頌貞觀三、四年間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突厥離叛的煌煌武功。借古鑒今,提醒唐玄宗要重視邊防,側重講述非戰的重要性,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作品原文

塞上曲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

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

作品注釋

詞句注釋

1.大漢句:謂中原漢族政權對付匈奴實在沒有辦法。大漢:漢朝,實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漢書·匈奴傳》:“嚴允諫曰:‘臣聞匈奴為害,所從來久焉。未聞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後世三家周、貴、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當周宣王時,獫狁內侵,至於涇陽,命將征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侵,譬猶蚊虻之螫,驅之而已。故天下標明,是稱中策。漢武帝選符練兵,約齎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二十餘年,中國罷耗,匈奴亦創艾,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界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足為無策。’”

2.匈奴句:意謂匈奴侵略軍已逼近長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頡利可汗自率十萬餘騎進寇武功,京師戒嚴。癸末,頡利至於渭水便橋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馳至渭水,與頡利隔河而語,責其負約,後眾軍皆至,軍威大盛,太宗獨與頡利臨水對話。頡利請和,引兵而退。見《舊唐書·突厭傳》。此即寫此事。渭橋,漢唐時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

3.五原:唐郡名,在今陝西定邊縣一帶。史稱頡利曾建牙於五原之北,常騷擾唐邊境。

4.西極:漢唐時之長安以西的疆域。

5.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東西走向,橫亘二千餘里。

6.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山名,因產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婦女用以化妝。山在今甘肅省山丹縣境。《史記·匈奴傳》: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擊匈奴。正義曰:《括地誌》云:焉支山一名刪丹山,在甘州刪丹縣東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7.蕭條:平靜之意。班固《封燕支山銘》:“蕭條萬里,野無遺寇。”

8.瀚海句:全句意謂匈奴被平息。以翰海風平浪靜喻邊地太平。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史記·匈奴傳》:漢驃騎將軍之出代千餘里,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獲敵人首級)萬餘級,左賢王將皆遁走。驃騎封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

白話譯文

由於大漢無滅匈奴之計策,至使匈奴進犯至渭橋。

離長安不遠的五原,就駐紮著胡人驕悍的兵馬。

將士們受命西征,大軍橫行於陰山之側。

攻下了盛產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驚嘆:失我燕支山,使我婦立無顏色!

漢兵轉戰萬里,大獲全勝。回渡黃河,凱旋收兵。從此休兵,胡漢人民都樂其太平。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蕭條萬里,和平安靜。

創作背景

《樂府詩集》卷九十二列於《新樂府辭·樂府雜題》。郭茂倩謂此曲和《塞下曲》皆出於漢《出塞》、《入塞》曲。蕭士贇云:“樂府《塞上曲》者,古征戍十五曲之一也。”此詩借漢喻唐,王琦謂“此篇蓋追美太宗武功之盛而作也。”此詩約作於天寶二載(743)李白供奉翰林期間。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此詩一開篇借用漢武帝歷史典故、借漢喻唐的修辭手法,以鋪敘方式描繪出一幅大漢無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戰況非常危急,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無中策”、“犯渭橋”起烘托氣氛之意,點明題旨,升華主題,為下文作鋪墊。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緊扣上文,主要介紹戰況相當危急,戰事一觸即發,講述匈奴駐紮離長安不遠的五原,以“秋草綠”“一何驕”突顯匈奴趁草茂馬壯之時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長安。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描繪一幅戰將們受命西征、報家為國的壯麗景致,明寫漢軍戰將西征,橫行陰山,實則寫貞觀三、四年間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出征平定突厥離叛之事。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借用漢使驃騎將軍的典故,寫漢軍征途所向無前,恃勇銳衝鋒出戰,大敗匈奴軍,讓匈奴人叫苦連天,暗寓出詩人歌頌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突厥離叛的煌煌武功,與此同時,以借古鑒今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視邊防。

“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講述漢軍渡黃河、臨瀚海、戰勝休兵後,胡漢人民處處平安無事,突顯出戰爭殘酷與和平民安的鮮明對比,抒發出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描繪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樂如瀚海無波的景致,而“蕭條”、“清”、“寂”、“無波”點染出邊塞秋景,字裡間處處充溢著蕭煞悲涼之意,起到照應上文,著重渲染出詩題“塞”,渲染氣氛,製造聲勢。“犯渭橋”、”“征西極”、“樂事多”,是全詩的脈絡。

此詩聲聲實在,句句真情。詩意具有飛揚跋扈、迅猛闊大的氣勢,又充溢著邊塞秋景蕭煞悲涼之意,表達出詩人對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匈奴離叛的祝頌之意,也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名家點評

南宋·嚴羽云:第一句,偏說“綠”,奇。末兩句,蕭條語,偏宏壯。

明·郭浚《增訂評註唐詩正聲》:周云:雄麗,為漢家生色。

明·陸時雍《唐詩鏡》:一起韻度高雅,從容馳驟。大家作當觀其幅闊情深。

明·邢昉《唐風定》:《塞上》詩三唐之冠,正以不極意為難。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王琦註:此篇蓋追美太宗武功之盛而作也。……太白本以唐之初年,與頡利和好為非是,而不可直言,故借漢以喻,而嘆其失御戎之策也。……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分此詩為三章,頓覺無味;不若合作一首之善。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云:偏說“綠”,奇(“五原”句下)。嚴云:蕭條語,偏雄壯(末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