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棲鎮古建築

塘棲鎮古建築,塘棲市新街太師第弄內現尚保留著數幢明代住宅。那些明代住宅,整幢建築四周均築有高高的封火牆,既防盜又防火,大門均為石庫門,築有門檐,門檐上畫龍雕鳳,頗為考究。

明代住宅建築
塘棲市新街太師第弄內現尚保留著數幢明代住宅。那些明代住宅,整幢建築四周均築有高高的封火牆,既防盜又防火,大門均為石庫門,築有門檐,門檐上畫龍雕鳳,頗為考究。整幢建築的房屋有三至四間開闊,進深為六至七層,間隔為15米。在廳樓的東西兩側均設有廂房,中間留有小天井,以供採光。總大門的兩側,各建有一條狹長的避弄,與各進房屋的內院有偏門相通,頗具特色。
古宅遺存
1、劉宅
位於東小河南岸,大門向東,面臨翠紫湖。宅主劉秉鈞是商界富紳,塘棲開木行,上海開山貨行,晚年遇害於天津。劉氏原有老廳一幢,後又建新廳,內有花園。曾拍過杜十娘電影,由於歷史原因,老廳房、廊屋被拆,建塘棲賓館。
遺存劉宅為新廳,北面還有偏屋,建於民國初期,四周高牆黛瓦,雕花牛腿,花門花窗,結構講究、氣派非凡,是塘棲遺存最大樓廳。
2、何宅
何宅位於西橫頭南側、運動(公園)北側,坐北朝南,有桃李果樹數十株,占地二畝余,後被拆改建煤並廠。
何宅系何思敬二弟何思順所建,長兄14—15歲就離塘,革命一生,身為塘棲人,他極其懷念故鄉。何宅是他唯一宗根矣!
3、承德當房
位於西橫頭的承德當房,是塘棲十三當鋪之一,也是唯一遺存當鋪房,系明清建築,古樸古香,可稱一寶。現有多戶居民住著。
4、姚宅
位於水北街東首,200多年歷史,結構講究,雕花牛腿,花門花窗是姚永興醬園東家。據傳是俞曲園的丈母家,在清朝時,門庭顯赫,是塘棲著名大戶之家。由於歷史原因,後進屋已塌,花園被酒廠占用。現東廳無人住,西廳一半已經改姓。
5、吳宅
位於水北西側,門號《致遠堂》。200多年歷史。吳氏祖籍紹興,第一代到塘棲祖宗是位進士,安葬在安溪的下溪灣1907號山地。墳地二畝二分伍毫,第二代祖宗葬墳於超山龍洞,第三代祖宗隨太平軍而去,從此吳族被人稱為“長毛之後”。
吳宅原貌為《致遠堂》廳堂匾額,雕花牛腿、高牆彩畫,中間有《居仁由義》四個大字,東側有書房,當年張大千曾多次在此畫畫寫字。整幢房從廳到後屋均有護牆板,廳堂閣幾、椅桌茶几具全,書畫滿堂。由於歷史原因,先後被拆。
現主體屋架尚在,後有花園,內有150餘年老黃,及臘梅、桂花、南天竺、枇杷和金桔,另有名貴月季178個品種計500多盆;茶花30盆、蘭花、荷花、芍藥等花卉,花香四季不斷。
水南廟
水南廟即水南娘娘廟,系南宋古廟,又稱水南土穀神,位於今塘棲中學斜對面。據《棲水文乘》記載:此廟系紀念宋福王一姓詹的妃子。相傳:宋福王芮妃者,姓詹字玉珍,泉州南安人,父彬,官統制,有戰功,歿於陣,遂入福王宮為宮人。詹雖入宮,尚一處子。德佑末,元師入臨安,福王隨恭帝北遷。詹悲憤不食,誓以身殉,飲鳩不死,投井而歿,年二十七歲。鄉人感其忠節,壘土為塋,植樹其上,歲而祀之。里人對水南廟相當崇拜,敬為“水南娘娘”,歷代以來香火甚旺,就連文革時期廟宇遭損,還有人偷偷摸摸在殘桓斷瓦前焚香點燭。2001年8月,政府出資,里人捐資,將這南宋古廟翻修一新。
弄堂
塘棲原有七十二條半弄堂,現存十五條。太師第弄、郁家弄、沈家弄為主體建築區塊,約建築面積4000—5000m2,這些均屬暗弄堂,有弄里堂弄特色,也稱白族弄,原為市河月波橋與吳家橋之間,現為市新街中段,為明清建築,其風格充分體現了塘棲弄堂的特徵。
1、太師第弄長為138米,寬為1.2米,西通市新街,東達汪家兜路。太師第弄保存明清住宅(卓家),建築體四周建防火牆,大門為石庫門,築有門檐,琢鳳雕龍,3間開闊,前後共分五進,間隔15米。廳樓東西側有廂房、留小天井採光,總大門兩側留避弄,與各進內院有偏門相通,設有進萬堂,整座宅院坐東朝西。
2、郁家弄長56米,寬1.5米,西通市新街,中有一小弄與太師第弄相通,俗稱“弄中弄”,弄內有廳房。
3、沈家弄長138米,寬2米,西通市新街,東達汪家兜,弄內有廳房。
4、殷家弄長58米,寬2.2米。位於東小河社區,里仁路。
5、油車弄長72米,寬1.5米。
6、壩橋弄長117米,寬3.5米。
7、梅家鬥弄長1l6米,寬2米。
8、醬園弄長109米,寬2.40米。
9、張百步弄長125米,寬2米。
10、木鴨埭弄長72米,寬1.3米,南通水南娘廟西側,北至廣濟路。
11、楊寶生弄長69米,寬1.2米,弄內有廳房(陳廳)。
12、錢家弄長160米,寬2米,弄內有廳房(高廳)。
13、棧房弄長131米,寬1.2米,弄內有廳房(張廳)。
14、湯家弄長104米,寬1.5米。
15、印刷廠弄,長99米,寬2米。
塘棲廊檐
舊時塘棲沿河諸街均建有廊檐,連橋上都有橋棚,盛極一時。廊檐,系明代的建築結構,造型簡樸,線條舒展,上為過街樓,下為廊檐街,沿河的一面建有一長溜木製長椅,人稱“美人靠”,塘棲人俗稱“米床”。沿河的商家大多沿河建有石砌河埠,河埠有大有小、有單向也有雙向,但無論大小,每個河埠均鑿有“象鼻頭”,以方便船家拴船。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街道拓寬,填河改道,塘棲的廊檐大都被拆除,現僅剩八字橋下市南街一段尚保留百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