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塔山](/img/a/2c9/nBnauM3XxcjM3cDNwMDMzQjNzQTMxMTN5YTMzQTNwAzMxAzLzA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競技遊樂城
塔山競技遊樂城座落於煙臺市區東南的塔山懷抱之中,周圍林木蔥蘢,景色宜人。占地面積133公頃,建築面積11500平方米,水域面積1萬平方米,綠地面積58萬平方米。進入塔山競技遊樂城,那優美的山林風光,古香古色的廟宇樓閣,別具一格的歐式建築,錯落有致的小品雕塑,匠心獨具的國林綠化等,無不讓遊客發出“人在畫中游”的感嘆。隨著煙臺塔山遊樂城的不斷開發,將逐漸成為廣大遊客心中理想的旅遊家園。她將時刻敞開熱情的胸懷,笑迎四海賓朋,八方來客。塔山遊樂城目前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水電供應系統,建有一座中檔酒店--朝山居酒樓及其他小型服務網點。市區12路、21路、42路、51路公共汽車均可直達,為遊客的“吃、住、行、游、購、娛”提供了保障。兒童遊樂場是塔山競技遊樂城山下娛樂城的主要組成部分,現已投入運營的遊樂設施不僅包括碰碰車、大蘋果轉盤、小火車、空戰機等十餘種孩子們喜愛的項目,同時也有海盜船、仿真方程式賽車等老少皆宜的娛樂項目,參與性強、趣味性濃。兒童遊樂場同時附設“鞦韆”、“翹翹板”等公益類玩具,深受遊客喜愛。國防教育館
是一座集國防知識教育、實彈射擊娛樂、軍事技能訓練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娛樂場館。內設大型國防知識教育展廳和室內射擊場。兩個國防教育大廳內陳列著大批內容詳實的國防知識圖版和大量仿真軍事模型。射擊場分為長槍射擊場和手槍射擊場,各有六條標準靶道,設有電子監控系統和自動報靶系統。國防教育館同時還附設飛碟打靶場和室內狩獵場。競技館
是一座仿古羅馬競技建築風格的圓形拱頂球形網架結構建築,一次可容納2000人。主要項目有富有民間傳統特色的鬥雞、斗羊、鬥狗等動物競技表演,還可開展室內音樂旱冰、交誼舞等室內娛樂活動,舉辦拳擊、散打等各類體育競技比賽及承接馬戲、雜技等大型表演,是目前我國少有的設施齊全、功能多樣的專業化競技場館。景點簡介
太平庵
太平庵座落在塔山主峰峰頂附近,座北朝南,是一座集“儒、釋、道”三教為一體的全真道庵。據考證距今大約已有七百年以上的歷史。庵內正殿同堂供奉“儒、釋、道”三教教主。此種供奉格局在國內極為罕見。1993年修復開光後,被確定為煙臺市區最早的宗教活動場所,有數名道人常年住庵主持。現在可以獨立開展“祈福延壽”道場等大型宗教活動。龍王殿
龍王殿位於塔山主峰太平庵南側。殿內供奉著民間頂禮膜拜的旱龍王和水龍王。面南而坐的旱龍王,據稱可保佑農業生產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面北而坐的水龍王則可保佑出海作業的漁民海不揚波,魚蝦滿倉。自年修復後,殿內香火日益旺盛。觀音峰
觀音峰因其山腰有一巨石極似送子觀音而得名,是塔山遊覽區內的一處自然景觀,位於塔山主峰北側,與主峰遙相呼應。其山體雖不高,但山上奇松怪石,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別有一番景色。峰頂建有一處觀光亭,名為“觀音亭”,在亭內憑欄遠眺,可盡覽市區山光水色。三月三山會
三月三山會是塔山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俗稱“趕山”。相傳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故又稱“王母千秋節”。芝罘民間舊俗是“逛塔山賞梨花”。據說舊時每到這一天,塔山上遊客雲集,道路兩旁商販雲集,太平庵內更是法磬陣陣,香火旺盛。塔山遊樂城自1994年恢復這一中斷46年之久的傳統活動之後,現已舉辦了五屆塔山山會,在保持其原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同時,還面向市民推出了“塔山杯”民眾登山比賽活動等一系列富有時代特色的活動內容,使這一民俗盛會充滿了時代氣息。三合塔
三合塔位於海拔397米高的塔山主峰上,據考證始建於元朝至元三十年(即公元1293年),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以前稱“黑牯塔”,後毀於近代戰火之中。傳說塔下埋有“儒、釋、道”三教信徒的遺骨,傳頌著許多美好的民間故事,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和歷史意義。“三合塔”設計高度31米,共分七層,古今特色相結合,造型別具一格。塔內設有天宮和地宮。天宮用來珍藏建塔有功及捐贈人員名冊,地宮用來儲藏煙臺市當今的名、優、特產品,記載建塔的歷史狀況。在三合塔的觀光台上,煙臺五區風光可盡收眼底。該塔將成為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塔山標誌,同時也將是煙臺市的第二標誌物。太平晨鐘鐘樓
太平晨鐘鐘樓於1998年由眾多香客居士捐資鑄成的太平晨鐘,重達1.35噸,造型古樸,聲音渾厚。鐘上銘文說明其作用是“喚醒古人,知會擅樾,普沾靈惠霄澤”。現在每日清晨六點準時敲鐘,喚醒市區民眾開始新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太平晨鐘鐘樓位於觀音峰西側,面向煙臺市區,除安放太平晨鐘外,也將以其古樸的建築造型和極佳的地理位置,成為太平庵風景區的一個新景點。塔山[葫蘆島市]
塔山並不是一座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史稱塔山堡。這裡距錦州30公里,距錦西12公里,周圍是平緩起伏的坡地,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峴山和白台山。村東面是鐵路,村中間有通往錦州的102國道。村南有一條幹枯的灘河,寬約30米,叫飲馬河。目前塔山鄉總面積147.9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50個自然屯,總人口27500人。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二年,從山海關至遼陽設定驛站,塔山從此繁榮起來。驛道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來往官員、商旅、文人墨客面對千里沃野、碧海藍天、蒼鷹盤旋、柳絲搖曳,無不發出感慨。清乾隆舉人、戶部右侍郎趙秉沖曾寫詩讚曰:驛道排疏柳,行行逾塔山。村煙隔樹直,林葉點霜斑。暑色峰容絢,天高海氣環。片帆集風信,名利共無閒。塔山更是關內外交通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了防範蒙古殘餘勢力的不斷侵擾,加強遼東防禦,於曹莊、湯池之北置寧遠衛(今興城),統五千戶所。後又於城東五十里塔山,別置中左千戶所。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塔山城,當時城周圍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設三座城門,南為海寧門,西為安平門,東為義倉門。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塔山城,在原基礎上復又加高三尺。明清戰爭期間,這裡曾是重要的前沿陣地,兵部尚書孫承宗曾親自出關視察,制定防禦戰略。崇禎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清軍攻破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三月初十,錦州總兵祖大壽降清,隨即皇太極命三大親王圍攻塔山、杏山;四月初八,塔山軍民冒著紅衣大炮的襲擊與清軍展開殊死搏鬥,最後自焚廬舍,7000軍民與城池同歸於盡。
正是因為塔山重要的地理位置,在遼瀋戰役中又一次載入了光輝的史冊。其原因就是:它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野戰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兩軍在這裡進行了生與死的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