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因其生長快,養殖成本低,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而成為發展水產養殖業的熱點,但由於受養殖技術尚不成熟的限制,一則室外養殖成功率普遍較低;二則因海蜇生長適溫範圍為15℃~30℃,故養殖時間僅限於夏秋兩季,貨源短缺,價格過高,因此,利用蔬菜大棚種植技術與海蜇養殖有機結合,可一年四季進行生產,使鮮活成蜇源源不斷供應市場,既能滿足消費需求,又能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
塑膠大棚的建設選擇適宜池塘,整修改造成長度不限、寬20 米~40米、深1.2米~1.8米的條形池塘,平整池底,四周用塑膠薄膜護坡。在此基礎上,用直徑10厘米以上的竹竿作立柱,其間距為2米~2.5米;用細竹或竹片作頂部支撐,其間距為1.5米~2.0米;用鐵絲將縱橫成網的棚頂結節固定好,外部封上霧滴型薄膜,兩端留出口和風門,設定好進排水系統即可。一般每個塑膠大棚面積0.7ha~7.0ha為宜,面積過大則不易管理和調控,且塑膠大棚內的池塘四周勿留死角,以免海蜇集群使其活動受限而致死。
苗種育成與放養
1.苗種來源。
目前,獲得苗種的來源有三種方法:一是采捕海上自然苗種;二是半人工采苗,即采捕或收購海上成熟期的海蜇,通過人工投放附著基的辦法獲得苗種;三是人工育苗,即選用海上成蜇或人工養殖的成蜇,通過強化培育和繁殖獲得優質海蜇苗種,其蜇苗生長至1.5厘米以上時,即可作為苗種使用。
2.投苗。
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5隻/立方米~8隻/立方米為宜。投苗前,養蜇池應放水50厘米~60厘米,施肥繁殖基礎餌料生物,以滿足幼蜇攝食需求。作為常年生產的塑膠大棚池塘,應設立單胞藻培育池、輪蟲培育池和鹵蟲培育池,以培育幼體的餌料生物,並視海蜇生長速度分級投餵。投苗時,應注意育苗池與養成池的水溫、鹽度等理化因子指標,儘量將兩者差距調整到越小越好,以免由於差異過大而影響蜇苗投放的成活率。
3.養殖管理。
(1)水質調控。
養蜇先養水,根據實踐,肥水放苗後應穩定水質5天~7天,待幼蜇逐漸適應時,池塘再行加水。水應少加、勤加,每次加水及後期換水量都不應超過總水體的15%。水量加至最大時,應進行適量換水,以保持幼蜇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每次加換水前,應定時進行水溫、鹽度測量,勿使指標變化過大。在冬春兩季,因塑膠大棚內外氣溫和水溫差別較大,可在塑膠大棚前設立配套的小型棚塘,將水抽入經陽光照射、水溫升到一定程度時再行加水,加水的最佳時間為每日午後3時~4時。
(2)餌料投餵。
選用餌料要鮮活、不變質、無外源污染物和致病源。投餵次數每日2次~4次,投餵量視定期觀察海蜇生長情況來確定,在養殖中後期,因海蜇攝食量不斷增大,可採收野生輪蟲或鹵蟲進行投喂,以避免海蜇忽飽忽飢,影響其正常生長。
(3)日常管理。
海蜇生長需要良好的環境,故應注意塑膠大棚的適時通風,特別是在養殖後期,由於棚內特殊的環境,導致水流、氣流相對不暢。針對這種情況,應設定小型增氧機,通過鋪設細管和氣石來進行水體增氧,但切勿用較大型葉輪式、水車式增氧機,因為這兩種機型的葉片較大,容易對海蜇造成傷害。在寒冷季節,棚頂應覆蓋草簾進行保溫在溫暖季節,可將塑膠大棚兩邊的塑膠薄膜捲起,使棚內通風順暢,以利降低溫度。
收穫
海蜇生長速度很快,經50日齡個體即達5千克~10千克以上,此時可分批采捕,捕大留小,陸續上市。其收穫方法很多,一般用具為抄網或定置網,最後可排水收穫。
效益分析
從目前消費市場和養殖趨勢看,一是隨海蜇自然資源日益匱乏,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2005年,鮮蜇價格為12元/千克~16元/千克,二礬成品價格在60元/千克以上,且供不應求,市場緊俏。二是在大多數養殖品種效益偏低的情況下,海蜇大棚養殖可謂一枝獨秀,一年四季可養六茬。
(本文已被瀏覽 55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