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紀錄片《報界宗師張季鸞》分上下兩集,該紀錄片旨在講述一代鴻儒張季鸞先生的傳奇人生,弘揚報界一代宗師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的報人風範;挖掘陝西文化名人資源,打造新聞界歷史人物文化名片,弘揚新聞工作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新聞操守和社會責任感。
此次拍攝的紀錄片將以實景拍攝、情景再現、專家訪談、資料佐證相結合的手法,同時藉助三維動畫、特技渲染等手段,真實再現了一代宗師張季鸞先生的波瀾起伏的一生,反映了張季鸞先生民主精神、愛國情懷和新聞操守的高尚品格,略顯三秦特色的主題音樂為該紀錄片增色不少。
紀錄片《報界宗師張季鸞》片長90分(上、下兩集),上集定於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上午10時05分在鳳凰衛視《我的中國心》欄目播出,次日晚21時40分重播。下集定於4月7日(周六)上午10時05分同一欄目播出,並於次日晚21時40分重播。
張季鸞簡介
早年間,張季鸞曾輾轉京、滬辦報,歷任多家報社總編輯,文名天下皆知。但當時政治黑暗,經濟落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新聞行業的外在環境甚為惡劣。張季鸞一腔熱血,其間還曾兩度從政、兩番入獄。
兩番入獄,皆因揭露了是袁世凱和段祺瑞時期反動政府和無恥政客的瘡疤而導致。兩度從政,一是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由於右任推薦,出任總統府秘書,參與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等重要檔案的起草工作。後隨孫中山去職,為期很短。另一次是在1925年,經由時任河南軍務督辦的同鄉好友胡景翼推薦,獲任為隴海鐵路會辦,這是當時數得上的肥缺。結果,他上任不到一個月就拂袖而去,直言:“不幹這勞什子,還是當我的窮記者去!”他隨後去了天津,一時無固定工作,憑稿費維持生活,做了一段時間的“自由撰稿人”。
1926年春,天津《大公報》停刊。張季鸞、胡政之、吳鼎昌這三位都曾留學東瀛的老友風雲際會,情投意合,決定接辦下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確定由吳出資五萬元,改組為新記《大公報》,於9月1日復刊。吳鼎昌任社長,只負責採購白報紙,不過問具體社務。張季鸞任總編輯兼副總經理,主持編輯、言論工作。胡政之任總經理兼副總編輯,總攬經營及人事大權。報社大政方針,三人商而後行;有分歧時,少數服從多數;如三人都各執己見時,則以張季鸞意見為準。
正是由於諸多條件的因緣際會,才成就了百年中國最成功的報紙:新記《大公報》以及它的靈魂——最傑出的報人張季鸞。很快,《大公報》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報紙,一紙風行,朝野皆知。自1926年至1949年,幾乎中國發生的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能聽到張季鸞主持的《大公報》的聲音,其發揮了極其巨大的的作用,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張季鸞愛國情深,時顯拳拳之心。1937年“八·一三”滬戰期間,張季鸞老年得子,他的親友和黨國權貴們,贈送了許多貴重的金銀飾物,作為賀禮。張推辭不得,便予以集中封存,並說:“抗戰期間,前方將士為國灑熱血犧牲,後方民眾死於炮火或家破人亡者不知幾萬家,我張某不能為得一子而收此巨禮。”及至1939年香港各界舉行國慶大獻金時,季鸞先生慷慨解囊,把這一大包金銀首飾掃數捐出。妻子想留下一兩件作為紀念,也被他勸阻說服。
1941年9月6日,張季鸞因病在重慶逝世。病重期間,蔣介石曾親往醫院探望,後蔣氏唁電有“握手猶溫”之句。陪都新聞界和各界人士為張季鸞隆重舉行了追悼會。國共兩黨領袖同聲哀悼之。蔣介石、周恩來還都親自參加公祭並致送輓聯。
張季鸞先生人生最輝煌的期間是1926年主持新記《大公報》筆政後,這15年間,他馳騁報壇,聲名遠播海外。其影響之大,享譽之高,不惟國內罕有其匹,就是在歐美新聞人中也不多見。
評價張季鸞
張季鸞50大壽時,于右任獻詩讚之:榆林張季子,五十更風流。日日忙人事,時時念國讎。
1938年在漢口,周恩來就曾對《大公報》名記徐盈等人說:“做總編輯,要像張季鸞那樣,有優哉游哉的氣概,如騰龍躍虎,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