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是2007年2月1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杜小安。本書主要講述了基督教的傳播、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等有關內容。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2月1日)

平裝: 230頁開本: 32開

ISBN: 9787563363889, 7563363882

條形碼: 9787563363889

商品尺寸: 20.8 x 14.6 x 1.6 cm

商品重量: 240 g

ASIN: B00120TVU2

內容簡介

“龍”,中國及其傳統文化的象徵;“上帝”,基督教認定的宇宙唯一真神。“上帝”自從千佘年前輾轉東來,就與“龍”開始接觸、衝突、融合的過程。鴉片戰爭以後,傳教士隨著堅船利炮而來,更在風雲變幻的近代中國發生重要影響。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的根源何在?中國近代層出不窮的教案說明什麼?

本書生動具體地描繪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命運,從政治與文化的角度,對 “龍”與“上帝”的關係作出深入細緻的分析,旨在從不同文化的衝突、碰撞中,透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比較不同文化的差別,從而深刻地把握中國文化的內涵。

作者簡介

杜小安,1969年生,陝西漢中勉縣人。1987年至1994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獲學士、碩士學位。2001年赴英國伯明罕大學宗教神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西宗教比較研究,2006年7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國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西文化比較等。著有《耶儒對話的基本模式》(英文)、《大家精要·賀麟》等,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餘篇。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宗教融合的大趨勢

第二節 宗教融合的理論和方法

一、宗教融合論的理論基礎

二、宗教融合的基本途徑

第三節 基督教與西學東漸

一、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

二、晚清民國時期的西學東漸

第二章 基督教與儒家思想

第一節 基督教與儒學的對話

一、排斥主義模式:“孔子或耶穌”

二、包容主義模式:“孔子加耶穌”

三、多元主義模式:“孔子與耶穌”

第二節 基督教與儒學的融合

一、基督教與儒學的比較

二、基督教儒家化的途徑

三、儒學的基督教化

第三章 基督教與道教思想

第一節 基督教與道教的對話

一、基督教與道教的相遇

二、排斥主義模式:“老子或耶穌”

三、包容主義模式:“老子加耶穌”

第二節 基督教與道教的融合

一、基督教與道教的比較

二、基督教與道教融合論

第四章 基督教與佛教思想

第一節 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

一、排斥主義模式:“佛陀或耶穌”

二、包容主義模式:“佛陀加耶穌”

三、多元主義模式:“佛陀與耶穌”

第二節 基督教與佛教的融合

一、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

二、佛教的基督教化

三、基督教的佛教化

第五章 基督教與現代思潮

第一節 基督教與中國現代思潮

一、基督教與文化保守主義

二、基督教與全盤西化論

三、基督教與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

第二節 基督教與民主科學思潮

一、基督教與現代民主

二、基督教與中國民主思潮

三、基督教與現代科學

四、基督教與中國的科學思潮

第三節 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思潮

一、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衝突

二、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

三、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主義相適應

參考文獻

序言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的傳播和影響。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儒釋道三教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聰明智慧的結晶。基督教自唐朝開始在中國傳播,幾經曲折,與中國文化進行了長期的衝突與融合,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朝末期,當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播天主教的時候,他採用了“援耶補儒”的傳教模式,通過基督教與儒家思想的融合,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找到了文化的內在依據,如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高僧通過當時流行的玄學思想為依據在中國傳播佛教一樣,走的是適應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教路線。但利瑪竇的傳教路線因“禮儀之爭”而被迫中斷。1807年(清朝嘉慶十二年),英國倫敦傳教會傳教士馬禮遜來華時,他的傳教方式更多地傾向於福音派的“以耶代儒”模式。他開創的文字、教育、醫藥等傳教方式的出發點是通過介紹西方基督教文明使中國人認識到西方文明的優越性,藉此達到引導中國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這種“以耶代儒”和“耶穌或孔子”的排斥主義傳教路線經過郭實臘、戴德生等傳教士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基督教各派在中國傳教的主流形式。這樣,基督教就對中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使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之間產生了深刻的衝突。基督教被中國大眾蔑稱為“洋教”。義和團運動就是以“滅洋教”為目標發展起來的。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知識界又掀起了“非基督教運動”,使基督教在中國知識界遭到猛烈批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