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同治四年(1865年),基督教傳入惠安驛坂模柄村,1868年,英國倫敦會派莊善語在北門外租店面為講堂進行布道,信徒日眾,倡建教堂。1876年,於城隍口購買曠地一段,由林貞會牧師主持興工建堂,落成後邑內紳士以妨礙風水為由,唆使民眾拆毀,後經知縣出面而平息。1882年,在原地重建教堂,名“天道堂”。此後,教會聖工大發展,信徒日增,分設東山、下莊、鄭厝三處講堂。
1880年,教會創辦時化國小,培養出如科學家張文裕、烈士陳平山等一批人才。1897年,創辦婦女習道院,教導婦女識字,學習衛生、育嬰常識並縫紉及紡織羊毛衣等。1902年,由英國皇家醫學博士陳和禮牧師創辦的“仁世醫院”為救治惠安民眾作出貢獻。
因教會影響擴大,信徒日增,於1891年分設蓮坑支會;1894年設古山支會。因舊堂損壞不堪,由方希賢牧師主持於1916年翻建成新禮拜堂,(兩層木石結構,上下建築面積為656平方米,為第三堂)。1922年周達才先生捐銀500元擴建鐘樓;李德盛營長捐銀200元從英國購買大鐘懸掛於鐘樓上。1934年10月12日聘請莆田留美化學博士宋尚節來邑主領布道會。又於1943年分設後田宣道所。
文革期間教會停止聚會,文革後期部分信徒在家中自行聚會。
1980年5月,縣委統戰部召開教牧人員及信徒代表座談會,重申教會的宗教政策,教會成立惠安縣基督教三自愛國籌備小組,6月3日中共惠安縣委轉發福建省委對惠安批准開放城關(惠邑堂)、東園、壩頭、山前等四座教堂。在8月復堂典禮上為潘鏡高牧師平反,恢復其職務任惠邑教會牧師。
1985年8月,舉行復會後第一次全縣青年夏令會,聘請福州教會鄭證光長老和晉江施比受傳道為講師。
1996年,因舊城改建,舊教堂歷經80年之久,多有損壞,經堂委會決定進行翻建,同時成立籌建組,由駱適欣牧師負責主持,很快得到政府批准,並得到省兩會會長鄭玉桂牧師的關心支持。1997年3月13日動工拆舊堂,4月2日舉行奠基典禮,1998年8月13日新堂竣工驗收,這是第四次建堂,花資300多萬元。在10月30日舉行隆重的設教130年暨新堂落成慶典。
新堂占地600多平方米,6層高(中含兩個小套層),總建築面積2700多平方米,可容納二千多人。後於2001年分設前型支會及宮山支會,2002年分設西型支會。
建築規模
新堂占地600多平方米,6層高(中含兩個小套層),總建築面積2700多平方米,一、二、三層(含第四小套層)為主殿堂(前設高台講壇)為聚會場。可容納二千多個信徒聚會,五、六層做教牧人員住宅。
室內的設備都嶄新而現代化。第六層前段築方形式攢尖鐘樓一座,以前從英國進口的優質洪鐘高懸樓中,每主日洪亮的鐘聲傳遍全城。離地面30米高鍾尖頂飾以高摯的大紅十字架,臨街正大門綴上大橫片旁上書“基督教惠邑堂”六個鎏金大字。整個門面光彩耀日。整座建築,內貌規格恢弘,外觀氣勢高揚。
歷任傳道
惠邑教堂自1868年至1991年曆任傳道:
莊善語、林貞會、陳景秋、許嘉會、余傳書、方希賢、朱曉紅、黃溫和、周永清、萬多馬、楊兆璋、潘敦仁、英亞擔、黃有璋、鄧奕慶、倪任石、張春泉、黃紅桃、柯雪玉、陳錦基、陳錫章、潘鏡高、陳約生、洪星若、劉惠民、劉錫英、曾慶雲、陳錫和、肖碧勇等。1991年至今(2010年)由駱適欣牧師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