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網路政治動員態勢的政府回應機制研究

網路政治動員是凝聚集體力量的利器,撬動抗爭政治行為的槓桿,它是抗爭政治最核心的過程。 網路政治動員是一個連續的虛擬與現實的轉化和互動過程,虛實轉化是網路政治動員的核心機制。 網路政治動員既是非政府抗爭者意志的表達,又是抗爭者力量的獲得。

內容介紹

抗爭政治是指訴求者和他們的訴求對象之間偶發的、公共性、集體性、抗爭性的互動;而在這些互動中,政府作為訴求的對象、訴求提出者以及第三方的角色被捲入其中。網路政治動員在當前中國的抗爭政治中顯示出巨大力量,帶來了多重的政治效應,因而成為政府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基於網路政治動員態勢的政府回應機制研究》以尚在形成中的抗爭政治理論為基礎,沿著“動員—行動者—抗爭軌跡”的框架,分析了網路政治動員與政府回應之間的互動並提出了應對策略。
簡而言之,網路政治動員就是基於網際網路的政治動員。它是傳統政治動員的線上映射物、超越傳統政治動員的新事物,抑或是兩者的混合物。網路政治動員是凝聚集體力量的利器,撬動抗爭政治行為的槓桿,它是抗爭政治最核心的過程。網路政治動員與網路群體性事件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它們成為當前中國抗爭政治中的最突出景觀。
在傳統政治差序格局中居於不同位置的政治行動者是網路政治動員中的潛在行動者。但是,網路政治動員行動者的增長與中國網民規模的擴張是不成正比的。事實上,網路政治動員是由那些具有政治興趣和網路技能的網路使用者發起、參與的。少數積極分子的大努力帶動了大多數人的小努力,這是網路政治動員槓桿隱喻的實質所在。靈活的非政府行動動員和習慣依賴於傳統優勢資源的政府行動者之間呈現著一種非對稱的態勢。
網路政治動員是一個連續的虛擬與現實的轉化和互動過程,虛實轉化是網路政治動員的核心機制。在虛實轉化過程中發生了動員空間、動員主客體存在形式、政治信息與政治力量的三層相互滲透的轉化。動員主體的牽引力、網民訴求的自驅力、網路信息的催化力、網路環境的支撐力相互作用,推動了網路政治動員虛實轉化的持續進行,並使得網路政治動員朝著多元化、融合性、不確定性、跨國化的趨勢發展。
網路政治動員既是非政府抗爭者意志的表達,又是抗爭者力量的獲得。網路政治具有政治“雙刃劍”效益,它既能推進開發中國家的民主發展,又可能衝擊發展中的政治穩定,因而網路政治動員具有“應該被回應”和“可以被回應”的政治價值。當前中國政府對網路抗爭動員基本上形成無回應、被動回應和主動回應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被動回應居於主導地位。回應背後是政府和抗爭者的政治博弈。政府意志、政府力量、抗爭者意志、抗爭者力量的對比是決定政府回應與否以及回應特徵的基本因素。
基於當前中國網路政治動員與政府回應的現實形態,我們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集目標定位、約束條件、問診系統、支撐體系、回應路徑、操作措施等諸多要素於一體的政府回應機制。我們認為網路政治動員的政府回應應確立維護社會秩序、推動制度發展、促進公平正義的縱深目標體系;嚴格遵循公共利益、政府職能、依法行政、公眾期望等約束條件;設計一個及時性問診式的網路政治動員判定體系;堅持法治、技術、道德、政治多路徑並進;從理念、制度、動力和內容等方面支撐政府回應的常態化。通過對政府回應機制的設計,我們期望探索出一條適應網路社會發展趨勢的政府回應常態化道路,從而加快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進程。
《基於網路政治動員態勢的政府回應機制研究》由劉力銳編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