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培養最優秀的孩子》編輯推薦:讓天下父母都能受益的親職教育智慧書,幫助廣大孩子快樂成才的超實用教育法!究竟怎樣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成才?您是否真正想過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麼?作者鄭延芳用這套方法將弟弟培養成一名優秀的外交官!他近20年的親職教育研究將幫助父母解開教子謎團!
作者簡介
鄭延芳,兒童最優發展理論創立者,福建省寧德市作家協會會員,親子教育、婚姻專欄作家,出生於福建省柘榮縣,現供職福建省寧德市委辦,苦心鑽研親職教育20年,早年致力於兒童智力因素研究,現致力於兒童非智力因素研究,在CN刊物發表各類教育論文、隨筆、新聞作品總計100多萬字。著有《論人的最優發展》、《柘榮經驗——對柘榮縣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考》。
圖書目錄
上篇 培養最優秀孩子的“七要素”
第一章 優良個性:孩子生命的引擎
第一節 良好的個性品質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第二節 抓住孩子個性發展的敏感期
第三節 讓孩子贏在七歲以前
第四節 家庭是塑造孩子優良個性的工廠
第五節 孩子優良個性是如何煉成的
第二章 道德素質: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一節 道德:指引孩子人生的方向標
第二節 家庭德育的途徑及措施
第三節 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道德榜樣
第三章 智力開發:為孩子成長助力
第一節 智力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基礎
第二節 學齡前——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
第三節 學齡前——孩子智力開發的重要時期
第四章 身體素質:奠定孩子未來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 體育,強身更強心
第二節 引導孩子進行體育鍛鍊
第三節 通過鍛鍊培養優秀的孩子
第五章 審美教育:讓孩子的一生更美好
第一節 美育,升華孩子的心靈
第二節 讓孩子學會審美
第三節 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審美追求
第六章 勞動技能素質:決定孩子未來的生存
第一節 勞動技能——孩子生存的武器
第二節 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
第三節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第七章 科學文化素質:孩子征服世界利器
第一節 應試也是孩子應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
第二節 “五不五自”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節 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下篇 培養最優秀孩子的“四原則”
第八章 全面發展:奠定孩子一生髮展的良好基礎
第一節 培養會幹大事的人
第二節 “情商”定輸贏
第三節 “逆商”定成敗
第四節 “財商”定貧富
第五節 親職教育是孩子全面發展的基礎
第九章 個性發展原則:打造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第一節 尊重個性才是教育的核心
第二節 “通才”先從“專才”開始培養
第三節 天才來自於後天的培養
第四節 培養孩子成為自我實現的人
第五節 天性是孩子成功的基本條件
第十章 和諧發展:實現孩子的最有發展
第一節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第二節 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第三節 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第四節 培養孩子擁有樂觀的個性
第五節 不打罵孩子,用溝通解決問題
第十一章 同向發展:確定孩子最有發展方向
第一節 同向發展原則,規劃孩子最優發展方向
第二節 讓夢想成為孩子最優發展的源動力
第三節 探尋孩子的稟賦,確定孩子發展方向
第四節 正確教育,使孩子實現最優發展
第五節 確定人生方向,學業職業同發展
後記:為了孩子的“最優發展”
後記
為了孩子的“最優發展”
我自1988年考入福建省福安師範學校,在學校讀書的三年時間裡,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度過的,我讀了很多教育家所寫的教育專著,並加入了學校的陶行知研究會。在讀書過程中,我漸漸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育觀點:人因教育而不同。每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有可能成長為某方面的天才,之所以有人成了天才,而有人成了罪犯,是因為後天教育的不同。
我是一個喜歡思考和研究問題的人,我1991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分配在鄉下的一所學校教書,當時年僅20歲。為了實踐我的教育思想,我在教學工作中開設了口琴、主持、寫作、朗誦等興趣小組,讓學習差的學生也找到自己最強的一面。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到學校讀書的孩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已基本成型,要進行再教育難度很大,因此我認為,教育要從小開始,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親職教育,從此,我轉向親職教育的研究。我把年僅八歲的弟弟當作“試驗品”,帶在身邊培養,親自教導他,直到他考入福建師範大學英語專業。他大學畢業後考上了公務員,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不僅如此,我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實踐我的教育思想。在孩子降生之前,我就買了《優生優育》、《母愛術》等大量育兒書籍,研究如何孕育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並參加了早教專家馮德全教授的“零歲方案培訓”,參加了福建教育學院的教育專業大專班的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生活中,我將全部業餘時間投到孩子身上,我親自帶孩子出去玩,帶孩子參加各種智力訓練班、體育訓練班,並寫下30多萬字的育兒日記,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超級奶爸”。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孩子現在正在讀高中,也是班上一名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在長期的親職教育實踐中,我發現許多家長對教育有很大的誤解,認為教育就是學習,智力的培養就是知識的學習。於是我提出將德、智、體、美、勞“五要素”中的“智”分成智力因素和知識結構兩個要素,這樣“五要素”就變成了“六要素”。這種分法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以孩子上學為界,學齡前為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由家長負總責,全面開發孩子的智力;學齡後至大學畢業為學習知識的關鍵期,由學校負總責,家長全力配合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近年來,我又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取決於孩子的智力因素,更取決於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我還發現,許多人在事業上取得成績,起關鍵作用的也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我提出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應該在“德、智、體、美、勞、知”的基礎上,增加非智力因素(個性品質),這就是我提出的“七要素”論。
2010年,我開始學習系統論,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系統內部的組成要素不同而發生不同的功能;二是系統內部各要素排列的方式不同而發生不同的功能。用系統論來研究人才的培養問題,就必須明確:一要研究人才系統由哪些要素組成。二要研究人才系統各個要素如何組合,才能發揮人才系統的最佳功能。
系統論還告訴我們:系統各個要素的最佳功能相加並不等於系統的總體最佳功能,也就是說,人的全面發展並不是人的最優發展,那種認為要素性能好,整體性能就一定好的觀點是錯誤的。因此,為了促進人的最優發展,僅僅研究人才培養“七要素”是不夠的,還要研究“七要素”的組合,以發揮系統的最優功能,對此,我提出人才“七要素”組合的“四條基本原則”——全面發展原則、個性發展原則、和諧發展原則、同向發展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人的最優發展”的理論:教育就是要促進孩子德(思想品德)、智(智力結構)、體(身體素質)、美(審美素質)、勞(勞動能力)、個(個性品質)、知(知識結構)“七要素”的最優發展。《人文科學》雜誌2012年第2期發表了我的《論人的最優發展》一文,大家在百度中輸入“論人的最優發展”就可以找到這篇文章。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每個家長都希望他長大後能有所作為。然而,他總是帶著祖上遺傳的基因,出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經濟基礎上、家庭環境中,這些客觀因素注定他只能成為在這個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儘可能優秀的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感到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有些教育效果是明顯的,是立竿見影的,而有些教育效果卻是不明顯的,甚至事與願違,種瓜得豆。我的妻子懷孕時,我受胎教思想的影響,買了許多胎教的音樂放給妻子聽,沒想到孩子生下來,對音樂一點興趣也沒有。孩子的有些行為我至今都弄不明白:別人的孩子送到幼稚園,頂多哭一個月,而我的孩子卻整整哭了一年,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有些教育方法,比如表揚,雖然暫時效果不明顯,但如春風化般地慢慢起著作用;有些教育,比如棍棒教育,雖然暫時取到了效果,令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但卻為孩子個性發展埋下了隱患。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寫作是一件艱苦的事。為了寫這本書,幾年來,我不僅犧牲了所有的休息時間,還經常在枕頭上放一本筆記本,以便當靈感來臨時好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以至被老婆稱為“神經病”。望著十多年前手寫的發黃的稿紙和近年來列印的一米多高的稿紙,我深感身心俱疲。但想到自己從事的親職教育是一項意義十分重大的工作時,我又感到一絲欣慰。教育是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是最能影響人類前途的事業。愛迪生、諾貝爾等偉人對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而希特勒卻對人類造成了深重的災難,這種差距如此之大,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教育工作對人類具有更大的意義。所以,將自己的一生交給這一事業,我將無怨無悔,正是這股力量支持我走到今天。
“每天早晨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工作和所開發的技術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變化,我就會無比興奮。”正是比爾·蓋茨的這句話,支持我克服種種困難,將這本書寫完。我想,我將自己的育兒之樂、育兒之困寫出來對所有家長教育孩子或許是有益的,如果有一句話能改變你的教子觀念,那么我的工作就已經很有意義了。
此外,我研究的兒童早期教育、個性教育問題還涉及許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有些至今在學術界還有很多爭議,有些理論還不夠成熟,為此錯誤之處難免。“筆頭難寫心中意”,由於本人文字水平有限,有些觀點未能準確表達,懇請各位教育專家、學者、同人提出寶貴意見,哪怕是暴風驟雨般的批評,本人也欣然接受,十分感謝!下一階段,我還準備改“閉門造車”為“開門做學問”,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並身體力行,做教育的實踐者。
這本書寫的時間太長了,從孩子未出生至今,長達18年。其中,我參閱教育類書籍達200多本,由於時間太久遠,書中有些例子出於聯繫上的困難,未註明出處,希望作者能與我聯繫,以便再版時更正。
此書的出版,得到了出版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他們是:陳龍海、羅時遷、李麗、張萌,在此一併致謝!
序言
古語說:“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大的快樂,沒有超過讀書的;最大的事情,沒有超過教子的。古往今來,大多數家庭在思想上都是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這一點無可否認,然而思想上的重視並不等於方法上的正確,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的教育方法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或過於溺愛,或過於嚴厲,這樣不僅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還易導致孩子的心智發展不健全,甚至出現人格扭曲。
這些現象,引起我深刻反思,到底什麼樣的親職教育才能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家長如何有針對性地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呢?這是我20多年來潛心研究的課題,也正是本書所要探討和解答的問題。
教育造就偉大的人物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成才,而有的孩子成不了才?這裡有各種各樣的說法:遺傳論者說,天才是遺傳的,是從娘胎裡帶來的,最典型的就是赫爾的“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的理論;命運論者說,天才是命中注定的,是從八字裡頭帶出來的;風水論者說,天才是祖墓進了寶地,是前世修來的福;家庭優越論者說,家庭條件影響孩子的培養;勤奮論者說,天才是一分的靈感和九十九分的汗水。
我認為,孩子的成才,不是靠遺傳,不然諾貝爾獲得者的孩子一定聰明;不是靠家庭經濟條件,不然億萬富翁的孩子一定會成才;更不是什麼風水論、命運論等說法。你看看,鋣實生活中,每年考入北大、清華的孩子,有些來自農村,他們的父母甚至是文盲,而有些家庭,父母都是博士,但是教育出來的孩子卻成為罪犯;有些家庭一貧如洗,但培養出來的孩子卻成了億萬富翁,而有些億萬富翁培養出來的孩子卻成了敗家子。這些差別的根源在於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科學的教育孩子的技巧。家長尤其應注重孩子早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我始終認為孩子的成才,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結果,尤其是親職教育的結果。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孩子生來就是天才,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往往是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他們的天才。”
“優秀的孩子出自優秀的家庭,問題的孩子出自問題的家庭”,孩子的錯誤往往是父母的失敗教育造成的。親職教育決定著孩子的命運。我堅信,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某個方面的天才,都具有巨大的潛能,都具發展的可能性,之所以長大後有的沒能成才,是家長用錯誤的教育方法將天才的孩子扼殺在搖籃里了。剪掉孩子的翅膀,卻怪孩子不會飛;廢掉孩子的武功,卻讓孩子闖江湖,這是許多親職教育的通病。
孩子是家庭最大的財富
英國前首相狄斯累利說:“有兒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將是永遠貧困的家庭。”中國古人也說“養兒防老”。教育始於家長,最終的受益者也是家長。
許多家長經常對我說工作忙、要賺錢,自己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財富,為了讓孩子過上好日子,無暇照顧孩子,其實這些父母忘了,孩子就是家庭最大的財富。父母應該把孩子培養成財富,而不是僅僅為孩子創造財富。孩子教育的好壞,能否成才,差別太大了。可以說教育孩子成才,關乎每個家庭的幸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會不會幸福,要看他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青年時代會不會幸福,要看他的婚姻是否美滿,工作是否順利;晚年是否幸福,就要看他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
父母是孩子靈魂的工程師
有些家長四處為孩子找最好的老師,而忘了自己就是最合適的人選,最好的老師。這些父母會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工作忙,沒有時間教孩子,其實他們錯了,對兒童的生養過程就是教育過程,親職教育是依附於家庭生活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職能是家庭的基礎職能,而教育職能是家庭的派生職能。也就是說,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言,家庭比學校重要,父母比教師重要,生活比教材重要。你在家是親子教育,你沒在家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你文化水平高,可以多教孩子知識,你文化水平有限,那是在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論你家庭貧富,你文化水平高低,關鍵是你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
父母的教育是“遇物則誨”,是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式的滲透。在家庭生活中,處處是課堂,事事是教材,人人是教師,無論孩子長到多大,親職教育都是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孩子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對孩子產生影響。這種“潛教育”是世界上任何教育力量都無法比擬的。
德國哲學家康德也說過:“人類之發明中有兩件事最為困難,一為政治的藝術,一為教育的藝術。”俗語說:“生孩子容易,培養孩子難。”培養孩子是一項系統工程,其艱難程度往往超過許多家長的想像,然而有些家長對培養孩子是當今人類社會中最重要、最複雜的一項系統工程的意義和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有的家長過於溺愛嬌慣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有的家長認為教育就是學習,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擺第一,卻忘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孩子早期智力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訓練;有的家長認為不打不成器,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隨便對孩子進行責備、打罵、嘲諷……每當看到這種現象,我都痛心疾首,我可以想像這樣對孩子幼小的心靈將造成多大的傷害,這將是孩子今後懦弱、急躁、膽小、自卑等不良個性形成的根源。這些錯誤的教育方法不僅培養不出心智健全、全面發展的孩子,而且會糟蹋孩子寶貴的童年,甚至埋葬孩子一生的幸福。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
有些家長認為教育就是把孩子送進一流的學校,他們甚至不惜高價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卻從未想過要為孩子努力改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教養方式,為孩子營造一流的家庭環境;他們忘了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是孩子一生接受教育影響時間最長、最穩定的學校。
紐西蘭早教專家塔蒲·蜜薩說:“人世間的一切問題都源於育兒不當或育兒缺失。”這個世界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長。家庭,是培養人最基礎、最重要、最根本的單位,社會的規範、法律的公正、道德的操守,都是通過親職教育滲透給孩子的。滲透的好壞,影響著孩子將來的品行。因此,我們在期待孩子長大後能夠擁有高尚的品德、聰明的大腦、健康的體魄、審美的情趣、勤勞的雙手、優良的個性、淵博的知識的同時,必須思考應當給予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親職教育。我們應該給孩子科學合理的指導,使這些指導更自然,更符合孩子的天性,更有效和更持久。不少家長由於有了學校,而忘了家庭的教育責任;由於有了老師,而忘了家長的教育責任。許多家長把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學校和教師,為孩子上名校、擇名師全力以赴,卻忘記了自己肩上所承擔的責任。這幾乎是親職教育的通病。孩子是父母所生,教育孩子的責任必須由父母承擔。無論國家如何重視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永遠不能,也不應該由學校全部替代。
教育應該以親職教育為主、學校教育為輔,學校教育是以學習知識為主,親職教育更應該主動承擔起孩子最優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同向發展)的重任,親職教育永遠是第一,學校教育才是第二。不重視親職教育,花點錢把孩子送到一所所謂的貴族學校,自己一走了之,幻想若干年後,孩子就能成為優秀的人才,有這種想法的家長應儘快懸崖勒馬。
這是一本寫給已經為人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的讀者看的書。因為您不僅創造了生命,更要承擔對這個生命的教育責任。您是孩子的首席責任人,是孩子命運的總設計師,對孩子的培養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光榮使命。
這本書是我殫精竭慮,歷經20年寫成的一部教育專著,因為我深知父母是孩子命運的總設計師。每個孩子在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都是可以教育的,要想成為個人事業的開拓者、家庭的頂樑柱、黨和國家的棟樑之材,關鍵在家庭,關鍵在父母,關鍵在教育。
鄭延芳
2012年9月於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