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表達了戰士之間同生共死的深厚感情。描寫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動容。後來,這句詩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山盟海誓說”實際上出現非常之晚,是當代學者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所提出,但是,無論寫什麼唐穿、宋穿的千萬別讓男主、女主對唱這段“情歌”,那時候的人可是只知道毛詩、鄭箋,不知道《管錐編》的。

基本信息

詩文出處

《擊鼓》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戴穎濤篆刻“執子之手”
戴穎濤篆刻“執子之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原文注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1.鏜:tāng,擊鼓的聲音,象聲詞。踴躍:跳躍刺殺的樣子。兵:兵器,刀劍。
2.土、城:名詞作動詞,壘土砌牆和修築城池的意思。國、漕:“國”的本義是城邑,後來既指城市也指國家,這裡指國都或大城市,指國家也說得通;“漕”是當時衛國的一個地名,小城邑,在今河南北邊的滑縣境內。
3.從:跟隨。孫子仲:當時將軍的名字。平:調和。
4.不我以歸:“不以我歸”的倒裝,不讓我回家的意思;“以”通“與”(yǔ),動詞,給予,授以,予以。注意古代漢語語法中,“否定副詞+動賓詞組”,動詞的賓語一律前置以示強調,如“時不待我”當作“時不我待”,以次類推。
5.爰:yuán,“於何”的合音,在哪裡的意思。一說,乃、於是。居:停留。處:住宿。喪:丟失。
6.於以:於何,在哪裡的意思,表疑問。
7.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聚合;闊,離散。成說:訂立誓約。
8.於嗟:吁嗟,嘆詞。不我活:不和我相聚。活:通“佸”,相聚。
9.洵:遠,遙遠。一說孤獨。信:守約,指不能自己信守“與子偕老”的誓言。
10.信:一說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說誓約有信。
11.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12.成說:成言也。
13.土國:或役土功於國。
14.子:此處為“你”的意思。
15.死生契闊:在《詩經》的註解里,“契”為合,“闊”為離,“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合”的意思。“生死相依,我與你已經發過誓了:牽著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頭到老。”這是一個征戰在外不能歸的士兵與戰友之間的深厚友情,他們執手共赴戰場,無畏於死亡的挑戰。
(15補充)死生契闊,與子成說”一句的解釋,有以下兩種說法。
說法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shuō)。”按照漢典網等通行的解釋,此舉應解釋為“無論生死離合,我都與你立下約定(立下誓言)”,“說”字與“悅”字此處不通假!“成說”就是“說成”,《詩經》中經常使用倒裝語句,即“不論生死離合,我都和你說定了!”那么,說定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它的下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說法二:“死生契闊,與子成說(yuè)。根據南宋朱熹《詩經集傳》”若按“定約、成議”解釋,“與子成說”不如寫作“與子成誓”,既作“說”,可以理解為通假字,“說”通“悅”更為恰當,“無論生死離合,我們兩情相悅”。

原文譯文

《擊鼓》——詩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戰鼓擂得鏜鏜作響,戰士踴躍操練刀槍;國都、漕邑築城牆,獨我從軍奔(bèn)南方。‖跟隨將軍孫子仲,平定他國陳與宋(陳國、宋國);久久不能把家回,憂心忡忡心兒碎。‖哪裡停軍把營扎?慌了神兒丟了馬;哪裡尋它哪裡找?荒野林下臥芳草。‖”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我聲聲嘆息今離散,不能相見多悲嘆;我聲聲嘆息天涯遠,不能信守誓言把家還(huán)……

詩文賞析

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和平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戰士之間執手相約,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訴,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敘事中推進著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著情節的發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詩句評價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擊鼓》講的是戰爭,不管是窮兵黷武的四處征戰,還是保家衛國的戰鬥,士兵面對的都將是別離,這個別離也許很短,也許很長,長於一生。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有著各種各樣的含義,對於一個個體而言,若不從大處去講,那更多的是“我獨南行”的不忍,“不我以歸”的憂心,無居無所的飄零,和兵失去戰馬的淒涼。“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契闊”二字,《毛詩》訓成“勤勉”,從下一句的“於嗟闊兮,不我活兮”來看,這個兩個闊字應意思相同,是別離的意思,契為聚合之意。活,是“佸”的借用,相會之意。“於嗟洵兮,不我信兮。”感慨相隔遙遙,無法兌現自己的誓言。這個誓言是給心愛的袍澤許下的白頭偕老的信。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說”叶韻,“手”與“老”叶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現在的次序。”錢鍾書在《管錐編》中評價說:“《箋》甚迂謬”,又指責其“穿穴密微”,並很幽默的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等句,比較《水滸傳》第八回林衝刺配滄州臨行雲“生死存亡未保,愛人在家,小人身去不穩”語,斷為“情境略近”。
擊鼓進軍,是古代的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戰爭在那時候占據著生活太大的空間,歌頌戰爭的神聖,悲嘆戰爭的哀憐,在詩歌中頻見不鮮。《擊鼓》只是一個士兵小小的心聲,無關乎國家社稷,只因為心中的情節,人最本能的思念,遠離的是愛人,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