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鎮村

埠鎮村,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三汊鎮東北部,由一個自然灣組成,國土面積2462畝。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埠鎮村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三汊鎮東北部,東與東橋村相接、東北與同昶村易灣接壤,西北與漫橋村陳

家庵共地,西南、南與龍崗村銜界,距鎮區2公里。由一個自然灣組成,全村總人口1583人,其中男性780人,女性803人,均為漢族,國土面積2462畝,總耕地面積1234畝,其中水田面積1034畝,旱地面積200餘畝。埠鎮村原名“三汊埠”,曾是孝感市城東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其地名的由來是因村前的東河和西河交匯於村前約300米處,後順流南下形成三汊經野豬湖連通長江達武漢成埠,故名“三汊埠”,解放前的經濟以商業為主,並且是各地商貿物資的集散之地,是孝感東部的一個大型的中心樞紐,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當時的縣政府行文在此設鎮,名為“三汊埠鎮”,有鎮有所,自此,“埠鎮”之名始傳開來。抗戰時期改為新民鄉,設鄉公所,有維持會。解放初期劃歸孝感縣第十七區,設區公所,1955年合作化時組成“埠鎮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劃歸祝站區三汊管理區所轄,後改為三汊公社埠鎮大隊,一改往日“小漢口”商業集鎮而成為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村,至1985年地名改革時更名為“埠鎮村”。

經濟發展

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實行自主經營,自由種植,至使糧食產量大幅度上升,經濟迅速搞活。近幾年黨和國家又連續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和措施,特別是免徵農業稅,

實施了田畝種植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加上剩餘勞動力可以經商和外出打工,因此農民的整體經濟收入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埠鎮村百分之七、八十的農戶在銀行有存款,一般農戶存款為15000元。僅從1986年到2007年的對比就可看出。1986年糧食總產量80萬斤,2007年100萬斤,同比增長13%,如今一家種糧大戶所銷售的糧食要抵上當年一個生產小隊所收糧食的1/3。2008年因水災而減產,2007年全村糧食作物110萬斤,價值八、九十萬元,經濟作物收達40萬元,水產養殖和其他收入50萬元,農民外出打工收入700萬元。以上只是從總體上概括了埠鎮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的狀況,改革開放以後由村民個體自辦的商貿門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包括副食、五金電器、日雜用品、服裝鞋帽、生產資料,以及少數個體作坊,如:木材加工、鋁合金加工、縫紉、理髮、水電安裝、豆腐作坊、彈棉花加等。使得當地的集貿市場和商貿活動異常活躍,如今政府又修建了規範的集貿市場,如此更加快了當地的物資流通、活躍了市場,豐富了民眾生活。

基礎設施

隨著形勢的發展,加上思想觀念的更新,人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全村90%以上的農戶住上裝飾漂亮、舒適寬敞的樓房。各種家用電器,如彩電、冰櫃、洗衣機、音響、空調、熱水器、太陽能、電風扇、電飯煲等全部進入了各家各戶,80%的家庭安裝了固定電話,手機全村有600部,真可謂“樓上樓下、電燈電

話”,就是舊社會的地主貴族也沒有見過。埠鎮村交通運輸雖源於歷史,但如今的變化卻不可同日而語,有貫通南北的“三楊”路,南可連結京珠高速,北可溝通周巷各地;東南連結祝站的“三祝”線可延伸至東橋和一心一併至石板村,最終和孝天路相接,東西緊連彭橋村,東北直通同昶和石墩並抵楊店鎮魏河,本村通區通鎮公路里程有4公里。村內有兩戶購置了直達武漢的中巴客車,3台由三汊鎮往來於孝感市區的中巴公交,另外有麵包車10輛,轎車4輛,機車80輛。80%左右的農戶用煤氣和電器做飯,既經濟又快捷,改變了煙燻火燎的歷史,實現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所謂“銅鍋鐵灶”的夢想,還有93%的農戶安裝高壓水塔,喝上了衛生純淨的地下水。全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彩電,90%的農戶家中安裝了固定電話,青年人都用上了手機,部分家庭已經開始使用電腦。 埠鎮村的農業機械化進程經歷了從小到大的過程,前幾年只有台小手扶拖拉機,只是大忙季節給無耕牛的農戶耕田,收割季節搞糧食脫粒,如今農民合股購買大型農耕機兩台,日耕地50畝,質量又快又好。大型收割機兩台,日收割50多畝,農用運輸車2輛,機械噴霧器145台,全村基本上實現了農業半機械化操作。這些農業機械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