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風村貌
我村村民崇尚戲劇。民國前期曾有“地下牆”高蹺、陸地行舟、離地行舟。每逢迎神、廟會或節日慶典活躍於鄉間。一九五0年成立龍門業餘閩劇團,一九八0年公社改編為“大洋閩劇團”,劇團前後出巡閩清、古田、閩侯及本縣各鄉鎮,演新時期現代戲和古裝閩劇優秀傳統節目,一直受到民眾歡迎。一九八五年劇團停辦,文藝隊仍活躍於民間。二00一年國慶節,應縣文化局邀請赴縣城宣傳演出,今被列為福州市文化村榮譽。
歷史人文
清末:有能源,字鍾沂,同沿年間“欽賜恩貢”;齊金,金魚光緒廿年,甲年馬尾海戰為國捐軀,追認烈士載入史冊。民國期間:汪毓波,名昭麟,號勃度,是港九六桂堂宗親會發起人之一。民國十六年與張健倆參加廣州的北伐誓師大會,歷任壽寧、政和、南安縣長,創辦鄉國民國小,提出公眾造林綠化鄉村,深受民眾稱讚。近代出了不少英才:有博士、碩士、國家級英模、省模和處級幹部、高級教師等。
建築景觀
埔頭村現留有清代古民居“五座”。古民居,雕刻古樸典雅,具有獨特魅力,引人欣賞,尤其是“汪氏宗祠”座落於埔頭村後埔坪,是本村人口居住最密集地方,同時又是文化活動的中心,祠堂始建於明天啟遠年(公元1621年)內設學館,1947年重建,至1995年重修,祠宇古樸雄偉壯觀,占地面積1832平方米,大廳四梁槓井,七柱全鏠。寬度11.2米,區棟高10.8米,左右兩廂房為接待室和史料陳列室,出廊柱胸徑近1米,橫樑胸徑90公分,其高大居全縣之首,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神龕古樸典雅,可供靈牌萬位以上,形似仙人掌乃呈祥吉地。1999年被評為福州“十邑名祠”截入名祠大觀,2001年被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錄入《八閩名祠》,2003年列入《國家宗祠文化大觀》,祠聯部分在2001年被錄入《古今詩文集》。
農業發展
本村基礎設施較好,全村主幹道實現了路面硬化,學校教學樓、電腦室等配備齊全。全村現有水田1500畝,林地9000畝,農副產品基地2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