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古時,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廟。“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靈存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有神在百姓的生活更無憂。所以,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道教至遲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襲民俗,視城隍為保護地方、主管當地水旱疾疫及陰司冥籍的神靈。最早的城市出現在河洛大地,祭城隍之俗也起源在這裡。
偃師老城城隍廟,歷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及至公元1982年兩次洪澤而不倒,見證了該村由偃師縣故城(原明、清及民國時的縣城)變成自然村老城的歷史,是偃師市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景點特色
該廟宇座北朝南,山門洞開,兩廂布有耳房。進門有花木相間的通道長達五十米。北面為一平台中置大型鑄鐵香爐一個,然後是一卷棚,再後便是大雄寶殿,高大宏偉,器宇軒昂,正中有城隍塑像,神態端詳,慈眉善目,頭面手足及骨身為泥塑,穿著確是真的彩色絲綢長袍,頭戴帽子,足登朝靴,造型真切生動。南端,座南面北為一大型戲樓,斗拱飛檐,碩大寬廣,與舞台有通道相連。北面為一大的長方形天墀,即是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