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職能

城市職能

城市職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分工,是城市對城市本身以外的區域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城市職能應包括為城市本身服務的活動,即城市中進行的各種生產、服務活動均屬於城市職能範疇。城市規劃工作中通常說的城市性質,就是通過各個城市所起的作用來體現的。

基本信息

分類

城市職能隨社會、經濟、自然條件而變化。現代化大城市常具有多種職能,小城鎮或不發達地區城鎮職能則相對簡單。城市的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行政、文化、教育、科學等企事業是城市職能形成的基礎。

城市職能 城市職能

城市職能按其 作用分為一般職能與特殊職能:前者指每一城市必備的職能,如為本城市居民服務的商業、服務業、建築業、食品加工業、印刷出版業及城市公用事業、行政機關等;後者指不可能為每個城市都必備的職能,如採礦業、各種加工工業、旅遊業、科學研究等。按城市成長的基礎分為基本職能和非基本職能兩種:①基本職能,也稱基本活動,凡是主要為本市以外地區提供貨物和服務的活動及其相應的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文化教育和科研、 行政、旅遊業,均為城市形成、發展的基本因素,並相應產生城市的基本職能,如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工業企業、交通運輸、行政機關、大專院校、文化和科研機構及重要名勝古蹟等;②非基本職能,又稱非基本活動,主要指為本市範圍服務的活動,凡是由於城市形成、發展而建立的主要為本市提供貨物和服務的活動及其相應的企業、事業,則屬非基本因素,並相應產生城市的非基本職能。如服務性工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市級以下行政機關和中國小等。分清這兩種不同概念,對於研究確定一個城市的性質和將來的發展規模極為重要。城市的基本職能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原動力。基本職能強,城市發展繁榮;基本職能弱,城市發展衰落 。

規模

城市的性質和發展規模,主要取決於其基本職能。在城市經濟分析中,常使用基本一非基本比率,即城市基本活動與非基本活動之比,可用兩類活動的經濟收入或就業人口之比求得。它是表明城市職能結構的一種形式。城市職能常隨社會經濟發展或自然資源、交通運輸、供水、用地等建設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中國省(區)的一些政府機關所在地城市,它們在歷史上多為行政中心或交通運輸及商業中心,新中國成立後,隨經濟建設的發展,興建了許多工業企業、交通線路或運輸樞紐、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等,現已普遍發展成為具有多種職能的綜合性城市。

發展

城市職能是隨社會經濟發展或自然資源、交通運輸、供水、用地等建設條件的改變而變化的。例如,中國的省(區)政府機關所在地城市,以及沿海、沿江港口和鐵路樞紐城市,在歷史上的主要職能是行政中心或交通運輸和商業中心。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這些城市興建了許多工業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對外交通條件也有很大改善,使原來的行政中心成為具有多種職能的綜合性城市,有些變成工業居於突出地位的經濟、文化中心。

由於城市職能複雜多樣,相互交織,大部分城市兼有若干種城市職能類型。但總的看來,中國城市職能體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綜合職能為主的綜合性城市,這類城市按城市行政等級形成城市管理等級網路,共同構成滿足各種社會需求的綜合職能體系。但是在綜合性城市中,職能類型組合也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是城市職能體系分的標誌。第二類是由於資源開發、交通位或某種專門化產業發展而形成的專業化城市。

城市職能體系

(一)行政中心城市體系

中國歷史長期穩定的市央集權統治形成了具有嚴格等級層次的行政管理系統,並由此而形成多級行政中心城市。中國行政中心城市體系,按行政區劃分為4個等級層次:首都,省會城市,地區級中心城市,縣城和縣級市。中國城市現代行政職能的地域劃分格局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歷史的延續,是一種較為穩定的行政管理網路,不同等級城市之間有界線分明的從屬關係。

1.第一級行政中心--首都北京

首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對外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都和現代文化名城,豐厚的歷史遺蹟與現代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相融合,構成北京特有的文化職能。北京是我國第二大綜合性產業城市,是華北地區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許多工業部門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加強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城市的職能,北京的城市職能正發生著顯著變化。首先,北京的金融職能、信息中心職能不斷加強,各種金融機構、大型投資公司不斷削E京匯集。其次,重型工業比重下降,向低耗能、少污染的機械電子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耐用高檔消費品工業發展。北京還是全國最大的交通和通訊樞紐,是國際、國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2.第二級行政中心--省會城市

省會城市是中國各省區的行政管理中心。大部分省會城市都具有上千年的悠久發展歷史,歷史上也多為各種行政管理中心。省會城市由於其行政職能產生的強大的輻射力和向心力,形成與其行政職能相一致的經濟職能;大部分省會城市都是省域內最大的綜合性產業城市和省域文化中心。省會城市集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的特徵,體現了中國城市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規律。各個省會城市作為省域行政中心,其行政職能等級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省會城市由於自然環境、發展歷史、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其經濟職能類型與職能規模有較大差異。其中一些省會城市已發展成為大區域經濟中心,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城市和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這些城市包括瀋陽、哈爾濱(東北地區經濟中心城市),武漢(華中地區經濟中心城市),廣州(華南地區經濟中心城市),西安(西北地區經濟中心城市),重慶(西南地區經濟中心城市)。而另一些位於偏遠地區的省會城市,城市規模較小,經濟輻射範圍也較小,在全國職能體系中影響力較弱,如拉薩、西寧、銀川。

除上述省會城市外,上海、天津、重慶三個直轄市和大連市、寧波市、廈門市、青島市、深圳市等5個計畫單列市,是非省會城市中具有大區域經濟及文化職能的城市,在中國城市職能體系中占有省會城市或比省會城市更為重要的地位。

3.第三級行政中心--地區級行政中心城市和地級市

地區級行政中心城市是省會城市以下的次級行政管理中心城市,同時也是省域內次級經濟、文化中心。到1994年,全國共有地區級中心城市168個(不包括省會城市)。在地區級行政中心城市中,大部分是由傳統州府發展而來的,是歷史行政區劃的延續。這類城市歷史悠久,長期以來是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職能多樣,多為綜合性城市,與周圍地區有密切的傳統聯繫,有較大的人口和經濟規模,綜合服務職能較強。另一類地區級城市是由於某種專業化產業部門的發展而聚集了一定的人口、設施、資金,或藉助於國防建設而發展起來的,屬新興工業城市。這類城市發展歷史短,職能單一,與周圍地區聯繫較鬆散,地區中心職能較弱,如打油上業城市克拉瑪依、煤炭工業城市六盤水等。在地區級行政中心城市中,有一些是省內幾個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有的城市位於省區邊界地區,對鄰省相鄰地區也有較大的經濟、文化輻射作用,是跨省區中心城市。有的地區中心城市一方面是地區級行政管理中心,同時又是某一經濟部門職能較強的專業化城市。

4.第四級行政中心--縣城和縣級市

縣城是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城鄉經濟的結合點。縣城是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初級加工中心,是國家對農業地區執行具體行政領導的中心,長期以來為農業服務是縣城的主要職能。近10多年,隨著農村工業經濟的發展,縣城成為農村T業的集聚點和生長點,一部分工業發展水平較高的縣撤縣建市,成為縣級市。中國已有縣級市410個,其中313個縣級市為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部分縣級市是70年代以後設立的,除少數高度專業化的縣級市外,大部分縣級市為綜合性小城市。

(二)交通中心城市體系

交通運輸職能是城市的重要職能。中國交通樞紐城市主要位於這些縱橫通道的結點上。

1.交通中心城市職能類型

按交通方式,中國城市體系的交通中心職能可分為4個亞系,即鐵路樞紐、港口城市、航空中心、公路網中心。許多交通樞紐城市都是具有全國、大區、省區和地區意義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同時兼有若干種交通職能,是綜合性運輸樞紐。

⑴鐵路樞紐城市

儘管鐵路建設在中國僅有100多年的歷史,但作為新興的鐵路樞紐城市,它既是鐵路運量的集中地和列車交接站,又是組織鐵路運輸生產的中心環節。它們大都形成具有全國、大區和省區意義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工業基地和水陸聯運中心。這些城市與國家鐵路網結合,共同形成了中國自近代以來比較完整的一種新型交通中心體系。中國現已形成鐵路網路結點170個,其中幹線結點66個,在幹線結點處形成45個鐵路樞紐,這些鐵路樞紐承擔著中國鐵路絕大部分的車流集散、解編和客貨集散任務。

⑵港口城市

港口城市 港口城市

港口城市分為海港城市和河港城市。沿海港口城市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視窗,在中國城市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91年,中國年貨物吞吐量10萬噸以上的海港城市共有41個,其中年吞吐量在1000萬噸以上的大型港口城市12個(其中上海港口吞吐量超過億噸),100~1000萬噸的較大型港口城市14個,10~100萬噸的中小港口城市15個。大型和較大型港口城市集中了全國海港貨物吞吐量的絕大部分。港n城市在交通中心城市體系中具有不同的職能和地位,並且形成與鐵路交通幹線相銜接的腹地範圍。

1991年中國擁有年貨物吞吐量10萬噸以上的河港城市114個,其中年貨物吞吐量大於1000萬噸的城市10個。武漢、南京是中國年貨物吞吐量最大的內河港口城市。年貨物吞吐量為100~1000萬噸的較大型河港城市有59個,10~100萬噸的河港城市有45個。

⑶航空交通中心城市

航空運輸是城市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距離和國際客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90年,中國大陸民航航班專用機場已發展到94個,其中47個可起降波音737以上機型,旅客年吞吐量大於200萬人次的有北京、上海、廣州3個城市。中國重要的航空港城市有7座,包括廣州、北京、上海、成都、桂林、廈門、西安

2.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職能組合

中國已形成的主要交通樞紐城市大多數是具有全國、大區、省區意義的綜合性中心城市,是多種運輸方式在空間上的組合節點,運輸職能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類型的綜合交通樞紐。

城市規模與交通樞紐等級和類型組合有密切關係。中國非農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特大型綜合性城市有32個,其中28個是交通樞紐城市,占特大城市數量的87.5%。50~100萬人口以上的人城市36個,其中20個是交通樞紐城市,占大城市數量的55.5%。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有161個,其中25個為交通樞紐城市,占15.5%。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有341個,僅有13個為交通樞紐城市,占小城市數量的3.8%。城市規模越大作為綜合樞紐的運輸職能越完善,一般都是主幹樞紐城市。

3.口岸城市職能體系

口岸是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是城市體系職能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1979~1985年,中國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山東等省的大中城市。1986年以來,中國恢復和擴大開放了邊境口岸,一些邊陲小鎮變成了新興城市。同時,長江沿江河運口岸,安徽蕪湖、江西九江、湖北武漢、江蘇江陰等港口相繼對外開放。內陸城市則開闢航空口岸,促進內陸地區對外開放。口岸城市與其運輸網路系統相結合形成口岸城市交通職能體系。按出入境運輸方式,口岸分為水運口岸、空運口岸和陸運口岸,其中海運口岸是中國進出口運輸的主要方式。

中國邊境口岸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是一新興城市職能體系。1985年以前,中國開放口岸主要集中於沿海地區。從1986年開始,中國開始恢復和擴大開放邊境口岸,到1992年,已經開放的國家一類邊境口岸(含界河)已有48個,並有邊境口岸還將陸續開放。邊境n岸的開放和邊貿的發展促進了邊境口岸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到1994年全國已有邊境口岸城市25個,形成邊境口岸城市體系。

(三)工業城市體系

在現代城市職能構成中,工業職能是內部構成最複雜、分類難度最大的職能系統;同時,工業職能也是進行城市職能分類的主要依據。城市工業職能分類的主要指標是:丁業專業化部門的類型、規模和職能強度。中國各級行政職能城市大多數為綜合性城市,這些城市雖然也有主導產業部門,但一般工業門類齊全,沒有突出的職能強度很高的專業化部門。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城市受特種因素影響,某種或數種產業部門在城市職能組合中占突出地位,彤成專業化城市。

1.能源(煤炭、水電)工業城市

中國能源資源以煤炭為主體,水力資源電十分豐富。新中國成立後能源工業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最重要的部門之一,相應形成了批以煤炭、水電開發組成的能源工業城市。

中國是世界上煤炭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原煤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煤田相對集中於華北、東北、西北、華東北部、河南和滇、黔省,山西省煤炭儲量最多,相當於全國煤炭探明總量的30%。煤炭工業城市主要分布丁上述地區,是在煤炭資源開採、利用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類能源工業城市。從現狀工業部門結構看,這類城市職能結構可分為3種類型:①單純型煤炭工業城市;②以煤炭開採為中心的多職能複合型城市;③煤炭開採逐漸衰落、其它職能替而代之的變異型城市。另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先後建成 17處主要水電站,在此基礎上建設了椒江、三門峽、宜昌、丹江口、青銅峽等5座新興的水電城市。

2.石油和化學工業城市

中國石油工業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發展起來的,50年代初發現和開發了克拉瑪依油田和青海冷湖油田。1959年發現了著名的大慶油田,此後又相繼開發了大港、勝利、冀市、遼河、江蘇、河南、江漢等油田,已形成20多個油氣生產基地。在石油開採和加工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批專業化石油城市(表54)。除專業化石油城市外,中國一些大中城市石油加工工業在城市職能體系中也占重要地位.是中國石油工業首要的年產基緗。

化學工業常與其它工業部門組成聯合企業,如石油一化工、鋼鐵一煤化工、有色冶金一基本化工、煤炭一煤化工等類型的聯合企業,所以化學工、止在中國大型工業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化工城市數量較少。

3.冶金工業城市

冶金工業城市包括鋼鐵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銅、鉛、鋅、鋁、鎢、金、銀等)。中國專業化冶金工業城市與相應的礦產資源分布相對一致。中國鐵礦資源主要分布於遼寧鞍山和本溪、山西五台和嵐縣、河北冀東、北京密雲、內蒙古白雲鄂博、四川攀枝花、遼寧鐵嶺、河北邯鄲、山東萊蕪、湖北大冶、海南石碌等地區。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是一個從沿海向內地擴展的過程,"一五"期間改、擴建鞍鋼,"二五"期問建設了包鋼、武鋼,"三五"以後建設了攀枝花鋼鐵基地和其它內地鋼鐵工業基地,一批以鋼鐵工業為主導產業部門的城市迅速發展(表56)。專業化有色金屬工業城市也是隨相應礦產資源開發而形成的。銅礦資源主要分布於江西德興、湖北大冶、安徽銅陵、雲南東川,在這些地區形成相應銅礦開採和冶煉生產基地。雲南箇舊是主要的錫礦產地,形成著名錫都。甘肅金昌擁有中國最大的硫化鎳礦床,在世界同類礦床中居第二位,"三線"建設時期重點開發形成新興冶金_丁業城市。甘肅白銀也是中國著名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

除專業化冶金工業城市外,中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大型有色金屬冶煉企業主要位丁大型綜合性工業城市,雖然其產值在市工業總產值中占的比重較低,不是專業化職能很強的產業部門,但在全國同類工業中卻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全國性生產基地,其職能規模大於或相當於專業化冶金工業城市。這些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太原、武漢、成都、重慶、西寧、烏魯木齊、湘潭、江油、張家口等。有色金屬工業占重要地位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有天津、瀋陽、淄博、鄭州、黃石、株洲、貴陽、昆明、蘭州等。

4.機械、電子工業城市

中國城市機械工業占較大比重,1991年全國479個城市中,機械工業產值占全部城市r業總產值的20%。綜合性工業城市職能構成中,機械工業都占相當比例,現已形成了上海、-It京、哈爾濱、長春、洛陽、西安、蘭州等大型機械工業生產基地。但從城市的主要職能看,這些城市大都是中國大型綜合工業基地,不屬於以機械工業為主的專業化工業城市。

"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三線"地區重點投資建設了一批機械工業企業,一批專業化新興機械工業城市由此興起,如十堰、安順等城市(表58)。

中國電子工業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發展起來的新興高技術產業。由於機械工業與電子工業之間有密切的產業關聯,所以機械工業發達的大城市同時也是電子工業生產基地。"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三線"地區重點投資建設了一批電子軍工企業,奠定了內地電子工業的基礎,同時也形成了若干電子工業城市,典型的如四川省的綿陽市。80年代起,南方沿海開放城市大力發展電子工業,形成新興電子工業城市,如深圳、珠海、海口等都已發展成為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電子工業城市。

5.輕加工工業城市

輕加工工業城市主要有紡織工業城市、食品工業城市、造紙工業城市、皮革工業城市、森林工業城市。

⑴紡織工業城市

紡織工業是中國傳統的而且分布特別廣泛的輕加工工業部門,已形成以下六大紡織工業城市集聚區。

此外,在中國西北的蘭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伊寧、和田,西南的昆明、貴陽等城市也發展r毛紡和棉紡織工業,尤其伊寧、和田的紡織工業已成為城市的主導工業部門。就全國毛紡織工業看,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大城市仍不失為中國三大毛紡織工業中心。東北哈爾濱是中國亞麻集中產區,歷來為全國最大的亞麻梳、紡、織、染中心。隨著中國新興化纖紡織部門的興起,金山衛、儀征、遼陽等城市正形成為中國化纖紡織工業中心。

⑵其它專業化輕工業城市

在中國城市體系中,有相當一批中小城市在當地農牧資源加工利用基礎上發展成以某一輕加工行業為豐導的、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城市職能體系,主要包括食品工業城市、造紙工業城市、皮革工業城市、森林工、城市。食品工業城市包括糧食加工、食用油脂、肉類加工、製糖、製鹽、制茶、捲菸、罐頭等眾多類型,專業化食品工業城市在中國城市體系職能構成中占較大比重。造紙、森林、皮革等專業化城市與相應原材料分布有很大的一致性,具有區域性特徵。

(四)旅遊中心城市體系

中國旅遊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是從1978年以後才迅速發展起來的。1978年以來,中國評定了11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遊開放城鎮已達644座。旅遊業的發展首先促進了一批大中城市旅遊職能的形成。旅遊中心城市是中國旅遊業的管理中心、旅遊交通中心、旅遊服務中心和旅遊景點集中分布區。隨著中國重點旅遊區的開發和旅遊配套設施的大規模建設,迅速形成了一批以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的專業旅遊城市。不同區域層次的旅遊職能城市共同構成中國旅遊活動組織網路。

中國旅遊城市職能體系中職能規模與專業化程度相互背離,具有較強旅遊中心職能的城市都為特大型和大型綜合性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廣州等城市都是中國一級旅遊中心城市。專業性旅遊城市大多數為踟年代以後新發展起來的小城市,是一個新的專業化城市職能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