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設計

城市環境設計

《城市·環境·設計》雜誌(UED)是中國建築界第一本時尚、跨界的專業雜誌,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建築領域重要期刊。其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洞悉國內外當代建築,剖析建築與城市、環境的深刻關係,關注優秀建築師的創作及經歷,引領建築設計的新思潮、新時尚,具有專業性、時尚性、前瞻性。由彭禮孝主編

基本信息

雜誌簡介

《城市·環境·設計》雜誌(UED)是中國建築界第一本時尚、跨界的專業雜誌,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建築領域重要期刊。其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洞悉國內外當代建築,剖析建築與城市、環境的深刻關係,關注優秀建築師的創作及經歷,引領建築設計的新思潮、新時尚,具有專業性、時尚性、前瞻性。
主管單位: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主辦單位: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支持單位:中國建築學會
巴塞隆納當代藝術中心
智利建築學會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9080
國內統一刊號:CN21-1508TU
郵發代碼:8-575
刊數:全年12期(月刊)
開本:大16開(230mm*300mm)
裝幀:精美四色印刷
創刊時間:2004年
主編:彭禮孝
執行主編:柳青
學術總監:王明賢
編輯部主任:付蓉
首席編輯:趙忞Filippa Zhao、
編輯:徐冉、王鑫、尹婧
特約編輯:黃元炤(中國台灣)
海外編輯:梁其偉(美國)、陳曦(美國)、哈成(美國)
美術總監:路曉庫
美術主管:趙忠華Grashak Zhao
美術編輯:郝楓林、吳娜、王大遠、張蓉蓉
運營總監:楊純紅
副總監:熊潤
行銷總監:黃琴
業務經理:劉博
行政總監:鄭松昌
辦刊宗旨
堅持走時尚·專業路線;報導中國建築·中國建築師;關注人物·作品·思想

讀者對象

國內外建築師、景觀師、規劃師、室內設計師、藝術家、建設部及各省市建委、建設局官員、房地產開發商、建築相關專業院校師生,關注城市建設的文化學者,以及建築業相關的企業、技術人員和科研機構。

雜誌內容

全方位報導國內外建築設計的最新作品,介紹創作新方法,引領設計新時尚,深度追蹤報導國際建築界的新動向、熱點話題及政策走向。雜誌每期推出一位國內外傑出的建築師,對其主要的作品、設計理念以及建築創作的經歷等作全面深入的報導。
雜誌開設的專欄:藝術家專欄、室內設計專欄、博物館專欄、UED大講堂、UED沙龍、建築新銳、建築改造專欄、建築師語錄、參數化設計、解讀大師專欄,每月書評等。
2009年雜誌主題:
1月刊:數碼建築、中國建築傳媒大獎
2月刊:藝術區與城市發展、震後造家
3月刊:舊城更新、城市試驗
4月刊:齊欣十年、杭州西溪濕地
5月刊:工業遺產改造、鄂爾多斯一百
6月刊:建築與現實、樹上餐廳
7月刊:張軻:營造新時代、公共藝術
8月刊:徐衛國:參數化設計、世博會
9月刊:王昀:純淨空間、建築遺產保護
10月刊:崔彤:空間的秩序、數字思考
11月刊:李曉東:七年磨一劍、數字思考
12月刊:博物館建築特輯
2010年雜誌主題:
1月刊:後填海時代的荷蘭建築與城市
2、3月合刊:我們這十年
4、5月合刊:本土設計
6月刊:建築設計的材料語言(上)
7月刊:建築設計的材料語言(下)
8月刊:芬蘭建築、多維視角下的地域化設計
9月刊:FOA終極盤點、學院·派
10月刊:數字現實—參數化非線性建築設計、方言景觀
11月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12月刊:藍天組、北京院裡的年輕人

編輯團隊

《城市環境設計》雜誌編輯部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團隊。主編彭禮孝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現為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教授。每一位編輯都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卻有著共同的宗旨: 將UED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兼專業性和時尚性的建築雜誌!

由《城市·環境·設計》雜誌社主辦的活動

《城市·環境·設計》作為一本高端建築雜誌,改版以來,多次主辦了大型學術會議、學術論壇以及展覽等活動,成功為多名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建築師舉辦了作品研討會、作品展等活動,並在國內外建築界引起強烈反響。
論壇:首屆全國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建築設計高峰論壇
建築設計的材料語言高峰論壇
首屆建築設計的材料語言高峰論壇
數字現實——非線性參數化建築設計高峰論壇
多數人的建築——京滬穗知名建築師交流論壇(廣州大劇院)
2010年5月21日值中芬建交60周年之際,在天津大學成功舉辦“中國·芬蘭建築師論壇”和“芬蘭當代建築作品展”
會議:走向中國新建築——“本土設計”建築學術研討會
崔愷建築作品研討會
孟建民建築作品研討會
魏春雨建築作品研討會
展覽:“齊欣建築”2009中國著名建築師作品系列展暨論壇
崔愷建築作品展
芬蘭當代建築作品展(天津大學)
另一個同一個—中國當代建築的斷面全國巡展
北京院裡的年輕人建築作品全國巡展
沙龍:城市更新(王鐵、劉臨安、王中等)
超街區(車飛、張軻、史建等)
悟讀日本(崔彤、李興剛、王昀、齊欣、吳文一、梁井宇)
材料再造(崔愷、崔彤、齊欣、王輝、莊惟敏、胡越、張華、張寶貴、)
我們這十年(馬達思班、都市實踐、王明賢、史建、朱青生、范凌
讓陽光照進博物館(周士琦陳開宇、方曉峰、吳文一、李虎、汪克、彭禮孝)
大院裡的建築師(李亦農、文兵、谷建、劉淼、莫修權、趙鈿、李冬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