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意義
從根本上說,城市公共空間是市民社會生活的場所,是城市實質環境的精華、多元文化的載體和獨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間建設的整體質量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大眾的滿意度,因此,城市決策者、建設者和使用者無不對其給予特別關注。
關注民生,回歸大眾
加強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是城市政府匯聚民心,體恤民情,為民積德行善的大好事、大實事,市民大眾的愛市意識和公共意識往往因這些善舉而逐漸增強。當公共空間品質不高,配置不公,供應不足時,容易引發社會不穩,犯罪率上升。一種並不難覓的現象是:許多城市中風光秀麗的公園、綠地常被政府機關、迎賓館及高爾夫球場等占據。有些高大的辦公樓和宏偉的前庭廣場,只能使平民百姓望而怯步。風景名勝區、旅遊聖地也常見什麼中心、基地的特殊用地。可喜的是,近年來,許多被少數單位占據的用地陸續回歸為真正的公共空間,如北京天壇公園等。
如有朝一日,中南海也被轉為大眾自由享用的人民公園,那必將成為震驚中外的重大惠民事件。在城市空間資源配置中,做到政府行政區不遠離百姓,政府辦公樓不成為豪華標誌,少建或不建為少數人專用的非低碳度假享樂的空間與設施,儘量將公共資源為市民百姓服務,那才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宗旨。
強化整體,構築系統
城市公共空間的構成要素種類多,形態異,分布廣,包括街道、廣場、公園、綠地、運動場等,是城市物質環境巨系統中重要的分系統。如何使這一系統更好地強化其城市功能,首先應該考慮將其整體納入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系統不是可有可無的,不是在建築實體定位定型後隨意用其填補空白的。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總規模約占城市總建設用地的一半,它對城市環境建設、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公眾生活質量提高的影響作用,可謂舉足輕重。因此,必須從整體上,從巨觀、中觀和微觀上把握好公共空間系統的規劃與建設。建議將各類城市法定規劃及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旅遊建設規劃中關於公共空間的內容整合為專項或專篇,結合城市、城區的性質、規模和用地分配,做好城市公共空間的整體布局,在定性、定位、定量、定形上實現公共空間的網路化。如廣州市一項步行系統規劃提出,要在全市建成11 條總長約145 公里富有特色的步行生態連廊,串連起該市各個自然生態及歷史文化區。
最佳化生態,協調自然
城市公共空間是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和市民大眾實現“詩意地棲居”理想的有力保障。但是在一些城市發展中,盲目追求GDP,片面追求領導任期政績,以致對破壞自然生態、污染環境的惡行懲治不力。許多所謂的“天災”實際上都與“人禍”有關。
為此,必須將環境友好、生態優先的戰略原則貫徹到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始終。建議在城市規劃中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及相關基礎工程的專項內容;對任何重大建設項目在規劃設計的同時就進行環境影響分析與評估;反對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重視生態和實用功能,盡力保護建設地塊內的原生態自然環境(或可進一步綠化),嚴加管制填溝、挖山等行為;重視城市主導風向上風向的氧源森林及向城市中心輸氧通廊的建設;如有條件,可借鑑紐約中央公園的經驗,將棚戶區拆遷後的土地,闢建為大型森林公園綠地。協調自然,最佳化生態空間,是健康城市、宜居城市的基本構成條件。
功能多樣,匯集活力
城市公共空間總的發展趨勢是功能多樣化、形態多元化,只有適應於不同使用需求的多樣性,才能為使用者提供多種選擇的機會。各類公共空間承載著諸如交通、交往、休憩、散步、觀賞、健身、娛樂、餐飲、展示、教化、節慶等多種功能。多種人群,多種活動,多種事件,多種故事的匯聚生成了場所的活力,這就是公共空間的魅力所在。閱讀城市、體驗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外來觀光者都會首選公共空間來享受人生、享受幸福。但是,有些城市公共空間特別是廣場,占地很大,功能卻單一,沒有人群聚集,沒有事件發生,除了放放風箏外,很少有人光顧,花費了大量資金卻缺失活力。
總體來看,城市裡高質量的公共活動場所並不多,因為許多土地都讓開發商蓋樓了。在這有限的空間裡,我們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使不同年齡、職業、愛好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興奮點,都能在這裡收穫陽光,收穫愉悅。比如在部分城區適當開發或保留一片布局緊湊的小尺度、多功能的商住混合的步行社區,使人群和活動相對集中,並保持較大的密度,必定會積攢人氣,充滿活力。另外,在鄰近居住區的部分街巷或空地,有計畫地定位、定日或定時地組織集市、早市、夜市,也必會受到市民百姓的歡迎。熙來攘往,人頭攢動,類似《清明上河圖》的那種集市景象,正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生動寫照。當然這是與城管部門適度的人性化管理與引導分不開的。
通達順暢,步行為先
街道是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城市交通和社會生活雙重功能。但許多城市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交通擁堵“城市病”的侵擾。為了建設暢通城市,各地政府都在加強交通立法和交通環境治理,但這些整治工作往往都把重點放在車行交通特別是小汽車暢通上。在交通規劃分配街道空間時,也往往優先考慮車行,而將人行空間置於末位。經常採用拓寬馬路,建造立交橋的方式,甚至於允許小轎車占用人行道停車,使步行環境更為惡化,致使街道生活消失。據有關統計,在我國25個特大城市中,步行在諸多通勤方式中平均占37.2%,大於總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中,步行則占更大比重,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舒適、安全、便捷的現代步行環境的建設。
建議在相關規劃中,採取倒置的交通方式排列順序,即按步行、腳踏車、軌道交通或一般公交、私人轎車的次序發展交通,以便更好地適應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的要求。編制步行或慢行交通規劃,將各類空間中的步行道、樓宇間的空中連廊、地下通道等連線成步行系統;建設步行商業街、步行文化街、步行休閒街,並在步行街區中設定完善的服務設施,如座椅、報刊亭、小賣亭、室外餐飲等。
可悲的是,我們正在走西方已開發國家“汽車崇拜”的歧路,汽車旅館、汽車影院等也已應運而生。我們把他們的失敗教訓誤以為是成功經驗,反而把自己“腳踏車王國”的健康、低碳出行傳統丟掉了。如今西方又再提倡騎腳踏車,我們是否也該跟著回歸歷史了?
尊重文化,提升品位
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城市軟實力的組成要素。在公共空間建設中,利用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及建築藝術、環境藝術來表現城市文化主題特色,對提升環境文化品味和社會教養水平會起到潛移默化作用。
尊重文化,傳承文脈,是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據此而設計建造的公共空間易為市民大眾所認同。當然,還要注意兼顧高雅文化和草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重慶市長壽區有一個長壽廣場,其主題就是“長壽”。在廣場上並沒有立什麼偉人雕像,而是敬奉了一尊和藹可親的老壽星塑像。許多老年人都坐在老壽星周邊的座椅上歇息、養神,真是一幅和諧安祥的社會圖景,很有生活情趣和感染力,老百姓都親昵地稱其為老壽星廣場。
當前,各地政府紛紛提出文化立市、文化興市、文化強市的宣傳口號。文化街區、文化廣場、文化中心(網上文化中心)、文化產業帶、文化創意園及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大劇院等,皆乘國家擴大內需之機而大幹快上。在如此大好的形勢下,我們特別需要防止投資過熱和重複建設。
精做細部,宣導人性
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最直接最真切的體驗,往往是從細部細節中得到的,城市政府對市民大眾的人性關懷也往往是在細微處體現的。如在街口或廣場的一角設有報刊亭或閱報欄,人們從瀏覽中體味城市文化氛圍;凡是公共空間必有潔淨的休憩設施;廣泛設定各種文字的街路指示圖;統一裝設公眾信息自由發布板;路名牌提供街道方位及該路段門牌的起止號;完善配置專為老年人和殘障人服務的無障礙通道和智慧型化設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保護建築安設銘牌等等。這些精做的細部,有助於起到傳遞愛心,引領世風回歸道德高地的教化作用。
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要積極倡導與實踐人性化設計理念,戮力創建人性場所:尺度宜人,設施完善,通達便利,供人自由平等享受;一般不需要“宏大敘事”,而是處處為普通人的普通事著想,夏可乘涼,冬可納陽,坐有椅凳,行有甬道,賞有風景,娛有場地,一切皆為使用者的舒適和愜意。這樣的公共空間建的越多越好。北京市天壇南門外的安樂林公園本是一座禪寺的綠地,現已成為附近居民區普通百姓的休閒天堂。這裡沒有幾何構圖,只有人性細部,樹蔭濃密,空氣清新,滿園洋溢著恬靜安逸。現實中,小而親、小而美的人性場所比大而冷漠的曠地更受公眾歡迎。
鄙棄克隆,倡行創新
在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追風逐浪的現象屢見不鮮。世紀廣場熱、新天地熱、微縮景園熱、大草坪熱、大樹進城熱等曾經盛行一時,在各地城鎮都能找到巴黎凱鏇門、北京天安門、聖彼得堡冬宮和華盛頓國會大廈等粗糙低劣的仿製品。
這種不研究創造本土特色的城市建築文化,卻盲目克隆外國外地成果的行為是沒有前途的,其所複製的東西因缺失文化價值,早晚會遭到被拆除的命運。有人說,當前中國人的仿製能力已從工業產品發展到城市和城區,是有一定根據的。在我國倡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學發展進程中,在各行各業都在將“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的奮鬥中,我們的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也必須擺脫桎梏,走創新之路,用實際行動支持原創現代空間和建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在城市規劃領域,有些規劃師常習慣於套用現成的規章標準,甚至將規範、條例具體內容照抄至文本中。他們很少去思考如何凸顯該地特色和文化創新,因而容易形成“千城一面”、個性不強的空間形態。當前,我國城市規劃設計如何創新,還有待繼續努力。引
街道型的城市公共空間
街道型的公共空間包括道路、街巷、河濱等。一般而論,線型空間具有“動”和“續”的特質,人們在這種穿越的過程中,實現了交通、購物、交往、安全和認知等活動。而河濱區域更是一座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
街道“褪色”
街道的“褪色”街道被道路化。街道不再是供步行者使用的基本都市空間,而是不計社會成本,儘量縮短汽車道路距離。街道幹道化後,就喪失了原有多用途空間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各鄰里與地區間被隔離。原本連續的、成片的、勻質的傳統城市肌理被這些現代的快速交通通道撕開,分割成一個個孤島。
大型商業中心取代了傳統街道的商業購物功能。商業中心在垂直將傳統街道的功能疊加起來,商業中心的中庭空間看起來就像一個全天候的垂直街道,通過安置其中的電梯、自動扶梯等垂直交通工具,把顧客運送到各個樓層。城市一些傳統商業街的衰退,與這些大型商業中心的發展不無關係。
呼喚“窄街”
散發商業氣息 上海文史研究專家說,“總的說來,街道的寬度與商業的繁榮成反比,道路太寬對商業沒好處。”
安全而有樂趣 美國社會學家雅各布認為,“街道空間存在著無形"眼",街坊之間可以通過相互的經常照面來區分熟人和陌生人從而獲得安全感。”
親水空間
現代大城市中的河流濱水地區逐漸成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地段,它不僅包容了豐富的自然景觀,而且蘊含著城市濱水區的物質空間和人文景觀,是旅遊觀光的重要場所,更是城市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
上海世博會案例中杜塞道夫的河濱改造項目,將交通幹道搬到地下,打造一條寬闊河濱休閒大道,實現了一座城市與一條河的“團圓”;而巴黎塞納河畔變身“海灘”的活動帶給我們另一種啟發——怎樣讓各層次的人群更好地享用公共空間。
步行空間
為什麼要在市中心規劃步行街?全世界最長的步行街在哪裡?哥本哈根市中心20多條步行街和小巷織成的限制機動車交通的步行網路是如何形成的?在步行街區中,步行街道面積為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城市廣場。在步行街區中大約有5000個咖啡座位,形成了新興的丹麥至北歐文化——咖啡文化。
歷時40餘年的改造,如今哥本哈根的步行街區成為承載豐富的公共空間,成為這個城市中人們信息、物質、文化交換的中心。
建設案例
上海世博墨西哥館案例
墨西哥館是世博園內唯一一個把場館設在地下的國家館,而在墨西哥館的頂部,一片綠油油的草坪上“飄揚”著135隻大型“風箏”,被遊客們親切的稱為“風箏廣場”。廣場中設定演出舞台,草坪可供遊客休憩,另外每隻“風箏”的支撐柱上還會噴出清涼的水汽,營造出一個可以遮風擋雨、消暑納涼的公共空間。將城市建築搬到地下,將地面空間留給市民——墨西哥人想要的“地下城市”也許只是一個概念,但如果諸如照明等問題可以解決,這個概念很可能在未來實現。
上海世博荷蘭館案例
荷蘭館巧用建築底部空間荷蘭館以其敞開式空間的設計,在世博園諸場館中獨樹一幟,尤其是場館建築底部的“綿羊廣場,更是收到了遊客的熱烈追捧。荷蘭館主體在空中,底部空間既能擋風遮雨,又能遮陽避暑,正是適合設計成為公眾休息區。而廣場上造型各異、憨態可掬的小“綿羊”體現了設計者的精妙創意,為遊客增添了許多樂趣。 建築底層是人群較為密集的區域,因此是重構公共空間的上佳之選。
上海世博園區廁所案例
廁所是城市的縮影,折射城市的文明水準,反映城市文化品位。上海世博會的組織團隊向愛知世博會取經和調研後,最終確定了的廁所數量。園區內,主辦方配備了6000多個館外廁位,加上各個場館裡的廁位,總共9500個左右。根據對我國男女如廁時間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最終將男女廁位比例確定為1:2.5。沖水與開門聯動,使用者開門出去時,自動限量沖水等還體現著人性化設計。
上海世博園區雕塑案例
雕塑對反映城市精神面貌起著積極的作用,世博園裡四大板塊的雕塑風格鮮明各成格局。世博軸雕塑藝術長廊圍繞“科技創新”與“創造力”,重點反映人類對未來城市的追求和夢想。沿江景觀帶雕塑結合園區內黃浦江濱江綠帶大型綠化開放空間設定。主要入口廣場雕塑共有8組,以單體抽象雕塑為主,營造出園區“廳堂”的形象。
江南廣場雕塑反映工業技術、歷史事件、科技發展等,強調人文特色。
上海世博園區遮陽傘、噴霧案例
世博遮陽分:高架遮陽、設施遮陽以及綠地遮陽三種形式。它們體現了各洲風情,例如亞洲館採用青綠色的鋼條支架,有點像用竹子做出的傘。在非洲廣場,遮陽傘則被設計成為“茅屋”的形狀,以呼應非洲文化。 噴霧裝置在炎炎夏日,能夠呈270度鏇轉的噴霧探頭,能在短時間內將周圍兩三米內的溫度降低5到6攝氏度,而噴霧來自黃浦江的潮汐水。
上海世博園區長凳案例
在“排隊最需要什麼”的調查結果中發現,椅子是多數遊客在排隊時的首選。 隔離欄內加裝長板凳為了緩解遊客的排隊之苦,園區近40個場館排隊區的隔離欄上不斷“長”出9850米長板凳。牛奶紙盒椅園區里長1.2米的椅子,由使用後的牛奶飲料盒製成,這些椅子外形普通卻能防曬防雨。 創意座椅在世博園區,很多座椅除了滿足功能性需求之外,還多樣新穎,頗有創意。
開羅艾資哈爾公園案例
堆積了500年的採石場荒地成為8萬卡車撬出的綠洲1992年,在廢石地挖鑿過程中,古城牆的發現打破了公園單體開發的思路,整個項目還包括了古城牆的保護。總計有150萬立方米的垃圾、土和碎石被搬運走,大約共裝運了8萬卡車
紐約高線公園案例
廢棄的高架鐵路成為市民公共陽台 在廢棄的鐵軌上嵌上可以帶有輪子的木質躺椅,隨時可供前來日光浴的遊客根據太陽的位置自由移動。這裡視野開闊,可將新澤西州的輪廓線,哈德遜河的日落,紐約一側的54號碼頭等美景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