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城南堡村處於平遙古城近郊,位於平遙縣城東南方向緊鄰外環路,交通便利,區位優越。隸屬於於平遙縣古陶鎮,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發展趨勢是商品一體化格局,村內總戶數842戶,人口2286人,村域面積2616畝,耕地面積1150畝。黨支部由三名支委組成,有黨員46名,多年來,城南堡黨支部、村委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興辦交通、興辦教育。隨著城南堡村開發規劃的逐步實施,本村的地理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歷史名人
郭生榮(1876-1941),字耀卿,號浩然,城南堡人。幼即聰穎,博學多才。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辛亥革命前任教師。民國元年(1912),被推舉為首屆民國議會眾議院議員,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任職。
民國4年(1915),閻錫山派專員到平遙徵收苛捐雜稅,由縣公署召開士紳和有關人員會議,郭生榮在會上據理直言,閻錫山將其軟禁在小五台。徵稅完畢才送其回家。後閻又派專人請其去省政府任職,郭生榮在覆信中道:"閻公伯川……你讓我去,若於民有利,我何樂而不為?似今所為於民無利,我何苦而為之?"拒不赴任。民國8年(1919),平遙建立女子高級國小校,郭生榮積極支持,並讓自己及親屬的女孩上學。民國11年(1922),北洋軍閥曹錕欺騙國會,重金賄選 。郭不趨炎附勢,拒絕參加賄選,毅然返鄉。民國13年(1924) ,馮玉祥推翻曹錕,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郭於年底赴京,直至民國15年(1926)才返回平遙。
在孫中山革命思想及進步思潮影響下,郭生榮決心走復興民族工業,普及、提高民族文化,喚起民眾的實業救國道路。發動友人、學者集資入股,在縣城南大街組織了書業、織業兩個有限公司,並當選為董事長。書業公司主要為本縣公、私學校供應各種教科書和文化用品,並銷售各種古典和進步書籍。織業公司以自產自銷為主,經銷國內時新的棉織產品。織業公司還開辦一織布廠,引進京津地區先進技術,使本縣微弱的紡織業有了新發展。
民國16年(1927),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共產黨員陳顯文藏在郭家樓上兩個多月,並掩護陳乘坐火車逃出山西。李舜琴遭閻錫山通緝時,也受到郭的保護。同年,郭潛心佛教,與他人共同主持了長達6年的白雲寺修復工作。民國20年(1931)冬,共產黨員李予昂被捕後,郭積極活動,營救出獄。
抗戰爆發後,郭生榮支持兒子跟八路軍、共產黨幹革命,並讓堂侄郭道同等5人也結伴而去。平遙日偽維持會會長宋夢槐病危時,推薦郭繼任,生榮得知後避住白雲寺、超山廟及較遠的親戚處。
郭生榮民國30年(1941)7月逝世,終年65歲。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基本實現水、電、路、電話四通。全村有11戶通自來水。有1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6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分別占總數的8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8.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6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37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5.02萬元,占總收入的1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6頭,肉牛0頭);漁業收入0.14萬元,占總收入的0.4%;林業收入8.79萬元,占總收入的24%;第二、三產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3.6%。農民人均純收入3301元,農民收入以野生菌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野生菌,主要銷售往本市。2008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咖啡橡膠產業,無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戶,人口48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23人。其中農業人口48人,勞動力24人。該村以 漢 族為主,其中漢族41人,基諾族3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8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幹壩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大渡崗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0.00公里,距離中學28.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人,其中小學生3人,中學生1人。
村務公開
該村黨員總數1人,黨員中男1人。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20.8畝。已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本年無籌資籌勞。年末集體總收入0.21萬元,有固定資產3.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3畝(其中:田124畝,地109畝),人均耕地4.8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789.5畝,其他面積344.00畝等資源。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晴通雨阻,基礎設施落後,沒有公共廁所,沒有路燈,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糧食單產低。集體沒有經濟實體,沒有文體設施沒有垃圾處理場地,村內沒有排水溝渠設施等。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茶葉及橡膠產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3301元有時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