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管理力量進駐“格線”
胡同里、街坊間的小事,不出“格”就能解決。東城區從去年開始,試點“格線化”管理。東城區副區長宋甘澍介紹,東城17個街道、205個社區被劃分為589個社會管理格線,平均每個社區被劃分為2至5個“格線”。每個“格線”配置“七種力量”:格線管理員、格線助理員、格線警員、格線督導員、格線黨支部書記、格線司法工作者,其中格線消防員是新增管理力量配置。“其實格線管理很好理解,在沒有改動原有社區劃分的基礎上,更加細分了管理人員的職責。”他舉例說,以前的分片包乾,社區主任走近居民的機會就相對減少,想獲得一手的社區動態,就要依靠樓門長、社區積極分子,是一種被動的方式。而現在,社區主任、支部書記成為格線管理員,管理的區域細化了,就有更多精力做更加深入的了解。
試點三街道信訪量下降
去年開始,東城區在建國門、東直門、東花市等3個街道試點“格線”管理,實現了“一格一警”。據介紹,試點以來,通過“格線”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400多條,化解矛盾紛爭630餘起,排除案事件隱患800餘起,為民服務做實事6700餘件。宋甘澍介紹,幾個月來,東城區實現同期信訪總量和集體訪量“雙下降”,萬人和百戶發案率均保持全市最低水平。尤其是春節期間,三個試點街道實現安全工作“零事故”。全區火警、火災數量同比分別下降61%、81%,是全市唯一實現火警、火災數量下降的區縣。根據試點情況,預計本月底,“格線”管理方式將在其他街道建成。
服務零距離
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要在發展經濟上做“領頭羊”,還要在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創新上做“排頭兵”。自成立以來,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和管委會率先實行並完善“大部制”管理模式,精簡機構,強化服務職能。目前,開發區只設了不足行政區1/3的工作部門,卻能高效完成所有事務。“黨工委和管委會的機構設定有著明確的服務導向,就是服務居民和企業。”合肥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第一副主任姚衛東說。祖居居民、外來民工、跨國企業、非公企業……社會情況與老城區千差萬別,開發區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時期、新形勢的新型城市基層管理模式。他們沒有採取城區的街道設定,而是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大服務”和“重心下移、職能轉變、服務延伸、方便居民”的要求,成立芙蓉、海恆、錦繡、蓮花、臨湖5個社區管理委員會及黨委,實施扁平化管理。“我們沒有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指標任務,唯一的任務就是搭建平台,整合資源,落實好兩項服務。”錦繡社區黨委書記劉自強說。
以前,在社區有勞動、計生各種“協管員”,多頭管理,民眾不方便。去年以來,經開區整合各種協管員資源,探索建立一崗多責、一專多能、責權清晰的社區格線化服務機制。從上學、醫療、就業到治安,格線員負責掌握責任格線內的基本情況。由於格線員從格線內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居民中公開選聘,民眾可以365天、24小時向社區提出服務需求,民眾辦事時間大為縮短。
與此同時,經開區推行“一居一站”管理模式,設立21個社區工作站,在黨支部和居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協助負責落實轄區具體事務。社區工作站人員由社區工作者和格線員組成,人由社區管,錢由財政出。既強化了社區居民自治,又使居委會行政色彩減弱,解決了有人辦事、有錢辦事、議行分設的問題。
失地農民的安置和保障,是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難題。經開區把解決失地農民住房和就業問題放在首位,將33046名原祖居農民的農業戶籍,全部轉為非農業戶籍。自2005年至今,經開區共向失地農民發放各類補助3億多元。經開區不斷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配置,新建國小10所、國中4所、職業與成人教育中心1所,國小和國中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100%。建立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做到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化、全覆蓋。
對話
“格線既是管理也是服務”
東城區副區長宋甘澍表示,“格線化”解決了此前“條塊”分割管理弊端“格線”將管理人員下沉
新京報:為什麼會想到在全區推廣“格線化”管理?宋甘澍:以前的管理模式是“條塊”分割,導致出現了很多問題。基層人員沒有執法權,但什麼事情都要找他們,而職能部門又難以直接接觸基層問題,形成了“有責無權,權小責大”的尷尬局面。“格線化”管理,直接將職能部門管理人員下沉,融入社區、“格線”,打破了上下級關係,跟民眾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問題反映通道。這是一種精細化管理。
完成17個“一刻鐘服務圈”
新京報:似乎提到“格線化”,有種被管理的感覺?宋甘澍:其實管理的同時,也是一種服務。我們在劃分“格線”時,也提出“15/10”的社會服務構建。即在劃分“格線”時,充分考慮社區服務資源的分配,讓居民可在15分鐘內享受到修鞋、健身等10項社區服務。目前,東城區共完成了17個“一刻鐘服務圈”,政府採用了購買服務、統一規劃的方式分配在每個“格線”內。
未打亂現有行政格局
新京報:劃分“格線”的標準是什麼?宋甘澍:主要是和現有的管理體制相結合,把服務和管理單元做細,沒有打亂現有的行政格局。劃分時考慮幾個因素:“格線”不跨社區,以社區邊界為基礎;按照管理的便利性和工作量,把社區切塊,一個社區基本接近3個“格線”,最多有5個“格線”,最少有2個。
各級管理平台都有考核
新京報:如何實現“格線”基層人員與整個體系及時溝通?宋甘澍:我們建立了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平台。這套管理系統是自己開發的。基層管理人員上報的信息,全部可通過平台調取,包括問題的處理過程、辦復情況,各級管理平台都有督導人員和考核方式。而區一級的平台,已經細化到整個東城區的每戶居民。
新京報:下一步如何完善?
宋甘澍:試點取得了一定成效,會在每個街道建設。目前也通過網路論壇、微博等工具,擴展信息渠道,既可增強居民自我管理意識,也可增加對社區的認同感。
探訪
社區問題格線助理隨手拍格線助理每日巡視拍攝內容,會通過網路及時傳至管理平台
【人物】王岳,男,大學本科畢業【身份】建國門街道蘇州社區格線助理
昨天11時,建國門街道綜合指揮分中心,信息分揀員正在處理一條管理信息。
指揮分中心大螢幕上顯示“蘇州胡同東口北側,綠化帶內臟水橫流,垃圾成堆。”一張垃圾成堆的照片同時出現在顯示屏上。信息的報告者是蘇州社區的格線助理。
看到信息後,建國門街道辦事處主任高琦與其他工作人員商議,將這條信息報給區環衛單位。“很快就會來人清理了。”
本科畢業小伙成格線助理
“如果在以前,沒有居民主動投訴,也許這垃圾一堆就很長時間。”建國門街道蘇州社區的格線助理管理員王岳說,現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胡同里巡視,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社區、街道。“小時候是遛著玩,現在乾正經事。”
去年4月,蘇州社區試點格線化管理時,本科畢業的王岳成了格線助理。在此之前,他曾做過售貨員。現在的工作,待遇並沒有以前賺得多。他說,選擇社區工作,就圖一個高興。每天能看到熟悉的街坊,為他們辦點事情,那種滿足感是做別的工作沒有的。
社區發現問題隨手拍
每天8點半,王岳在管片內逐個胡同巡視。這一圈下來需1個多小時,有時還要敲門進家,跟街坊大媽、大爺聊聊。
巡視中,如果發現社區堆放有可燃物、路口有垃圾堆放等,他會隨手用配備的PDA信息採集機拍攝下來,輸入情況說明,可及時通過網路傳回社區服務站的管理平台。
統計顯示,東城區試點格線化管理7個月來,通過格線管理人員收集社情民意8400多條,化解矛盾糾紛630餘起,排除案事件隱患800餘起。這些信息的採集,就來自格線最基層管理員助理。
爭取“小事調解不出格線”
王岳只是東城千餘格線助理中的一員。如果格線助理員斷不清的事,就會請格線管理員出面。王岳說,格線管理員都是多年在社區從事管理的處、科級幹部,“對付棘手的事情有招”。
“民眾問題80%-85%在社區解決,10%-15%通過街道解決,不超過5%上報區里。”建國門街道辦事處主任高琦說,格線化管理後,爭取實現“小事調解不出格線,大事化解不出社區、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