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奧·佩特里

埃里奧·佩特里

1961年首次獨立執導了涉及到道德問題的偵探片《羅馬的謀殺女人的凶》。 1967年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各取所得》(1966)是其創作的標誌。 1966年導演了影片《第十個受害者》,一片的情節發生在未來的義大利,它諷刺了義大利資產階級的道德風尚。

生平

埃里奧·佩特里
生於羅馬。畢業於羅馬大學文學系。早年從事電視評論,曾參加朱塞佩·德·桑蒂斯的《羅馬11時》等影片的編劇工作。這個電影的劇本就是根據他的調查材料,在他參與下編寫而成的。1959年拍攝紀錄片《七個農民》。1961年首次獨立執導了涉及到道德問題的偵探片《羅馬的謀殺女人的凶》。1967年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各取所得》(1966)是其創作的標誌。片中揭露了西西里黑手黨的罪惡活動及其同當權者與教權派人物的關係。1963年,他根據小說導演了影片《來自維傑瓦諾的教師》,該片嘲諷了在60年代的義大利那些倒霉的地方實業家創造的經濟奇蹟的人為性質。1966年導演了影片《第十個受害者》,一片的情節發生在未來的義大利,它諷刺了義大利資產階級的道德風尚。自70年代起,他拍攝了幾部有較大影響的政治片,如揭露執法部門腐朽和黑幕的《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1970),獲坎城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描寫義大利工人運動的鬥爭和困境的《工人階級上天堂》(通往天堂的勞動階級,1971),描寫一個普通工人在極“左”路線與意共路線鬥爭中的遭遇和徬徨,影片以諷刺的調子描繪了那些高喊“革命”,實際則膽小如鼠的“造反者”。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不擇手段》(1976)深入揭露了義大利統治集團、教權主義集團和黑社會相互勾結又相互殘殺的恐怖活動。《財產並非贓物》(1973)、《托多·莫多》(1976)。這幾部影片明顯地表現出了佩特里追求緊張的情節、追求辛辣的嘲諷的傾向。他的最後一部影片是《好訊息》(1979)。1982年11月10日由於癌症逝世,當時只有53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