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德·桑蒂斯

朱塞佩·德·桑蒂斯

朱塞佩·德·桑蒂斯(1917-1997),義大利電影導演。1940年進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導演系學習,後成為義大利電影進步力量的主要人物和反法西斯的影評家。1947年開始了導演生涯,攝製了影片《悲慘的追逐》。後又拍攝了《艱辛的米》、《橄欖樹下無和平》(1950)、《羅馬十一點》等反映戰後社會現實的影片。這些影片成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作品。主要作品還有:《安娜·扎蓋奧的丈夫》(1953)、《愛情的日子》(1954)、《人和狼》(1957)、《漫長的路》(1958)、《男子氣的姑娘》(1960)、《義大利人,真棒》(1964)、《一個前途無量的專業人員》(1972)。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1917年2月11日生於義大利豐迪,畢業於羅馬大學;1940年進入墨索里尼指令創建的“電影實驗中心”,但他很快成了一位反法西斯的影評家,並成為該中心的刊物《電影》雜誌的骨幹;在希特勒占領義大利期間(1943—1945),他參加了反法西斯鬥爭。

《艱辛的米》 《艱辛的米》

1942年桑蒂斯擔任影片《沉淪》的助理導演,為以後的新現實主義打下了基礎,1946年參加了反法西斯影片《太陽仍將升起》的拍攝。1947年,桑蒂斯第一次獨立執導了影片《悲慘的追逐》(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金獅獎),這部反映義大利當時社會問題的影片獲得成功,使桑蒂斯躋身於義大利一流電影導演之列; 1949年他導演了《粒粒皆辛苦》,這是一部描述收稻女工苦役般勞動的題材的影片。所著重表現的並非人們的貧苦生活,而是人們在這種生存狀態下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弗朗西斯卡儘管經受過感情的創傷但依然對愛情懷有真切的希冀,最終她通過努力獲得了幸福;西爾瓦娜儘管有許多追隨者,但卻從未獲得過真正的愛情,新現實主義注重殘酷現實的真實寫照和艱苦生活的客觀再現,《粒》用了較多的筆墨去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已經具備了一些表現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特徵。

影片《橄欖樹下無和平》(1950)展現了義大利農村殘酷的階級鬥爭。這些影片的風格並不總是一致的,其中包含有自然主義的因素,但是影片素材的社會意義,所提問題的現實性,以及演員高超的演技使這些影片成為義大利進步電影中的重要作品。德·桑蒂斯最出色的影片是《羅馬11時》(1952)。1953年德·桑蒂斯導演了一部表現來自民間的義大利姑娘的命運的影片《安娜·柴契奧找不到丈夫》。1954年導演了喜劇片《在戀愛的日子裡》,1957年導演了《人與狼》。1958年德·桑蒂斯在南斯拉夫執導了兩集影片《一年的路程》。1960年在法國執導了一部心理片《單身漢的住宅》。1962—1964年他在蘇聯參加了影片《他們走向東方》(進攻與撤退,蘇聯、義大利)的拍攝工作。這是一部描寫被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派往蘇德戰場的義大利士兵的悲劇的影片。1972年德·桑蒂斯執導了影片《未來受到保護的有價值的專家》之後息影。德·桑蒂斯的影片大都表現人民的命運,反映與社會不公平進行的鬥爭。這個主題是他創作的基礎 。桑蒂斯1997年5月16日因心臟病,在義大利羅馬逝世。

作品介紹

編劇作品

1965年《進攻與撤退》1958年《一年長的道路》1956年《人與狼》1954年《Giorni d'amore》1952年《羅馬11時》1950年《橄欖樹下無和平》1949年《粒粒皆辛苦》1947年《慘的追逐》1946年《吶喊》1943年《沉淪》

導演作品

1965年《進攻與撤退》

1958年《一年長的道路》

1956年《人與狼》

1954年《Giorni d'amore》

1952年《羅馬11時》

1950年《橄欖樹下無和平》

1949年《粒粒皆辛苦》

1947年《慘的追逐》

演員作品

1946年《吶喊》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1959 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一年長的道路 (提名)
  • ▪ 1951 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最佳編劇(故事)獎 粒粒皆辛苦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1995 第5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獲獎)
  • ▪ 1988 第4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皮埃特羅.比安奇獎 (獲獎)
  • ▪ 1947 第1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悲慘的追逐 (提名)

相關評價

觀眾對藝術家所描繪的現實生活的態度。當銀幕的情節與人民固有的現實主義思想方法相吻合時,作品就能夠取得人民的信任。這種信任實際上就意味著影片在觀眾中獲得了成功。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的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之後的,在世界電影史上所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它對於世界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