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介紹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Emir Kusturica)
1 954年11月24日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地塞拉耶佛。你很難否認他是一位天生的導演,縱觀他的成長史便可發現,他身上兼備獨特的藝術稟賦和令人艷慕的上帝恩寵。從高中時代起,這個年輕人的電影就開始獲獎了。在著名的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就讀期間,他的影片《格麗妮卡》在卡羅維發利(捷克斯洛伐克城市)學生電影節上獲獎,此外還導演了兩部短片《真相的一面》和《秋天》。畢業後,躊躇滿志的庫斯圖里卡回到故鄉,開始了他在塞拉耶佛電視台工作的生涯。但是,他當時沒有想到,藝術並不能孤立地表現為藝術,它往往要身處各種浪潮、壓力的漩渦之中。他的第一部作品《新娘來了》因為打破了傳統的性愛禁忌而引起爭議,最後被禁。幸而下一部電視電影《拳打泰坦》令他的事業柳暗花明,該片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德里奇的小說改編,在斯洛維尼亞的國家電視節上奪得最佳導演獎。

獲獎作品

1981年,庫斯圖里卡用膠片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描寫南斯拉夫青少年開始接觸西方流行文化經歷的《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贏得了二十七歲人生最重要的一個獎項: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處女作金獅獎,以及一系列南斯拉夫地區的電影獎項。此後他一發不可收拾,每一部新作均是國際電影節上的奪標熱門。1985年,《爸爸出差時》一舉奪得歐洲最富盛譽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同時獲得普拉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這部被稱為反狄托主義的喜劇片展現了庫斯圖里卡豐富的電影才能,幽默、嘲諷,而又溫情脈脈,使得該片在世界各國都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連一向排外的美國電影觀眾都對它敞開了胸懷。四年之後庫斯圖里卡重又殺回坎城,他哼唱著《流浪者之歌》(又譯《茨岡人時代》),摘走了最佳導演獎的桂冠,並榮獲羅西里尼特別獎。《流浪者之歌》是一部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抒情詩篇,用詼諧的口吻講述了吉普賽人辛酸的生活歷程,讓人在忍俊不止的同時熱淚滿盈。
成名後的庫斯圖里卡任教於塞拉耶佛表演藝術學校,並受聘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導演課程。紐約的教書生活為他開始新的創作拓展了空間,而他的一個美國學生大衛•阿特金斯遞交的電影劇本更成為他首部英語影片的基礎。1993年,匯集了美國演員費伊•達納葦、傑里•劉易斯,以及新星約翰尼•德普的影片《尋夢亞利桑納》攝製完成,意料之中地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是的,對於庫斯圖里卡來說,在國際電影節上捧走獎盃仿佛易如反掌,若是哪一部新作沒有墜上絲綢緞帶,那才會令人稱奇。
可以說,1995年的《地下》(又譯《沒有天空的都市》)使庫斯圖里卡的藝術事業攀上了頂峰。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宏片巨製兼具《爸爸出差時》的政治諷喻和《流浪者之歌》的盪氣迴腸,以一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喜劇方式描繪了南斯拉夫從1941年納粹占領期間至1995年內戰的曲折歷史。憑藉此片,三十九歲的導演再次登上金棕櫚的寶座。
 然而,與成功休戚相伴的永遠是各種各樣的批評,有相當一部分評論界人士對坎城的評選結果表示強烈抗議,這很大程度上是敏感的政治原因在其中作祟。作為一位長期旅居西方的東歐藝術家,庫斯圖里卡的處境是頗為尷尬的,尤其是當他竟敢拍出《地下》這樣公然諷刺狄托政權下所謂革命者的影片,可想而知,最犀利的批判之聲立即從他的故鄉塞拉耶佛傳來;同時,一些西方學者又把他列入米洛舍維奇的同黨,譴責他“在博愛、民主和反法西斯的名義下”騙取藝術界的嘉賞。重重壓力之下,灰心已極的庫斯圖里卡對外宣稱不再拍片。不過三年之後,他還是忍不住重出江湖,推出了描寫吉普賽人的最新作品《黑貓白貓》,該片使他成為1998年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得主.
庫斯圖里卡作品年表:
1976年 《格麗妮卡》 Guernica 
1981年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Do You Remember Dolly Bell?
1985年 《爸爸出差時》 When Father Was Away On Business
1989年 《流浪者之歌》 Time Of The Gypsies
1993年 《尋夢亞利桑那》 Arizona Dream
1995年 《地下》 Underground
1998年 《黑貓白貓》 Black Cat, White Cat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