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詞語解釋:
坐(zuo):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這是其本義,後泛指以臀部著物而止息,席地而坐。
榻(ta):狹長而較矮的床,亦泛指床:竹~。藤~。臥~。下~(客人住宿)。
坐榻的來由
榻分臥榻和坐榻兩種,臥榻寬而長,坐榻僅能容身,服虔在《通俗文》中說:榻者,言其塌然近地也。常坐必以坐榻為適宜。元微之詩中說:望山移坐榻。坐榻輕也便於移動,其後有靠,旁有倚,故俗通稱為椅子,也有叫環椅的。椅子的坐墊貴在厚,冬天以小條褥子作靠背,下連椅墊鋪之,用毛皮最好。
漢、魏、晉時代,人們席地而坐,家具是低型的。普通人坐在席上或床上。富有的人家除席、床以外,有的坐榻。榻, 一般都比較矮,比較窄,有兩個人坐用的,也有專供一個人“獨坐”的。河北望都漢墓壁畫上的“主記史”和“主簿”各坐一件榻。兩件榻形制、尺寸大體一樣。四腿,腿的截面作矩尺形,腿間也有弧形券口牙板曲線。榻面鋪有席墊。山東嘉祥漢武梁祠畫像石中央的帶翼仙人,也坐著當時流行的小榻。《初學記?通俗文》: “床三尺五曰榻,板獨坐曰枰,八尺曰床。”東漢一尺折合公制約24厘米,三尺五寸相當於89厘米。 “三尺五曰榻”,可見是指獨坐的小榻。據此所記的小榻長度,與鄲城漢墓石榻、南京象山七號晉墓和南京大學北園晉墓陶榻相比較,再聯繫望都漢墓壁畫和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上榻和人體的比例,大致可以認為漢、魏、晉時代獨坐小榻的尺度是長75~100厘米,寬60~100厘米;高12~28厘米。漢、魏、晉小榻圖形 。
坐榻的分類
臥榻亦可坐,盤膝跏趺為宜。背無靠,置豎墊,燈草實之,則不下墜。旁無倚,置隱囊左右各一,不殊椅之有靠有環也。隱囊似枕而高,俗曰靠枕。《顏氏家訓》曰:“梁朝全盛時,貴遊子弟,坐棋子方褥,憑班絲隱囊。
環椅之上,有靠有倚,趺坐更適,但為地有限,不能容膝。另備小杌,與椅高低相等者,並於椅之前,上鋪以褥,坐極寬平,冬月最宜。偶欲正坐,去杌甚便。
有名醉翁椅者,斜坦背後之靠而加枕,放直左右之環而增長,坐時伸足,分置左右,首臥枕,背著斜坦處,雖坐似眠,偶倦時可以就此少息。
有名飛來椅者,臥榻上背靠也。木為匡,穿以藤,無面無足,如鏡架式。其端圓似枕,可枕首,後有橫於架起,作高低數級,惟意所便。似與豎墊相類,用各有宜。
安置坐榻,如不著牆壁,風從後來,即為賊風。制屏三扇,中高旁下,闊不過丈,圍於榻後,名山字屏。放翁詩虛齋山字屏是也。可書座右銘或格言粘於上。
李氏《一家言》有暖椅式,腳下四圍鑲板,中置爐火,非不溫暖,但老年腎水本虧,腎惡燥,何堪終日熏灼?北地苦寒,日坐暖炕,亦只宜於北地。又有涼杌式,杌下錫作方池,以冷水注之,尤屬稚氣。
[清]曹庭棟:《老老恆言》
李氏《一家言》:指清初李漁所著的《笠翁一家言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