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質構造條件
A、用於觀測區域性地球電場變化的地電場觀測場地宜選在構造穩定地區。
B、用於監測構造活動的地電場觀測場地宜選在地震活動帶內或活動斷裂附近。
2.地形地貌條件
A、布極區不宜選在重鹽鹼地、沼澤地和沙漠中。
B、布極區內不應有溝壑、崖坎、河流等。
C、布極區應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地形高差不宜大於電極距的5%。
3.電性結構
布極區深度10 m以內表層介質的電阻率宜大於10 Ωm。
4.水文地質條件
1.布極區不宜選在抽水漏斗區內。
2.布極區邊緣避開大型水庫、湖泊的距離不宜小於3 000 m。
5、觀測環境
地電場觀測環境應符合GB/T 19531.2-2004的技術要求。
6、 工作條件
地電場觀測場地應具備電力、通信、交通等條件。
7、 勘選方法
觀測場地勘選應包括收集資料、踏勘、干擾測試和電測深,勘選方法見附錄A。
二、觀測裝置
1.布極
A、沿2個正交方位和1個斜交方位布設電極,布極方式見附錄B。
B、2個正交方位宜分別平行和垂直地理北。
C、在每個方位按長、短測量電極距布極,長、短電極距的極距比值不宜小於1.5,短電極距不應小於200 m。
D、 各方位的定向誤差不應大於1,電極距的測量誤差不應大於電極距的1%。
2.電極
A、在電極測試條件下,電極穩定性應符合下列技術指標:
a)一對電極間的極化電位差不應大於1 mV;
b)24 h內一對電極間的極差漂移不應大於1 mV;
c)30 d內一對電極間的極差變化不應大於5 mV。
B、電極引線的長度不應小於6 m,拉斷力不應小於200 N。
C、 電極的埋設方法參見附錄C。
3.外線路
A、 測量導線的外線路採用抗老化絕緣導線,導線電阻不應大於20 Ω/km,拉斷力不宜小於2 000 N。
B、 外線路對地絕緣電阻不應小於5 MΩ。
C、 外線路敷設採用架空或埋地方法,敷設方法參見附錄D的規定。
4.室內線路
A、測量導線與電源線應分開走線,布線整齊,標誌明確。
B、測量導線應安裝避雷器,避雷器技術指標及安裝方法參見附錄E。
C、測量導線應安裝室內配線盤,配線盤結構和技術要求參見附錄F。
三、觀測室
1.建築設計
A、觀測室偏離布極區中心的距離宜小於500 m,與任一電極的距離不應小於30 m。
B、室內日溫差不應大於5 ℃,年室溫範圍10 ℃~30 ℃,相對濕度不應大於80%。
C、室內使用面積不應小於15 m,室內淨高度應大於2.8 m。
D、抗震設計應符合GB 50011-2001中對乙類建築物的要求。
E、防雷設計應符合GB 50057-1994中對第二類工業建築物的要求。
F、室內應具備通信接口。
2.配電
A、配備交流198 V~242 V、49.5 Hz~50.5 Hz的交流電源。
B、電源配線採用單相三線制。
C、引入室內的交流電源應安裝避雷裝置,避雷器電氣指標和安裝方法參見附錄E。
3.接地
A、觀測室應有專用接地線,接地電阻應小於4 Ω。
B、接地導線的截面積不應小於10 mm。
四、設備配置
1.校準設備
校準設備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1。
表1 校準設備主要技術指標
設備名稱 | 單位 | 數量 | 準確度 |
電位差計 | 台 | 1 | 0.01級 |
飽和標準電池 | 個 | 1 | 0.01級 |
2. 測量設備
測量設備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
表2 測量設備主要技術指標
設備名稱 | 單位 | 數量 | 主要技術指標 |
數字地電場儀 | 台 | 1 | 電壓測量分辯力:0.01 mV;最大容許誤差:±(1%讀數+0.1%滿度值);電壓測量動態範圍:100 dB;輸入電阻:不小於10 MΩ;工頻交流串模抑制比:不小於80 dB;工頻交流共模抑制比:不小於146 dB;通頻帶:0 Hz~0.005 Hz;通道數:不小於6。 |
輔助設備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3。
表3 輔助設備主要技術指標
設備名稱 | 單位 | 數量 | 主要技術指標 |
UPS電源 | 台 | 1 | 標稱額定輸出功率不小於3 kVA,頻率範圍(50±0.5)HZ,正弦波輸出。 |
計算機 | 台 | 1 | CPU主頻1 GHz以上/硬碟40 G以上 |
印表機 | 台 | 1 | 雷射列印 |
接地電阻測試儀 | 個 | 1 | 精度不小於0.1 Ω |
兆歐表 | 個 | 1 | 1000 MΩ/500 V |
溫度儀 | 個 | 1 | -20 C~60 C,分辨0.1 C |
濕度儀 | 個 | 1 | 解析度1% |
數字多用表 | 個 | 1 | 四位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