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畫廊

地質畫廊

地質畫廊是黛眉山的一條地質科普線路,全長1000多米,現在開放的600米,主要景點有金蟾脫殼、天地之鐘、雙龍門、大雁塔、飛來塔、羊入虎口、夫妻崖、神龜馱山、黛眉石窟、小雁塔等景觀。在地質畫廊裡面,我們將看到由岩石的平行層理、崩塌現象、水蝕景觀、泥裂現象等地質遺蹟組成的一幅畫卷,展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概述

地質畫廊是黛眉山的一條地質科普線路,全長1000多米,現在開放的線路約600米。

主要景點

金蟾脫殼、天地之鐘、雙龍門、大雁塔、飛來塔、羊入虎口、夫妻崖、神龜馱山、黛眉石窟、小雁塔等景觀。在地質畫廊裡面,我們將看到由岩石的平行層理、崩塌現象、水蝕景觀、泥裂現象等地質遺蹟組成的一幅畫卷,展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地理位置

黛眉山地區在遠古時代處於濱海地區,大約在距今 6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隆起為一座高山。裸露出地球在不同地質時期的地質構造。

黛眉山地區的形成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在距今大約25億年之前,在晚太古代早期,黛眉山地區為優地槽環境(造山運動),處於濕熱的氣候條件下,幾乎沒有生物,這時的海洋沉積物主要是化學分異程度較高的碳酸鹽質和鐵質泥岩,並發生了波瀾壯闊的玄武岩噴發,晚期以大規模的底僻式岩漿活動為特徵,形成了以石英閃長岩和黑雲斜長花崗岩為主的岩漿岩(可能是TTG岩系),早期的沉積岩和玄武岩僅呈俘虜體的形式殘留於侵入岩中。

第二階段

大約距今25億年的太古代末期,發生了地質史上的嵩陽運動,區域的整體擠壓,導致岩石發生廣泛的區域變質,早期形成的地質體產生片理化和片麻理化,形成以區域片麻理表現的北西—南東向構造格局。

第三階段

到早元古代,黛眉山位於秦嶺地槽王屋山海槽東岸,處於陸相環境,遭受剝蝕夷平,這個時期的地質建造仍以岩漿侵入為主。中條運動再次使本區發生區域變質,導致早元古代的侵入岩產生片麻狀構造,構造格局也基本為北西—南東向。

第四階段

發生距今19.5億年前後的中條運動,結束了本區地槽發育的歷史,中朝準地台結晶基底形成,整個華北地區上升為陸,遭受剝蝕夷平。從此以後,黛眉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準地台—蓋層發育階段。

第五階段

長城紀時期,揭開了中朝準地台蓋層發展的序幕,而這一時期的中朝準地台南緣,在秦嶺古海洋的北岸形成了一條大致呈北西—南東走向,南起熊耳山,北達王屋山,寬達百餘千米的陸相大裂谷,裂谷內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沉積了厚愈5000m的火山岩,而位於裂谷東岸的黛眉山地區,仍在遭受著剝蝕夷平。一直持續到薊縣紀。發生在距今14.5億年的王屋期構造運動,使這條陸相大裂谷褶皺成山,並與黛眉山地區一同遭受剝蝕夷平,形成了中朝準地台第一個古準平原。

第六階段

薊縣紀拉開了蓋層發展的帷幕,整個華北地區由陸相先後整體下降為海相,黛眉山地區於廣闊的濱海沙灘環境下,沉積了厚度較大的雲夢山組石英岩狀砂岩、砂礫岩。從整個太行山南段資料統計,該層砂岩厚度一般均在100~300m之間,變化不大,且分布相對穩定。

第七階段

元古代晚期,中朝準地台又上升為陸,自10億年至5.7億年,遭受了長達4.3億年的風化剝蝕,形成了中朝準地台南部的第二個古準平原。

第八節段

在距今大約5.7億年的寒武紀早期,地殼又開始下降,奏響了古生代海浸的新樂章,至張夏期達到高峰,沉積了大範圍的鮞粒灰岩,並發育了典型而優美的各型交錯層理。三葉蟲角石等海生生物極為繁盛,當時的海底世界一片歌舞昇平。直至距今4.8億年的中奧陶世峰峰期才拉下了此次海浸帷幕。中朝準地台整體抬升為陸,遭受剝蝕,在長達1.3億年的剝蝕夷平中,形成了該地區第三個古準平原地貌。

第九節段

中石炭世(3.5億年)開始,地殼又開始了沉降輪迴,其沉降的範圍是前兩期的繼續。但沉降的方式與前兩期迥異,由於地殼的震顫,整個地區時而沉入海底,時而上升為陸,處於濕熱的氣候條件下,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均極發育,土地十分肥沃。海洋時,這裡是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陸地時,這裡又是森林覆蓋的綠色林海。形成了而今的層層煤炭,成為今天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能源。在早二疊世,隨著海洋的結束,氣候逐漸由濕熱變成乾旱,植被急劇減少,沉積環境已轉為陸相盆地。

第十階段

三疊紀開始,本區進入了地殼的又一次活動階段。其中,早—中三疊世古地貌繼續分異變化,剝蝕作用日益強烈,古氣候進一步乾旱炎熱,在周邊眾多的的盆地中堆積了以河流相為主的紅色碎屑岩建造。區內未發現較強的構造運動形跡,可視為由蓋層發展階段向強烈活動階段轉變的過渡期。中三疊世末,印支運動波及本區,似為強烈運動的先兆。自晚三疊世開始,太行山大背斜慢慢隆起,上升遭受剝蝕。

第十一節段

來自太平洋板塊俯衝而產生的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經本區地幔不斷上拱,這就是有名的燕山期造山運動。並於晚侏羅世達到頂峰—黛眉山複式大背斜和背斜兩側的深大斷裂最後形成。白堊紀時期,黛眉山山複式大背斜遭受長期剝蝕夷平,至白堊紀末期,形成了本區歷史上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古準平原—華北準平原(北台期準平原)。新生代的古新世,在準平原上發育了紅色風化殼。

第十二階段

地質畫廊 地質畫廊

新生代始新世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是中國地質史上最近的一次構造運動。該運動由於受印度洋板塊自南西而北東方向的擠壓,使燕山期的北東、北北東向 斷裂都受到拉張而形成了盆地。華北盆地也於此時形成,而盆地之間的山地則進一步抬升,形成了現在的黛眉山。

第十三階段

自新近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黛眉山山地更加強烈抬升,目前仍在繼續以抬升為主的運動過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