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微苦、澀,性平。
歸經
歸胃、肝、大腸經。
功效
清熱活血,行氣止痛。
主治
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積胃痛,痢疾,產後出血,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
5-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全體有白色柔毛;根暗棕色,有少數支根。莖直立,有分枝。基生葉為單數羽狀複葉,小葉5-7,長1-2cm,寬5-10mm,先端截形,基部楔形。側生小葉偏斜,邊緣有不規則鈍齒,上面密生伏貼長柔毛,下面白色,下部2小葉極小且遠離;葉柄長4-9cm。莖生葉柄極短。聚傘花序頂生,有3-5花;花黃色,直徑1.5-2cm;花瓣寬倒卵形,長7-8mm,頂端微缺。瘦果卵形,長約0.5mm,棕黃色。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0-4000m山坡草地或林緣。分布於四川、雲南及西藏。
相關論述
《南陽中草藥名典》:“行氣消食,收斂止血,清熱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