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科學方法哲學觀與思維方式
第一節 與科學方法有關的古代哲學
第二節 與科學方法有關的現代哲學觀
第三節 科學認識論與地球科學方法
第二章 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
第一節 科學思維
第二節 科學方法
第三章 科學方法論
第一節 若干基本概念簡介
第二節 確定性理論與線性科學方法論簡介
第三節 不確定性理論與非線性科學方法論簡介
第四節 非線性科學方法論
第四章 非線性科學的新思維——對立並存觀點
第一節 科學大爭論的焦點
第二節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合理論
第三節 “對立並存”觀點
第四節 “對立並存”觀點的科學論證
第五節 “對立並存”的普適性
第五章 地球科學方法論的新思維
第一節 地球系統科學方法
第二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信息化方法
第三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控制論方法
第四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協同論方法
第五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突變論方法
第六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混沌方法論方法
第七節 地球系統的複雜性分析方法
第八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分形方法
第六章 地球系統過程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 能量、物質時空分布不均勻特徵
第二節 物質流與能量流的運行及非平衡性特徵
第三節 地球系統過程的漸變與突變和量變與質變特徵
第四節 地球系統過程的波動性、節 律性和不確定性
第五節 地球系統過程的整體性特徵
第六節 地球系統的空間分異特徵
第七節 地球系統過程的時間分異特徵
第八節 地球科學數據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特徵
第七章 地球系統過程的科學推理與假說
第一節 地球系統過程的自組織特徵與Gaia假說
第二節 地球系統過程的平衡與非平衡特徵
第三節 地球系統過程的不可逆特徵
第四節 地球系統過程的可逆性與不可逆性並存假說
第五節 地球系統過程發展階段可循環性與不可循環性並存假說
第六節 人地關係理論或假說
第八章 地球科學方法的發展特徵
第一節 科學方法的作用與意義
第二節 綜合分化一再綜合
第三節 定性一定量信息化
第四節 從“e戰略”到“u戰略”的發展和IT紅移
第五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線性-非線性-綜合
第六節 地球科學方法:物質(實物)-能量(光譜)
第七節 台站觀測與計算機模擬實驗
第九章 地球科學方法的新進展
第一節 地球科學的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的大數據技術進展
第二節 寬頻泛在網(含物聯網)技術系統
第三節 網路計算與雲計算
第十章 地球科學方法的發展趨勢
第一節 “面向世界”的大趨勢/全球化
第二節 “學科交叉”的大趨勢
第三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信息化
第四節 地球科學方法/空間信息技術的全方位服務化趨勢
第五節 信息技術的物理形態不再存在
第六節 地球科學方法的兩極化趨勢
第十一章 地球科學方法體系的發展過程及其歷史形態
第一節 地球科學共性方法綜述
第二節 地球科學共性方法的內涵
第三節 地球科學共性方法的發展歷史形態
第十二章 地球科學共性方法體系內涵
第一節 全球化大融合與共享體系
第二節 全球無縫覆蓋的數據精準實時獲取技術
第三節 全球無縫覆蓋的數據傳輸技術
第四節 大數據自組織複雜高性能雲計算技術
第五節 地球信息多維虛擬可視化技術
第六節 地球科學的套用與服務方法
第十三章 地球觀測技術
第一節 地球觀測系統(EOS)
第二節 全球大氣觀測系統(GEOSS)
第三節 G3OS全球觀測系統體系與進展
第四節 其他全球觀測技術
第十四章 地球科學虛擬與全球可視化網站
第一節 地球系統的虛擬與可視化表達技術
第二節 外層空間虛擬與可視化表達
第三節 全球夜間光亮的可視化表達
第十五章 地球系統數據融合與建模方法
第一節 數據融合技術
第二節 建模與面向服務的架構(SOA)
第三節 地球系統建模框架
第十六章 全球變化的研究計畫
第一節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
第二節 國家研究計畫
第三節 模擬器與模擬實驗
第十七章 新一代數字地球與智慧地球
第一節 新一代數字地球
第二節 從數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第三節 數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區別
第十八章 地球系統工程
第一節 地球的電子皮膚
第二節 數字地球神經系統
第三節 地球工程
參考文獻
附錄:與地球科學方法有關的《標準與規範》及《數據中心及其網站》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