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學壘
正文
在表生帶內,由於短距離內化學元素遷移條件明顯變化,遷移強度驟然減弱而導致某些化學元素濃集的地段。每種地球化學壘都保持一定的化學元素的組合。地球化學壘的概念是蘇聯А.И.佩列爾曼於1961年提出來的。根據化學元素的遷移形式和濃集過程,可將地球化學壘分為機械壘、物理化學壘和生物壘3個基本類型。
機械壘發生在水分和空氣運動速度驟然改變的地方。Au、Sn、Zr、Ti、Th等金屬元素的沖積礦床形成是與機械壘有關聯的。在冰川作用地區也常看到各種機械壘。
物理化學壘是由於介質的物理化學狀況,特別是酸鹼條件和氧化還原條件驟然變化而引起的。物理化學壘常形成共生礦床和後生礦床。物理化學壘可分為氧化壘、硫化氫還原壘、硫酸鹽和碳酸鹽壘、鹼性壘、酸性壘、蒸發壘、吸附壘等。
生物壘是由於生物及其產物的積累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壘有局部的、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生物圈可以看作某些元素(如 C)的地球化學壘。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泥炭就是碳循環的生物地球化學壘的結果。土壤腐殖質層也屬生物壘。
在表生帶內常常出現綜合地球化學壘,如生物吸附壘、氧化熱力壘等。
按地球化學壘的形態,可分為線狀壘和面狀壘。線狀壘形成於不同單元景觀地球化學區域系統的分界線,而面狀壘可能包括某種單元景觀地球化學區域系統的整個範圍。
按地球化學壘的規模,可分為巨壘和微壘。巨壘為大面積的元素濃集體,如礦床;微壘則為小面積的元素濃集體,如土壤澱積層。
由於表生帶內地球化學過程的周期性變化,土壤和水體的許多地球化學壘形成強度也隨之發生周期性變化,其中氧化還原壘最為明顯。周期性和極不穩定性是大氣熱力學壘和大氣地球化學壘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