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地涌浮圖》
作品原文
地涌浮圖①
香剎初開日半輝,凌霄古塔自巍巍。
法華諦演中原少②,舍利光含化外稀③。
七級清高雲獨立④,兩河倒瀉水皈依⑤。
西來共指虛空色,面面燈傳照不歸⑥。
作品注釋
兩條小山頂部有地藏寺和龍王廟,與地涌塔寺成三足鼎立,遠望如同“人”字型。地涌塔寺內有一座寶塔,塔底為方座,直徑約6米,塔的二三層為蓮花八角形,塔身為喇嘛式寶瓶狀磚砌,塔剎為平頂,塔高約20米。塔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據《重建地藏寺碑記》記載:此塔重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地涌塔因“地涌靈光寶塔懸”而得名,其來源是一個宗教傳說。據《康熙朔方廣武志》云:古代曾有一位黃衣僧人路過牛首山,遇上昏夜雷雨,看見霞光萬道,一座寶塔自地湧出。僧人驚奇曰:“此我大西天之甘南塔也,飛降於此”。於是,他就把隨身帶的大乘經譯成漢文,保存寺中,並在這裡傳播佛教。明代以來,地涌塔因地震多次毀壞,曾多次進行修建,據寺內《重建地涌塔題名碑記》記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將地涌塔進行了重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毀於地震。清乾隆丁巳年(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進行重修。康熙十八年(1679年),受陝西總兵高孟之邀,佛教徒們從陝西榆林定慧寺,請來了臨濟正宗(佛教禪宗之一)第33世大和尚獨懶到地涌塔當主持。他把大乘經譯成漢文繼續傳授,而且修復了地涌塔寺。他還寫過《五更詞》,說是坐禪的禪機。還有一位高僧釋均會禪師,他寫了寧夏地區名山古剎的許多和尚的像贊。由此,黃龍派在這裡的宗教活動日益發展起來。參加地涌塔寺宗教活動的主要是阿拉善左旗等地的蒙古族佛教徒。清《康熙朔方廣武志》記載:“至今,黃衣僧來者必朝。”《道光中衛縣誌》亦載:“至今,蒙古番僧歲來朝。”本地人有言,說地涌塔寺是蒙古人的寺廟。
②法華:即《法華經》,佛教經名。諦演:認真推演真言。
③舍利:意譯“身骨”。指死者火葬後的殘餘骨燼。通常指釋迦牟尼的遺骨為佛骨或佛舍利。化外:舊時統治者稱政令教化所達不到的地方為“化外”。此指西北邊陲的牛首山。
④七級:七級佛塔,此指地涌塔。
⑤兩河:戰國、秦、漢時,黃河自今河南武陟縣以下東北流,經山東省西北隅折北至河北滄縣東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與上游今晉、陝間的北南流向一段東西相對,當時合稱“兩河”。皈依:佛教名詞。信仰佛教的入教儀式。這裡用兩河之水歸大海來進行比喻。
⑥燈傳:即傳燈。佛家謂佛的教旨可以破除迷信,像燈照明一樣,因稱傳法曰“傳燈”。
作者簡介
俞益謨(1654~1713年),字嘉言,號淡庵,別號青銅,寧夏廣武人。清康熙壬子(1672年)武科解元,癸丑(1673年)武進士。累以軍功歷官大同總兵、湖廣提督等職。能詩文,嘗購書貯學宮,捐千金修築廣武石灰渠(即千金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