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壩

地下水壩

利用地下水壩形成人工地下水庫是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一種重要方法。地下水壩也稱“地下截流壩”。

釋義與特點

利用地下水壩形成人工地下水庫是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一種重要方法。地下水壩也稱“地下截流壩”。

與地面水壩相比,地下水壩及其所形成的人工地下水庫具有如下特點:

①可以較容易地用灌漿法或板樁法建成;

②便於分期施工,可收到邊施工邊開放利用的效益;

③水壩破損後不存在水災問題;

④沒有淹沒損失問題,蒸發量很少,其水溫、水質的年變化小,適於工業與生活用水。但是庫水形成時間較長,且蓄水與取水措施都較複雜。

類型

因地形地質條件的不同,地下水壩的型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壩例。

透水廊道式地下水壩

19世紀中期,在歐洲等地,由於工業的發展,城市飲用水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為了獲得豐富而乾淨的飲用水,除了利用泉水和鑿井取水外,還發明了一種用當時稱之為“地下水壩”的取水方法。這種取水方法,就是在河床附近的砂礫石層中,開鑿可以滲水的廊道,然後用管道將匯集於廊道中的經過天然過濾了的滲水引至用戶所在地。

河谷式地下水壩

這種地下水壩多建於山間盆地、河谷地,或者在濱海河流古河道帶。典型的壩例是日本宮古島上的皆福壩。宮古島的下部地層為泥岩,泥岩層以上幾乎全是多孔質珊瑚礁石灰岩。降雨後,雨水則直接滲入地下,而且存在地下水鹽化和地下水迅速入海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開發方式就是建造地下水壩,即在地下築一道截水牆,攔蓄入海的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形成地下水庫。

沙漠地下水壩

關於取用地下水,中國有豐富的經驗。西漢時,中國新疆地區就成功地利用“坎兒井”引地下水灌溉。現在,人們可用現代化技術建造地下水壩,更有效地利用地下水。 海拔6000m以上的天山山脈冰河中,每年有豐富的融水。烏魯木齊人民早巳利用長達數千公里的地下水管,接送天山冰河的融水至市區作為飲水等用,但因水量不穩定,費盡心力引來的地下水往往就在沙漠中消失無遺。 實際上,沙漠並非一個無限深的透水層。在沙漠中,由於冰河周期性融解,造成“湖泊誕生與消失”現象反覆出現,致使地層呈現湖底部分土壤層(為不透水層)及砂礫層(為透水層)重複交疊的現象,這就為建地下水壩創造·了條件。地下水壩的設計就是在不透水層上用混凝土或粘土垂直建一同形擋水牆,然後用上述的地下水管將從天山接引而來的融水貯藏於透水的砂礫層中,並能從地面以水井方式取水用於飲水或灌溉,其水量可達60萬立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