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

在長沙

《在長沙》是近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先生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分別創作於1961年1962年元旦。這組詩再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憂民愛民的高尚精神。

作品原文

在長沙

【其一】

陳家山辟接蓉園①,異室同型九所連。

碩速化為千廣廈②,九州男婦盡歡顏。

【其二】

政情民隱應常通③,咫尺間如隔一城④。

安得浮雲都掃盡⑤,長安雖遠若門庭。

作品注釋

①陳家山、蓉園:在湖南長沙市省委大院從陳家山到蓉園為湖南省委招待所,也稱蓉園賓館。這個招待所有九所建築每座建築完全相同,故又稱“九所”。

②碩速化為千廣廈,九州男婦盡歡顏:化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③民隱:人民的疾苦。

④咫尺:古代八寸為咫,比喻距離很近。

⑤安得浮雲都掃盡,長安雖遠若門庭:化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詩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作品鑑賞

謝老是一位久經考驗、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全國解放後,先當了10年內務部長,後又後擔任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約3年半時間,直到1963年5月癱瘓。他多少年如一日,為人民辛勤工作,堪稱人民公僕。他把人民民眾的疾苦時刻放在心頭,與人民民眾息息相通。解放初,寧鄉親友和鄉鄰以為他在北京當了大官,將享盡清福。他回信寫了一首詩說:“你們說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謝老家鄉的一位老長工周奇才——引者注)。起得早來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以人民的一個老長工自居。1959年在他75歲高齡時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有人提出他在高法掛個名就行了,謝老卻答到,別的職務可以掛名,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不好掛名,人命關天。要知道,殺人的批覆上都蓋著謝覺哉的印章。人殺錯了,那些冤死鬼來找他算賬,他怎么辦呀。他還專為此寫了一首《名與實》的詩,其中說:“名是實之賓,無實何能名?名在職斯在,失職責不輕。”1961年,他到長沙視察工作,住在省委蓉園招待所,各方麵條件十分優裕,而當時人民的經濟生活和住房情況都十分困難,與自己的生活和住所形成了強烈反差。因此,身居蓉園的謝老,看到此情此景感慨萬端,借古人杜甫詩意抒當代公僕真情:“碩速化為千廣廈,九州男婦盡歡顏。”碩速,可見謝老心情的十萬火急,猶救人民於水火。杜甫原詩中僅指像自己一樣的窮途落難的知識分子,即“天下寒士”;而謝老卻擴大為“九州男婦。”既引用了杜甫的詩意,又超過了杜甫,胸懷、氣魄、感情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第二首詩是由於一件事引發了作者的思緒而寫下的。1962年元旦,謝老結束湖南的視察,乘火車到廣西。在火車上他聽人說,他的戰友“寧鄉四髯”之一的姜夢周烈士的兒媳婦兩次到長沙省委招待所來找謝老,但招待所的門衛不讓迸門,有關人員也沒有向謝老報告,致使來訪者非常難過。謝老聽後立即寫信向來訪人表示歉意,並在激動之下,寫了這首詩。這首詩起句一下子就將這件事提到了“政情”與“民隱”應該相互通達的高度,把這件事看作政府與民眾密切相關的事來看待。從“政情”、“民隱”兩詞的引入還可說明,從古代到當今二者相通已成古訓,古代賢臣良將尚且能如此,人民政府的勤務員更應該如此。但事實卻與此相反,不但不許進門,還不予傳達,那不是將民眾拒之門外,像隔了一道城牆了。寫到這裡,謝老想起了唐代詩人李白在《登金陵鳳凰台》中千古佳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首詩原是李白諷刺皇帝昏庸,壞人擋道,抒寫他胸懷抱負,有志難伸的憤慨。於是,謝老化用其意,用反詰句式寫出了後兩句詩:什麼時候能掃盡這種浮雲,讓人感到長安雖遠,但近若門庭。詩中雖仍具諷刺意味,但主要的是希望,寄託了他的無限感慨的期望。

作者簡介

謝覺哉(1884一1971),字煥南。湖南寧鄉人。清末秀才。1921年加入新民學會。任《湖南通俗報》總編輯、《湖南民報》主編。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常委。1933年到中央蘇區。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等。1946年任法律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後,任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1971年病逝。謝覺哉存詩《自洪湖脫險抵上海作》、《無題》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