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官渡古鎮的土主廟。土主廟,建於南詔時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雲南通志》載,土主廟“蒙氏城滇時建,滇人奉為土神,各村邑奉之,獨在官渡者靈異”。
官渡鎮土主廟,始建於唐,供奉南詔三大保護神之一的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另兩尊是觀音、毗沙門)。此神原型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宇宙大神濕婆,歸依佛教後成為一等護法大神。天竺佛教初傳南詔時,為順應當地信仰,遂戴上“土主”帽子進駐土廟。這是佛教因俗而化、因地而化最終戰勝巫教的手段。南詔藉助佛教統一雲南,大黑天神功不可沒,深得朝野敬重,“凡十戶之邑,亦必祀之”,香火歷千年而不衰。
一等大神勢必以一等殿堂供奉,大殿按當時最高規格興建。此殿為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單檐歇山頂,前廊後廈,穿斗式七檁粱架結構。最為誇張的是正面檐下那片密密麻麻的雕花斗拱。斗拱共四層(術語稱九跴四翹),每層又出45°斜拱,又稱如意拱。每兩拄間的斗拱多達6朵,層層累累,密密匝匝,組成一片巨大的斗拱網。所有拱頭都雕刻成龍頭、象首,施以五彩,使人眼迷神亂,仿佛有數百頭神龍彩象翻騰向前,躍躍欲出。對這鋪斗拱的評價歷來有褒無貶,溢美之詞不絕於文。固然,土主廟斗拱裝飾藝術精美絕倫.臻於化境。但這是清代建築裝飾藝術中形式主義、唯美主義發展到極端的表現,是脫離科學、脫離實用,甚至不惜損害建築體安全來追求美的惡作。下面我們就土主廟的斗拱和用材加以考察,即可看出它的問題。斗拱作為檐柱之間的過渡結構,其功能是支撐出檐,使挑檐溜遠而上翹,便於採光和出水,同時將整個屋頂的重量過渡在柱端。此外.斗量拱的數量是服從結構的需要。唐宋殿堂.每兩顆立柱之間,只有一朵,最多兩朵斗拱。由於斗拱的構造和出跳極富裝飾性,因此它很美,但這是基於實用上的美。而清代斗拱已經退化為純裝飾物件,不再具備結構功能。如土主廟為了美,斗拱數量大大增加,將成噸的木料壓在樑上.不僅浪費,而且使大殿頭重腳輕,損害了建築體的穩定。這種違反建築科學的美,富麗而繁縟,堂皇而不實,是清代建築中一大流行病.也是我國傳統殿堂建築盛極而衰的表現;再說用材,土主廟梁枋的斷面大都呈方形,這也是清代建築中的弊病。宋代《營造法式》規定梁枋高寬之比為3比2,最為合理。而清代《工部則例》規定為10∶8或12∶10,不科學。從材料力學上看,梁枋承重能力與厚度(高)相關,而與寬的關係不大,方形梁既費料又增加屋頂重量,是不可取的。
求證於考古資料,我國木構建築濫觴於新石器時期,興於商周盛於漢,到唐宋時達到光輝的頂峰,以後有所停滯,至明清兩朝,實際上是在走下坡路。土主廟作為時代的產物,讓我們看到,傳統的典殿堂建築藝術,走到黃昏末路,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了。面對世界的挑戰,建築必須改革、創新,既要繼承古代優秀傳統,更要開創當代新工藝,這才能順應潮流,與時俱進。
當然,作為古典式微期的建築作品,土主廟代表一個時代、一種潮流,俱有珍貴的文物價值,應當好好保護。它猶如黃昏中的一顆明星,熒熒閃耀的是那過去了的,封閉時代的光芒。
相關詞條
-
土主廟[重慶]
土主廟,據正殿檁、梁記載,系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廟坐西向東,由一殿、兩廂、一廳組成院落。總體平面為一大兩小三個院子。前廳之外有山門,轉角...
-
土主廟[雲南]
土主廟位於雲南官渡古鎮,始建於唐,至今已有1200多年。據《雲南通志》記載,土主廟“蒙氏城滇時建,滇人奉為土神,各村邑奉之,獨在官渡者靈異”。供奉南詔三...
-
土主廟村
土主廟村隸屬於雲南省大理鶴慶縣黃坪鎮石洞村委會,該村國土面積2.74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50毫米,農民收入主要以養殖業為主。
村情概況 自然資源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
土主廟自然村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8戶均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玉米,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 該村現有農戶17戶,共有鄉...
位置: 村情概況 自然資源 基礎設施 特色產業 -
團山土主廟
團山土主廟位於楚雄市蒼嶺鎮西雲村(距市區約37千米)的紫峨山上,廟名“布里塔”(彝音),原為四合院,占地約750平方米。始建年代待考,清道光十七年(18...
-
由旺土主廟
其地南、北、西三面山形環抱,廟前後竹木蒼翠,相映成趣。 廟內建築均為普通木結構硬山頂式平房。 壁畫是該廟最富特色的裝飾品,主要繪於殿宇四壁和頂棚上,共30餘幅。
簡介 地理位置 人文歷史 -
十月祭土主節
十月祭土主節是彝族土主祭祀習俗,日期是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屆時人們在土主廟土主神像前擺設祭壇,供上祭品,殺雞宰羊,跳起歡快的羊皮鼓舞。
簡介 注釋: -
土主鄉
土主鎮是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轄鄉鎮。清同治年間建場,1949年置土主鄉,1958年改土主公社,1984年復土主鄉。2012年2月,宣漢縣土主鄉撤鄉建鎮,更...
歷史沿革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