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醫學史

圖說中醫學史

《圖說中醫學史》是2010年3月1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醫學數千年的歷史和成就是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認識這一醫學

圖說中醫學史

寶庫,是利用好它的重要前提。目前各級政府和各方面人士正在進行諸多努力,採取多種措施來促進中醫學在新世紀的發展。《圖說中醫學史》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編撰一部介紹中醫學史的著作是我們多年來的夙願。但怎樣明白暢曉地向讀者介紹中醫學的光輝歷史,而不僅僅是羅列一大堆漫無頭緒的史實,怎樣讓讀者提綱挈領地掌握中醫學發展的規律,而不再感到不得要領,怎樣讓讀者真切地感受中醫學發展的脈搏,而不是淺嘗輒止、僅得皮毛,怎樣讓讀者不再覺得此類著作枯燥乏味,而是在閱讀過程中自然地產生一種親切之感,能與作者的思路和書中的史實產生共鳴,從而更加了解和熱愛中醫學,並以它為榮,這些都是我國中醫史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圖說中醫學史》的作者都是從事醫學史研究的專業工作者,或是有數十年研究經歷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或是醫學史專業畢業多年的博士兼副教授,或是對相關內容有深入研究的後起之秀,故能別開生面,娓娓道來,不落俗套。

作者簡介

主 編:

和中浚成都中醫藥大學

副主編:

鄭洪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鴻洲上海中醫藥大學

馬燕冬(北京中醫藥大學

編 委(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燕冬(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興伊(上海中醫藥大學)

王麗麗(上海中醫藥大學)

吳佐忻(上海中醫藥大學)

吳鴻洲(上海中醫藥大學)

汪劍雲南中醫學院

鄭洪(廣州中醫藥大學)

和中浚(成都中醫藥大學)

周興蘭(成都中醫藥大學)

范登脈(廣州中醫藥大學)

曹琿(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邀)

各章編寫分工:

書中第一章由廣州中醫藥大學范登脈副教授撰寫;

第二章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馬燕東副教授撰寫;

第三章由雲南中醫學院汪劍老師撰寫;

第四章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吳鴻洲教授,吳佐忻副研究員和王麗麗碩士研究生撰寫;

第五章第二節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馬燕東副教授撰寫,其他部分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和中浚研究員撰寫;

第六章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鄭洪副教授撰寫。

編委王興伊副教授協助查找、拍攝圖片資料。

博士研究生周興蘭協助主編對圖片資料進行了編輯處理。

圖書目錄

第一章文明曙光醫學起源

——中醫學的起源及早期醫藥知識的積累

(原始社會至春秋時期遠古至公元前476年)

第一節茹毛飲血——人類童年的生活狀況

第二節星星之火——火的使用和對人類的影響

第三節巫、醫分道——從巫、醫不分到醫的獨立

第四節攙石毒熨——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一

第五節湯液醪醴——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二

第六節撟引案杌——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三

第七節天地有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第八節陰陽五行——中醫認識自然與人體的哲學觀念

第九節精氣學說——古人對生命本源和活動的認識

第十節典醫有師——早期的醫療管理制度

第十一節醫藥先賢——上古的醫史人物

第十二節契於甲骨——甲骨文及青銅器上的醫史資料

第十三節載在簡冊——傳世文獻上的上古醫史資料

第二章四部經典垂範千年

——以四大經典為標誌的中醫學體系的形成

(戰國至三國時期公元前476一公元265年)

第一節地下的華章——諸漢墓出土的醫學文物

“九針”再現

經絡木人

經脈專書

古墓奇方

導引圖說

養生秘典

第二節中醫理論體系的建立——《黃帝內經》的問世

《黃帝內經》的成書

《黃帝內經》的內容和成就

《黃帝內經》的地位和影響

第三節比翼《黃帝內經》的典籍——《難經》的成就

第四節本草學的創始——《神農本草經》的出現

《神農本草經》的成書

《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和成就

《神農本草經》的地位和影響

第五節方書之祖——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醫聖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的成書

《傷寒雜病論》的內容和成就

《傷寒雜病論》的地位和影響

第六節上池之水——戰國至漢代的著名醫學家

扁鵲

“倉公”淳于意

郭玉

華佗

第三章醫儒釋道千金之方

——醫與儒釋道的不解之緣和早期臨床經驗的積累總結

(西晉至五代時期公元265—960年)

第一節醫經承緒——醫學典籍的整理與基礎理論的發展

《黃帝內經》的整理

《傷寒雜病論》的整理

《脈經》

《中藏經》

第二節經方海匯——經驗方的收集與大型方書的編撰

《肘後方》

《小品方》

《千金方》

外台秘要方

第三節本草新修——本草著作的增補、修訂與本草學的發展

《雷公炮炙論》

《本草經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拾遺》

《海藥本草》

第四節醫門貴要——門閥貴族知醫、通醫及宮廷太醫醫著

門閥醫家

宮廷醫著

第五節醫事教育——宮辦醫學教育的出現與政府醫事制度

醫事制度

醫學教育

第六節儒化醫德一一儒家倫理學思想對醫德、醫風的影響

醫為仁術

大醫精誠

第七節道林養生——道教煉養學與醫學養生

《黃庭經》

《抱朴子》

《養性延命錄》

孫真人攝養術

金丹服食

第八節名醫道風——兼通道術與醫術的道醫

“醫仙”葛洪

“山中宰相”陶弘景

“藥王”孫思邈

第九節佛醫之路——佛教傳播背景下的中外醫學交流

“四大”學說

耆婆方藥

《龍樹眼論》

鑒真東渡

第十節專科成就——專科的發展與專科著作的出現

外科與骨傷科

婦產科與兒科

五官科

針灸科與按摩科

第四章“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朝廷重醫、醫學專科的成熟和金元醫家的創新

(宋代至元代時期公元960—1368年)

第一節朝廷重醫——政府醫學機構與制度的創舉

翰林醫官局

醫學教育

官藥局

校正醫書局

大型方書

第二節各領風騷——醫學各科和本草的成就

解剖學

診斷學

針灸學

本草學

婦產科、兒科學

法醫學

第三節爭鳴創新——金元五大醫家

劉完素與“火熱論”

張元素與“臟腑辨證論”

張從正與“攻邪論”

李呆與“脾胃論”

朱震亨與“相火論”

第四節儒醫蔚起——儒醫的產生與發展

儒醫產生的原因及特徵

儒者校醫書

宋金元時期對《傷寒論》的研究

儒醫舉要

儒家思想對中醫藥學的影響

第五節“香藥之路”——中外醫學交流

中朝醫藥交流

中日醫藥交流

中國與東南亞諸國和地區的醫藥交流

中國與伊斯蘭諸國和地區的醫藥交流

第五章總結集成開拓普及

——中醫學的總結、開拓、普及、復古的多元化並呈

(明代至清代鴉片戰爭前公元1368—1840年)

第一節鴻篇巨製——明清中醫學的主要成就

中醫綜合性著作、全書、叢書、類書

本草學登峰造極

臨床各科的興盛

第二節溫病學的崛起——疫病治療的開拓

明代以前對溫病的認識

吳有性《溫疫論》的卓越貢獻與溫病學說的形成

清代溫病學家的成就與溫病學說的全面發展

第三節點睛之作一一明清中醫學的新特色

望、聞、問、切四診的全面發展

八綱辨證和辨證重於治療思想的確立

方劑學專著的產生和以法統方的成熟

醫案記錄的規範和醫案專著的風行

解剖學的探索與活血化瘀治法的成熟

第四節經典醫籍——尊經復古與經典醫籍的研究成就

《黃帝內經》的注釋及分類研究

《傷寒論》的研究高潮

《神農本草經》的輯佚和研究

第五節醫學蒙筌——醫學的大規模普及

藥性、湯頭、脈學歌括的流行

綜合性醫書、方書以及臨床各科的普及類醫著

陳修園對普及醫學的貢獻

第六節傳承交流——醫學的學術傳承和中外交流

世醫家傳、師徒相授

醫家交往與先儒後醫

創辦學術團體和刊物

中外醫學交流

第六章百年變局發展圖存

——近代中醫的嬗變與發展

(清代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公元1840一1949年)

第一節中西匯通一一西醫學的傳人與醫學匯通的探索

西醫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

中西醫匯通醫家的探索

第二節鬩牆之爭一一中西醫論爭與民國中醫抗爭運動

早期的中西醫論爭

北洋政府時期壓制中醫的政策及中醫的抗爭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中醫抗爭

第三節承遞變新一一中醫學術與事業的新發展

理論體系的革新探索

發展形式與時俱進

基礎與臨床的學術發展

結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