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部經典,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在中國古代,上至帝王將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百姓之家,無不推崇《金剛經》、奉持《金剛經》,歷經千年,這部經典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從淺處說,《金剛經》解決的是心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從深處說,《金剛經》談的是宇宙真理、時空等大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全人類來說亦是很重要的。但個人問題和宇宙問題在這裡卻是統一的,佛以“剎那間”去包容百、千、萬世,將大千世界等同於一粒塵埃,是非常吸引人的觀念。
但是《金剛經》卻不是那么好懂,因為機緣變了,客群變化了,隨緣而產生的“文字般若”也失去了它溝通的“方便”,變成了深奧的經理。
幸好時代變遷,為我們提供了解讀經典的新方式,即消解掉不利於溝通的舊文字,以圖、文相諧的視覺思考邏輯,化繁為簡,重新構築閱讀。本書即是這樣一種視覺表演,文字、圖片、圖表等符號,互為對應角色,相互對話,力爭在還原《金剛經》最初精神的基礎上,把客群引入對現實生活的理性思考。相信本書的出版,會讓這千年的智慧,洞穿時空,成為現代的人生指南。
《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傳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經典中,《金剛經》是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之一。這部經跟中國人特別有緣,念經者,歡喜念金剛經;講經者,歡喜講金剛經;注經者,喜歡注金剛。自從鳩摩羅什法師把它翻譯成漢字以來,歷經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剛經”所帶衍生的各種文化現象,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把 《金剛經》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並列視為釋儒道三家的寶典。
在中國歷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剛經》,為其進行註疏。尤以唐宋來盛極一時的禪宗,與《金剛經》更是結有深厚的因緣。禪宗大德,六祖惠能禪師,是因為在街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激發了他的佛性,後來,他遠赴千里之外去親近五祖,五祖專為他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於是,他是豁然大悟了。本來禪宗是依據《楞伽經》修行,但是,自惠能大師以後,就是依據《金剛經》了。所以,金剛經在禪宗,是特別受重視的一部經典。
之所以受重視,是由於中國佛教自身的特點。中國佛教一是重實行:如台、賢、禪、淨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於由靜定思慮生髮智慧的體悟。二是好簡易,中國人的習性好簡,卷帙浩繁的經論,是極難普遍流通的。鑒於這部《金剛經》既重般若的悟證,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又不繁複艱澀,恰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別流行!
《金剛經》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因其探討解脫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為“佛門的智慧之母”。同時,不學佛的人也能夠在其中獲得重要的人生啟迪,所以通常意義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從《金剛經》來看,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一開始先提到發“成佛”的心,然後是降伏虛妄之心,而後又是清淨心,等到證入涅槃之後,心不再迷茫,連一絲絲的煩惱都沒有了。助人脫苦離難,不生煩惱,這就是金剛經所要達到的目的。同樣,這也是佛法的目的。在這個意義上看,佛法也不妨稱為心性之學。
“心”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的幸福。現代的心理醫生解決的只能是個別人的問題,而一種千年背景的哲學思想,則能夠影響成千上萬的人。有識之士,已經將眼光投向了這樣的經典,比如探討《論語》與人生智慧、研究《老子》與人生幸福。而實際上,最直接針對煩惱、欲望的“心靈雞湯”則是這部曠世經典《金剛經》。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的不安定的煩惱因素。這恐怕是現代人最急需的一劑心靈良藥。
《金剛經》雖然只有5000多字,讀起來也很容易上口,但要參透卻很難,甚至入門都不容易。因此,千年以來無數高僧大德、國學大師都殫精竭慮,註疏詳釋,試圖為世人開啟這扇通向人生無上智慧的“金剛之門”。也正是因為闡釋太多,理解殊同,導致對同一概念有諸多版本的解釋,這使得許多初習《金剛經》的人常常陷於更大的迷惑,致使《金剛經》成為著名的“難讀之經”。
我們編輯本書的目的,是以通俗易懂的圖解方式,讓這部經典的要義呈現出來,並使它成為一小扇通向人生無上智慧的方便之門。若有人在閱讀中,有一時的精神體悟,獲得片刻的寧靜,足矣!
原譯簡介
鳩摩羅什是印度人,這個名字是印度語,譯為華語是童壽二字。鳩摩的父親,是叫鳩摩炎。龜茲國王的妹妹什婆,是其母親。(龜茲即今日新疆省的庫車)鳩摩羅什,生於龜茲,合用父母之名為其名,所以叫鳩摩羅什。他七歲的時候,隨其母親什婆,遊歷各方。在印度北邊的罽賓地方,從盤頭達多學小乘教。又在疏勒國,從須利耶索摩學大乘教。以後回到龜茲,又從卑摩羅義學律。從此就在龜茲,宣布大乘教。建元十九年,前秦主符堅,遣驍騎將軍呂光,去討筏龜茲,呂光獲了鳩摩羅什,班師回到涼州,得到符堅的敗報,自己就在涼州擁兵獨立。以後,後秦主姚萇之子姚興,遣師伐涼,滅呂光,並帶了鳩摩羅什,回到長安,待以國賓的禮遇,請在西明園及逍遙園譯經。譯成了經、律、論、凡七十四部,三百八十餘卷。後秦弘始十五年八月,死於長安大寺,時年七十四歲。三藏這兩個字,是指經、律、論、三者而言。因為鳩摩羅什精通經藏、律藏、論藏、所以後世稱他為三藏法師。(如來佛所說的教法典籍,是經藏。所說的戒律典籍,是律藏。所說的法相問答,及佛弟子或佛滅後,諸菩薩所解釋的經義,與辯論法相的典籍,是論藏。)
目錄
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剛經》經卷
編者序:通向無上智慧的方便之門
本書閱讀導航
第1章懸論:叩響《金剛經》之門
1 經名的分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 《金剛經》主要說什麼:鄧令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3 修行成佛的下手處:解決“心”的問題
4 修行與圓滿:《金剛經》中的人生觀
5 佛眼中的紅塵:《金剛經》與世俗世界
6 《金剛經》在中國:佛文化的重要流變
7 譯經第一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8 皇權的功德:帝王與《金剛經》
9 民間註疏的力量:深入中國文化
10 《金剛經》與禪宗:從六祖開悟到《壇經》現世
第2章 開場:導入說法的情境
1 從證信開始導入:說法緣起的情境線索
2 《金剛經》序曲:佛祖日常生活的平淡與莊嚴
3 佛佗身邊的僧侶團隊: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的集體修行
4 尊嚴與乞討:佛家乞食制度
5 無言的般若:解析佛的教育手段
6 佛陀是個好榜樣:從最平凡處入手
7 修行與入世:佛法不離世間
8 禪定的妙用:一念入定般若生
9 頓悟與漸修:修行佛法的兩翼
第3章 成佛的必由之路:正知正見生正信
1 “解空”者點破玄機:須菩提的請法
2 成佛之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3 小乘與大乘:度眾生和度自己
4 意會與言傳:問答之間的微妙
5 護住真心的第一步:度生離四相
6 眾生解脫的不同境界:無餘涅槃與有餘涅槃
7 做菩薩的竅門:不住相布施
8 無限廣大的布施福德:像“東方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9 成佛的資糧:福慧雙修一舉得
第4章 一念生信心:通往般若的門坎
第5章 打破砂鍋問到底:理解才能真信仰
第6章 通達才能無漏:修行的真諦
第7章 實踐證真知:證悟就是與真理結合
附錄1 北朝菩提流支《金剛舟若波羅蜜經》
附錄2 南朝真諦《金剛般若羅蜜經》
附錄3 隋代笈多《金剛能斷若波羅蜜經》
附錄4 唐玄奘《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附錄5 唐義淨《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附錄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彌勒菩薩偈頌
附錄7 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附錄8 歷代《金剛經》論、注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