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聚盛、聚葉、集英、恆安、圓山、晴光共6里
歷史
因該地為緊鄰台北盆地的第一處緩坡與大綠地,1897年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即於現址興建全台灣第一處都會公園。另外,因為該山特殊地形,也保留了相當獨特的圓山遺址。
該土丘範圍約包含東緩坡與西緩坡,東緩坡包含兒童育樂中心一部份,延伸至今日中山北路東側。日治時代,中山北路名為“敕使街道”,1941年才整段落成。該越過圓山緩坡的這條數米寬現代道路,興建目的為聯絡台北市區到達劍潭山的台灣神社。二戰後,敕使街道不只延伸至陽明山山下,名稱亦改為中山北路。
圓山東緩坡以兒童育樂中心為界,延伸到民族東路。其範圍有圓山別莊、台北市立美術館及中山美術公園等建物單位。
西緩坡最著名的是2.7公頃圓山遺址,以該遺址為名的圓山文化,是北台灣分布最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史文化。1897年,台灣日治時期,陸續於此興建圓山公園與臨濟護國禪寺。1950年代,該地區成為台北美軍招待所與美軍顧問團的所在地,也因此帶動鄰近圓山的中山區商業發展。1980年代後,台灣政府除了於緩坡邊緣興建全台灣最大的足球場(中山足球場)外,台灣政府在此則恢復設立低度使用的圓山公園以保護圓山遺址。
1901年10月25日總督府在此設立淡水線圓山驛,戰後由台灣鐵路管理局經營。今由台北捷運淡水線取代其運輸任務。
1950年代後,因建立於劍潭山的圓山大飯店以圓山為名,因此台灣部分當地民眾也將劍潭山納入圓山範圍。1980年代設立的圓山風景區即是指劍潭山步道。
地標
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中山美術公園、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中山足球場、大同公司、馬偕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