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物多樣化日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當時的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同年11月,全國七屆人大第28次會議審議批准了此公約,使我國成為這個公約的最早的締約國之一,在國際上產生積極影響。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從2001年起,根據第55屆聯大通過的第201號決議,“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原來的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以方便各國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在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據有關機構估計,地球上的生物約有300萬至1000萬種以上,至今有案可查的僅有150萬種,而供人類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人類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也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從而威脅生態系統。如今,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土壤退化、森林面積減少以及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使地球生物種類在大量消失。據統計,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紀的55億公頃減少到現在不足28億公頃,無數動植物在人類還沒有認識之前就由於各種原因在地球上消失了。
在2007年4月召開的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上,有關專家發出警告,如果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5攝氏度,再加上植物保護地被破壞等人為因素,必然會導致地球上的物種大規模滅絕。生物多樣性的急劇減少將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附:近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
2001年:生物多樣性與外來入侵物種管理。
2002年:林業生物多樣性。
2003年:生物多樣性和減貧-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2004年:生物多樣性:全人類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
2005年:生物多樣性——變化世界的生命保障。
2006年:實現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保護旱地生物多樣性。
2007年: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