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英文名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基本含義
國際物流是指物品從一個國家(地區)的供應地向另一個國家(地區)的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
廣義的國際物流研究的範圍包括國際貿易物流、非貿易物流、國際物流投資、國際物流合作、國際物流交流等領域。其中,國際貿易物流主要是指定組織貨物在國際間的合理流動;非貿易物流是指國際展覽與展品物流、國際郵政物流等;國際物流合作是指不同國別的企業完成重大的國際經濟技術項目的國際物流;國際物流投資是指不同國家物流企業共同投資建設國際物流企業;國際物流交流則主要是指物流科學、技術、教育、培訓和管理方面的國際交流。
狹義的國際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L)主要是指:當生產消費分別在兩個或在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獨立進行時,為了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間隔和時間距離,對貨物(商品)進行物流性移動的一項國際商品或交流活動,從而完成國際商品交易的最終目的,即實現賣方交付單證、貨物和收取貨物。
國際物流的實質是根據國際分工的原則,依照國際慣例,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路、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實現貨物在國際的流動與交換,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世界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國際物流的總目標是為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服務,即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適時地將貨物從某國的供方運到另一國的需方。
物流特點
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相比在物流環境、物流系統、信息系統及標準化要求這四個方面存在著不同。國際物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物流環境的差異,這裡的物流環境主要指物流的軟環境。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與物流相適應的法律,這使國際物流的複雜性增強;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的科技發展水平,使國際物流處於不同的科技條件的支撐下,甚至會因為有些地區根本無法套用某些技術,導致國際物流全系統運作水平下降;不同國家的不同標準使國際物流系統難以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國家的國情特徵,必然使國際物流受到很大的局限。
由於物流環境的差異,迫使一個國際物流系統需要在多個不同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環境下運行,無疑會大大增加國際物流動作的難度和系統的複雜性。
國際物流業務流程圖:
概念發展
國際物流發展歷史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這一階段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廣泛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出現了立體無人倉庫,一些國家建立了該國的物流標準化體系等等。物流系統的改善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物流活動已經超出了一國範圍,但物流國際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往來的日益擴大,物流國際化趨勢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共同
問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波索克斯認為,進入80年代,美國經濟已經失去了興旺發展的勢頭,陷入長期倒退的危機之中,因此,必須強調改善國際性物流管理,降低產品成本,並且要改善服務,擴大銷售,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勝利。與此同時,日本正處於成熟的經濟發展期,以貿易立國,要實現與其對外貿易相適應的物流國際化,並採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網路,加強物流全面質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國際化的效率。這一階段物流國際化的趨勢局限在美、日和歐洲一些已開發國家。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這一階段國際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為各國政府和外貿部門所普遍接受。貿易夥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國際化,即物流設施國際化、物流技術國際化、物流服務國際化、貨物運輸國際化、包裝國際化和流通加工國際化等等。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國際物流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大膽探索。人們已經形成共識:只有廣泛開展國際物流合作,才能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物流無國界。
發展歷程
國際物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才越來越擴展,越來越活躍。尤其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後,原有為滿足運送必要貨物的運輸觀念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系統物流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到國際領域。
六十年代開始形成了國際間的大數量物流,在物流技術上出現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萬噸的油輪,十萬噸的礦石船等。
七十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物流不僅在數量上進一步發展,船舶大型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而且,出現了提高國際物流服務水平的要求,其標誌是國際貨櫃及國際貨櫃船的發展,國際間各主要航線的走期班輪都投入了貨櫃船,把散雜貨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使物流服務水平獲得很大提高。
七十年代中、後期,國際物流領域出現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勢,同時出現了更高水平的國際聯運。船舶大型化的趨勢發展到一個高峰,出現了50萬噸的油船、30萬噸左右的散裝船。
八十年代前、中期國際物流的突出特點,是在物流量基本不繼續擴大情況下出現了“精細物流”,物流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同時,伴隨新時代人們需求觀念的變化,國際物流著力於解決“小批量、高頻度、多品種”的物流,現代物流不僅覆蓋了大量貨物、集裝雜貨,而且也覆蓋了多品種的貨物,基本覆蓋了所有物流對象,解決了所有物流對象的現代物流問題。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國際物流領域的另一大發展,是伴隨國際聯運式物流出現的物流信息和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務、更大量化、更精細化方向發展,這個問題在國際物流中比國內物流表現更為突出,物流的幾乎每一活動都有信息支撐,物流質量取決於信息,物流服務依靠信息。可以說,國際物流已進入了物流資訊時代。
九十年代國際物流依託信息技術發展,實現了“信息化”,信息對國際物流的作用,依託網際網路公眾平台,向各個相關領域滲透,同時又出現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電子報關係統等新的信息系統,在這個基礎上,構築國際供應鏈,形成國際物流系統,使國際物流水平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物理特點
環境差異
國際物流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各國物流環境的差異,尤其是物流軟環境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不同物流適用法律使國際物流的複雜性遠高於一國的國內物流,甚至會阻斷國際物流;不同國家不同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會造成國際物流處於不同科技條件的支撐下,甚至有些地區根本無法套用某些技術而迫使國際物流全系統水平的下降;不同國家不同標準,也造成國際間“接軌”的困難,因而使國際物流系統難以建立;不同國家的風俗人文也使國際物流受到很大局限。
由於物流環境的差異就迫使一個國際物流系統需要在幾個不同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設施的環境下運行,無疑會大大增加物流的難度和系統的複雜性。
系統範圍廣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統與外界的溝通很複雜,國際物流再在這複雜系統上增加不同國家的要素,這不僅是地域的廣闊和空間的廣闊,而且所涉及的內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時間更長,廣闊範圍帶來的直接後果是難度和複雜性增加,風險增大。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國際物流一旦溶入現代化系統技術之後,其效果才比以前更顯著。例如,開通某個“大陸橋”之後,國際物流速度會成倍提高,效益顯著增加,就說明了這一點。
標準化要求較高
要使國際間物流暢通起來,統一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國際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工具、設施的統一標準,如托盤採用1000×1200毫米,貨櫃的幾種統一規格及條碼技術等,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物流費用,降低了轉運的難度。而不向這一標準靠攏的國家,必然在轉運、換車底等許多方面要多耗費時間和費用,從而降低其國際競爭能力。
在物流信息傳遞技術方面,歐洲各國不僅實現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而且實現了企業之間及歐洲統一市場的標準化,這就使歐洲各國之間系統比其與亞、非洲等國家交流更簡單、更有效。
國際化信息系統支持
國際化信息系統是國際物流,尤其是國際聯運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國際信息系統建立的難度,一是管理困難,二是投資巨大,再由於世界上有些地區物流信息水平較高,有些地區較低,所以會出現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統的建立更為困難。
當前國際物流信息系統一個較好的建立辦法是和各國海關的公共信息系統在線上,以及時掌握有關各個港口、機場和聯運線路、站場的實際狀況,為供應或銷售物流決策提供支持。國際物流是最早發展“電子數據交換”(EDl)的領域,以EDI為基礎的國際物流將會對物流的國際化產生重大影響。
發展趨勢
由於現代物流業對該國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提高和競爭實力增強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物流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從而使國際物流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趨勢和特點:
系統更加集成化
傳統物流一般只是貨物運輸的起點到終點的流動過程,如,產品出廠後從包裝、運輸、裝卸到倉儲這樣一個流程,而現代物流,從縱向看:它將傳統物流向兩頭延伸並注入新的內涵,即從最早的貨物採購物流開始,經過生產物流再進入銷售領域,其間要經過包裝、運輸、裝卸 、倉儲、加工配送等過程到最終送達用戶手中,甚至最後還有回收物流,整個過程包括了產品出“生”入“死”的全過程。從橫向看:它將社會物流和企業物流、國際物流和國內物流等各種物流系統,通過利益輸送、股權控制等形式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即通過統籌協調、合理規劃來掌控整個商品的流動過程,以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和不斷變化的需要,爭取做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國際物流的集成化,是將整個物流系統打造成一個高效、通暢、可控制的流通體系,以此來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費用,達到實現科學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以適應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物流無國界”的發展趨勢。可以說,過去物流企業的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演變成一群物流企業與另一群物流企業的競爭、一個供應鏈與另一個供應鏈的競爭、一個物流體系與另一個物流體系的競爭。物流企業所參與的國際物流系統的規模越大,物流的效率就越高,物流的成本就越低,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就越強,這種競爭是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共贏”關係。國際物流的這種集成化趨勢,是一個國家為適應國際競爭正在形成的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是一個國家流通業正在走向現代化的主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當前,國際物流向集成化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力建設物流園區,二是加快物流企業整合。物流園區建設有利於實現物流企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揮它們的整體優勢和互補優勢;物流企業整合,特別是一些大型物流企業跨越國境展開“橫聯縱合”式的併購,或形成物流企業間的合作並建立戰略聯盟,有利於拓展國際物流市場,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加速該國物流業深度地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管理更加網路化
在系統工程思想的指導下,以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條件,強化資源整合和最佳化物流過程是當今國際物流發展的最本質特徵。信息化與標準化這兩大關鍵技術對當前國際物流的整合與優 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響。同時,又由於標準化的推行,使信息化的進一步普及獲得了廣泛的支撐,使國際物流可以實現跨國界、跨區域的信息共享,物流信息的傳遞更加方便、快捷、準確,加強了整個物流系統的信息連線。現代國際物流就是這樣在信息系統和標準化的共同支撐下,藉助於儲運和運輸等系統的參與、藉助於各種物流設施的幫助,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物流網路,使國際物流覆蓋面不斷擴大,規模經濟效益更加明顯。以法國kn公司為例,該公司在沒有自己的輪船、汽車等運輸工具的情況下,通過自行設計開發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統,對世界各地的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在全球98個國家、600個城市開展物流服務,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物流網路。該公司空運業務已排名世界第五,每周運輸量1。9萬次,海運業務一年毛利約為40億歐元。
標準更加統一化
國際物流的標準化是以國際物流為一個大系統,制定系統內部設施、機械裝備、專用工具等各個分系統的技術標準;制定各系統內分領域的包裝、裝卸、運輸、配送等方面的工作標準;以系統為出發點,研究各分系統與分領域中技術標準與工作標準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統一整個國際物流系統的標準;最後研究國際物流系統與其他相關係統的配合問題,謀求國際物流大系統標 準的統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都很重視該國物流與國際物流的相互銜接問題,努力使該國物流在發展的初期,其標準就力求與國際物流的標準體系相一致。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以後不僅會加大與國際交往的技術難度,更重要的是,在的關稅和運費本來就比較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與國際標準不統一所造成的工作量,將使整個外貿物流成本增加。因此,國際物流的標準化問題不能不引起更多的重視。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正在極大地影響物流全球性標準化的建立。一些國際物流行業和協會,在國際貨櫃和EDI技術發展的基礎上,開始進一步對物流的交易條件、技術裝備規格,特別是單證、法律條件、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統一的國際標準,使物流的國際標準更加深入地影響到國內標準,使國內物流日益與國際物流融為一體。
配送更加精細化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各產業、部門、企業之間的交換關係和依賴程度也愈來愈錯綜複雜,物流是聯繫這些複雜關係的交換紐帶,它使經濟社會的各部分有機地連線起來。在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和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要求物流在企業和整個系統必須具有更快的回響速度和協同配合的能力。更快的回響速度,要求物流企業必須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信息,全面跟蹤和監控需求的過程,及時、準確、優質地將產品和服務遞交到客戶手中。協同配合的能力,要求物流企業必須與供應商和客戶實現實時的溝通與協同,使供應商對自己的供應能力有預見性,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價格和服務;使客戶對自己的需求有清晰的計畫性,以滿足自己生產和消費的需要。國際物流為了達到零阻力、無時差的協同,需要做到與合作夥伴間業務流程的緊密集成,加強預測、規劃和供應,共同分享業務 數據、聯合進行管理執行以及完成績效評估等。只有這樣,才能使物流作業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要。由於現代經濟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相當一些企業除了自己生產一部分主要部件外,大部分部件需要外購。國際間的加工貿易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國際物流企業伴隨著國際貿易的分工布局應運而生。為了適應各製造廠商的生產需求,以及多樣、少量的生產方式,國際物流的高頻度、小批量的配送也隨之產生。早在20世紀90年代,台灣電腦業就創建了一種“全球運籌式產銷模式”,就是採取按客戶訂單、分散生產形式,將電腦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晶片外包給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去生產,然後通過國際物流網路將這些零部件、元器件、晶片集中到物流配送中心,再由該配送中心傳送給電腦生產廠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歐洲等一些已開發國家開始進行了一場“物流革命”,其內容是對物流各種功能、要素進行整合,使物流活動系統化、專業化,出現了專門從事物流服務活動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隨後,各種專業化的物流服務企業在歐美已開發國家大量湧現並加速發展,使物流服務功能更強大,服務質量更精細。物流產業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服務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園區更加便利化
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的急劇擴大,許多已開發國家都致力於港口、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立體倉庫的建設,一些國際物流園區也因此應運而生。這些園區一般選擇靠近大型港口和機場興建,依託重要港口和機場,形成處理國際貿易的物流中心,並根據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要求,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務。如日本,為了提高中心港口和機場的國際物流功能,重點在京濱港、名古屋港、大阪港、神戶港進行超級中樞港口項目建設,對成田機場、關西機場、羽田機場進行擴建,並在這些國際中心港口和空港附近設立物流中心,提高國際貨物的運輸和處理能力。這些國際物流中心,一般都具有保稅區的功能。此外,港口還實現24小時作業,國際空運貨物實現24小時運營。在通關和其他辦證方面,也提供許多便利。國際物流和國內物流,實際上是貨物在兩個關稅區的轉接和跨國界的流動,要實現國內流通體系和國際流通體系的無障礙連線,必須減輕國際物流企業的負擔、簡化行政手續、提高通關的便利化程度。日本在這方面實行了同一視窗辦理方式,簡化了進出口以及機場港口辦理手續,迅速而準確地進行檢疫、安全性和通關檢查。因此,國際物流園區的便利化發展,不僅有賴於物流企業本身的努力,而且特別倚重於政府的支持。而如何圍繞機場、港口建立保稅區、保稅倉庫,提供“點到點”服務、“一站式”服務,則是國際物流中心規劃必須深入考慮的問題。
運輸更加現代化
國際物流的支點離不開運輸與倉儲。而要適應當今國際競爭快節奏的特點,倉儲和運輸都要求現代化,要求通過實現高度的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手段來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國際物流運輸的最主要方式是海運,有一部分是空運,但它還會滲透在其國內的其他一部分運輸,因此,國際物流要求建立起海路、空運、鐵路、公路的“立體化”運輸體系,來實現快速便捷的“一條龍”服務。為了提高物流的便捷化,當前世界各國都在採用先進的物流技術,開發新的運輸和裝卸機械,大力改進運輸方式,比如套用現代化物流手段和方式,發展貨櫃運輸、托盤技術等等。美國的物流效率之所以高,原因在於美國的物流模式是善於將各種新技術有機融入具體物流運作中,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實現高度的物流集成化和便利化。這也使從事物流的企業,利潤和投資收益持續增加,進而誘發新的研究開發投資,形成良性循環。總之,融合了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現代化手段的國際物流,對世界經濟運行將繼續產生積極的影響。
現狀探析
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國際物流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於傳統體制的影響,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管理技術水平以及服務質量等方面的落後,中國物流業的綜合水平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中國只有加快國際物流業的發展才能跟上國際貿易發展的步伐,才能適應世界經濟競爭發展的需要。
必要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廣泛的認為是企業降低物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第三利潤源泉。
國際物流是開展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
世界範圍的社會化大生產必然會引起不同的國際分工,任何國家都不能夠包攬一切,因而需要國際間的合作。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流動是由商流和物流組成的,前者由國際交易機構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後者由物流企業按各個國家的生產和市場結構完成。為了克服他們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開展與國際貿易相適應的國際物流。
國際貿易對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中美比較
美國國際物流運行模式
供應鏈系統。供應鏈系統包括對供應鏈中其他合作夥伴的綜合協調管理以及在跨國合作中與合作夥伴結成國際聯盟。
美國物流業的特徵
運輸系統。運輸是物流系統的重要環節,完善的運輸系統為高度發達的物流業奠定了基礎。美國完善的運輸系統不僅體現在運輸方式多,技術水平高,更體現在充分利用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構架了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各種運輸方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分工明確,銜接緊湊,節約了運輸時間和運輸費用,有效提高了運輸效率。
物流信息系統,並使物流系統與之實現聯動。信息技術的套用,一方面使物流企業能夠提供缺品率低、小批量、迅速及時的交貨及定時配送等高質量服務,有效地減少了庫存;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生產廠家更容易地把握合理的庫存量和市場信息,大大提高了企業在國際物流中的競爭力。
中國現狀
現階段中國物流的現狀
1.製造企業與物流企業戰略合作。
製造企業與物流企業發揮各自優勢,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提升雙方主業優勢,逐漸達成共識。如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先後與海爾集團、長虹集團、中核集團、TCL公司等結成戰略合作關係。
2.大型領袖企業實現供應鏈管理。
國內各行業的大型企業紛紛實施供應鏈(SCM)管理技術,提高企業競爭力。魯能帆茂物流公司在煤炭領域實行從煤炭挖掘、運輸,到煤渣的回收、利用和廢棄物深埋,從煤礦的採購物流到分銷物流的一體化的信息管理。供應鏈管理技術的套用是中國企業轉變生產經營模式的重要體現。
3.外資物流企業不斷進入。
外資物流企業進入中國以後,都有較快的發展。如:美國聯合包裹運送公司(UPS)的中國出口業務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增幅高達125%。英運物流有限公司(EXCL)2004年業務量增長了60%以上。到2004年年底,中外運敦豪(DHL)的56家分公司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業務保持50%的增長率。
中國國際物流中存在的問題?
1.物流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現象突出。
中國只有130多萬公里的公路,絕大多數還是二、三級以下的公路;6萬多公里鐵路,平均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6公里鐵路,不到歐洲的一半,與擁有四通八達運輸網的北美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2004年港口接卸進口鐵礦石2億噸,同比增長38%,由於疏運能力不配套造成了壓庫壓港,7月份全國主要港口鐵礦石港存達3400萬噸,同比增長了146%,年末仍高達2400萬噸。而現有設施也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2.粗放經營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
①國際上通常把社會物流費用占GDP比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物流運作水平的重要指標。已開發國家經過經濟結構調整,推行現代物流運作模式,這項指標普遍降為10左右。中國的這項指標雖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達18。6。儘管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與這些國家差異較大,但也反映出物流運作效率方面的差距。②物流服務社會化程度低,物流企業“小、散、差”問題還比較突出。在運輸市場上,大量規模小、實力弱的小企業和個體運輸戶從事道路運輸,導致空駛和超載現象並存。在倉儲方面,一些冷藏、冷凍、恆溫、恆濕,以及危險化學品儲存能力不足,特別是從農田到餐桌的“冷鏈”沒有形成。有專家估算,中國鮮活、冷凍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到30。
3.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
據對北京貨運市場的調查,22家較大的貨運市場共有貨運企業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過30,採用信息系統的大約130~140家,不到七分之一。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調查,中國商業企業套用計算機系統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務業和運輸業的比例更低,分別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條形碼技術外,其他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套用程度普遍較低。物流技術和物流服務規範標準大多不統一。據《來華跨國公司物流服務需求調查報告》顯示,受調查的近百家來華外商投資企業中,高達80%的企業對物流服務商滿意度的評價為“一般”。受訪企業認為在物流服務商需要改進的方面,信息傳遞效率排首位。
4.功能單一,缺乏特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物流服務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業不僅要提供門到門運輸及有關的基本服務,還要實行一體化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模式,提供從生產材料採購到產品送達消費者的一整套服務系統,包括相關的物流延伸服務,如包裝、加工、配貨等方面。而中國物流業由於受計畫經濟體制的影響,“顧客至上”的經營觀念尚未完全落實到行動中,落後的管理、技術、設備也影響服務質量的提高。
5.物流專業人才缺乏,並不斷流失。
當前中國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上比較緩慢,市場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較少,而且層次較低,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由於物流教育和培訓的缺乏,能夠切實為企業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級物流人才較少,制約了物流業的發展。而且在中國設立的物流服務業外企大都實施“人員本地化”的開發與套用戰略,其雇員一般以中國人才為主,在外資企業優厚待遇吸引下,一些優秀人才流失已初見端倪。
6.物流發展的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
①體制方面的障礙。物流的產業形態和行業地位不明確,物流組織布局分散,物流資源和市場條塊分割,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等對資源整合與一體化運作形成體制性障礙。②政策環境的影響。由於物流產業的複合性,造成了與物流有關的政策分屬不同部門,缺乏統一、透明的產業政策體系。雖然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已經出台了《關於促進中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但仍需要落實。
應對措施
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船舶現代化,船級及型號的選擇要與實際運輸量相適應;在建設港口上,既要重視貨櫃化,又要考慮大批量散裝的能源、物資的裝卸。
配送中心等的建設,逐步實現包裝規範化,裝卸機械化,運輸貨櫃化,積極開發推廣先進適用倉儲、裝卸等標準化專用設備以實現國際物流作業連續性、快速化的要求。
完善中國的物流網路,促進國際物流合理化
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留有餘地,以備將來的擴建。
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
物流信息及時反映在內部區域網路的資料庫上,由管理信息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調度;外部聯繫通過英特網,既可以在網上登記需求和網上支付,又可以對物流服務進行跟蹤調查;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整合行業舊有資源,對行業資源實現共享,發揮物流行業的整體優勢從根本上改善物流行業的現狀,真正實現物流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
建立和完善物流技術標準化體系
加快制定物流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管理流程、信息網路的技術標準,儘快形成協調統一的現代物流技術標準化體系。廣泛採用標準化、系列化、規範化的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機具設施和條形碼、信息交換等技術。
完善服務功能,強化增值服務?
在歐美國家,物流服務業功能全、水平高,企業和客戶聯繫緊密,甚至是戰略合作夥伴。鑒於此,中國物流企業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務的同時,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細分市場,拓展業務範圍,發展增值物流服務,廣泛開展加工、配送、貨代等業務,用專業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提高服務質量,以服務求效益;而且要通過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方式,與大客戶加強業務聯繫,增強相互依賴性,發展戰略夥伴關係。
加速培養開放性物流人才
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和保護中國物流業發展
運輸服務、倉儲服務、貨運代理服務和批發配送業務的企業,允許它們根據自身業務優勢,圍繞市場需求,延伸物流服務範圍和領域,逐漸成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務的供應者;
結論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物流業必然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中國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大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物流人才隊伍,打造一批物流精英,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物流體系,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增強中國的綜合勢力,從而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不足之處
格式混亂
利用WORD、EXCEL製作的托書從內容上來講是差不多的,但是格式卻五花八門。其間數據的重複利用,只能通過複製、貼上完成,基本上不具有自動、共享的屬性。
局限於定製數據傳送
到目前為止,國際物流的電子商務仍然局限於定製數據的傳送,如托書數據、艙單數據。基本上還沒有涉及操作回饋數據和操作狀態數據。
手段落後,費用昂貴
所使用的EDI已經是一項比較過時的技術,它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如當EDI用戶的貿易夥伴不再是幾個而是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時,這種方式很費時間,需要許多重複傳送。而且這種通信方式是同步的,不適於跨國家、跨行業之間的套用。再者,EDI系統的運行維護費用相當驚人。
未能向縱深發展
國際物流任務的順利完成,有賴於協同協調工作。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在這之前,有關國際物流電子商務的探索僅僅停留在表面,未能向縱深發展。車隊、倉庫、報關行等直接參與國際物流的重要機構被系統排斥在外。
關聯性差
現存的各種系統在設計時就沒有考慮信息共享、業務關聯的問題。當人們步入INTERNET時代時,系統封閉的缺陷日見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