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37年8月,日軍開始對南京狂轟濫炸。時任西門子公司駐華總代表的拉貝與十幾名西方人士、中國大學教授、商人等在11月建立“南京國際安全區”,並被選為主席。從此以後,拉貝頂住巨大壓力,與日軍展開艱苦鬥爭,多次阻止日軍對安全區的侵犯和挑釁。在他的庇護下,大約25萬中國難民的生命得以保全。
現狀
近日召開的第五屆亞洲安全社區會議暨全國安全社區工作會議,命名了44個全國安全社區和8個國際安全社區。其中,我市槐蔭區被命名為中國內地第一個以城區為單位的國際安全社區,成為第161個國際安全社區網路成員。並有望成為全國安全社區促進中心三個地區性支持中心之一,將承擔起山東、河北、山西、陝西、重慶等地的技術指導與服務等任務,把安全社區的理念傳播到更為廣泛的地區。這是槐蔭區在安全社區建設取得的又一突破。
2002年6月,槐蔭區在中國內地率先引入安全社區理念,以青年公園街道為試點啟動了安全社區創建工作;2006年3月,青年公園街道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國際安全社區;2008年4月11日,槐蔭區被國家安監總局命名為全國第一個整體創建成功的國家級安全區;2009年10月,這一榮譽再次升級到國際安全區。
8年堅持不斷的安全創建活動,不僅給槐蔭區帶來至高的榮譽,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2005年以來,在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煙花爆竹等領域槐蔭區已連續五年保持了零事故、零傷亡的驕人成績;機動車萬車死亡率從2005年的4.3%下降至2008年的1.3%;老年人、兒童等弱勢人群傷害率逐年下降,2008年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了25%和15.23%。
在槐蔭人看來,安全社區不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是搞運動、一陣風。獲得命名不僅僅是一項榮譽,更是持續抓好安全工作的鄭重承諾。這是因為安全社區的創建模式不同於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工作,而是一個“診斷—改進—評估—再改進”的閉環。它所要求的是,根據居民民眾的事故與傷害分析,制定詳細的目標、計畫,策劃具體的實施項目,持續開展安全促進工作。事故與傷害一天不消除,安全社區建設就永無止境。正是這種安全社區建設的新模式,改變了人們對安全工作的舊有觀念,讓安全社區在創新中不斷向前推進。
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事故與傷害情況,更有針對性地做好預防工作,槐蔭區建立完善了事故與傷害監測體系。由衛生局牽頭,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體建立了傷害監測組。在各社區醫療機構、各職能部門、各中國小校、幼稚園設立傷害監測站點;建立健全了傷害監測流程,統一使用制式的《傷害監測報告卡》,結合安監、消防、交警、公安的事故統計渠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事故與傷害監測網路,以較為翔實的數據為各項安全預防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據。
根據傷害監測數據研究,槐蔭區針對可能引發傷害的居住環境與道路交通設施問題,加快推進了棚戶區改造與道路拓寬工程。目前,全區已有9700餘戶居民搬離了棚戶區,大大改善了居住條件。在道路拓寬改造工程中,經十路、經一路、經七路、緯六路等主幹道拓寬改造工程相繼完成。新改造的道路全部實行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錯層隔離,加裝了雙向車道隔離護欄,增設了行人過街天橋,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和意外傷害。加強了對弱勢群體的安全乾預。針對兒童,提出了“主動預防”的理念,在60所中國小校廣泛開展柔道、籃球、輪滑等特色運動項目,鍛鍊兒童的肌肉力量和預防傷害的心理,增強他們主動預防傷害的能力,33300名中小學生從中受益;招募5000餘名由社區居民、大學生等組成的“愛心使者”,對獨居老人採取“一對一”、“多對一”志願幫扶,老人家中都安裝了“愛心門鈴”,遇到困難,都能在第一時間與結對幫扶的志願者取得聯繫;面向殘疾人實施了“無障礙設施進家庭”工程,為700餘個殘疾人家庭免費安裝必要的扶手、防滑墊、洗浴座椅等無障礙設施;針對生活困難民眾,每年夏季開展“安全度夏行動”,幫助維修危舊房屋,安全度汛。
每年冬季組織開展“暖冬行動”,為困難民眾購買燃煤、煙囪,清查排除取暖設施安全隱患,僅兩項集中行動,區政府每年投入40餘萬元。
安全社區的創建,促進了槐蔭安全形勢進一步改善。2008年,全區生產安全事故比上年同期下降23.9%,全年未發生1起死亡3人以上的較大生產安全事故,連續四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20人以下,是全市事故死亡率最低的縣區。
8年來,槐蔭區始終走在全國安全社區建設的潮頭,先後到成都、重慶、淄博、濱州、臨沂等地傳播安全社區理念。具體指導了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的安全社區建設。在槐蔭區的指導下,菏澤市牡丹區吳店鎮順利通過了全國安全社區評定驗收,被國家安監總局命名為全國第一個創建成功的農村安全社區;大連市中山區申請認證的7個街道,有6個一次性通過評定驗收,中山區也成為全國第三個國家級安全區。在槐蔭區的傳播帶動下,已有11個省、市、地區的625個區、街道、農村鄉鎮、大型企業等開展了安全社區創建活動,覆蓋人口5000多萬。現已建成全國安全社區124個、國際安全社區2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