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天文聯盟

國際天文聯盟

國際天文學聯盟(天文學聯盟)作為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創始聯盟會員之一成立於1919年,是將世界各國專業天文人中聯繫在一起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其任務是通過國際合作全面促進並保護天文學科學。天文學聯盟目前有60個成員國,其中包括專業銀行天文學研究達到較高程度的大多數國家。天文學聯盟的一個主要從事地面和空間天文學各學科的8,000多名成員的直接參與。天文學聯盟的科技活動通過11個科技學部的40個委員會開展,涉及天文學的各個方面。不論是由於科技主題性質本身(例如關於太陽系的研究),還是由於現代天文物理研究需要涉及電磁光譜的全部,利用各種太空飛行器進行觀測是所有學部科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

職責

天文學聯盟的責任包括從界定基本天文學和動力學恆量以及明確無誤的天文學術語,迅速傳播新的發現、大張旗鼓地舉辦國際科技會議和天文觀測宣傳活動,促進天文教育活動,到就未來的國際大規模科學設施進行早期非正式討論。天文學習盟還是唯一得到國際承認的為天體及其表面特性命名的權威機構。

構成

天文學聯盟的科技活動通過11個科技學部的40個委員會開展,涉及天文學的各個方面。不論是由於科技主題性質本身(例如關於太陽系的研究),還是由於現代天文物理研究需要涉及電磁光譜的全部,利用各種太空飛行器進行觀測是所有學部科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

學部和委員會

第一學部 基礎天文學

第4委員會 星曆表

第7委員會 天體機械學和動態天文學

第8委員會 方位天文學

第19委員會 地球自轉

第24委員會 攝影天體測量學

第31委員會 時間

第二學部 太陽與日光層

第10委員會 太陽活動

第12委員會 太陽輻射和結構

第49委員會 行星際電漿與日光層

第三學部 行星系科學

第15委員會 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物理研究

第16委員會 行星和衛星的物理研究

第20委員會 小行星、彗星和衛星的方位和運動

第21委員會 夜空的光照

第22委員會 流星與行星際塵埃

第51委員會 生物天文學:尋找外星生命

第四學部 群星

第26委員會 雙星和多星

第29委員會 星體光譜

第35委員會 星體構成

第36委員會 星體大氣層理論

第45委員會 星體分類

第五學部 變星

第27委員會 變星

第42委員會 近距雙聯星

第六學部 星際物質

第34委員會 星際物質

第七學部 銀河系

第33委員會 銀河系的結構和動態特性

第37委員會 星團和星群

第八學部 星系和宇宙

第28委員會 星系

第47委員會 宇宙學

第九學部 光學技術

第9委員會 儀器

第25委員會 星體報名測量和偏振儀

第30委員會 視向速度

第十學部 射電天文學

第40委員會 射電天文學

第十一學部 空間和高能天文物理學

第44委員會 空間和高能天文物理學


學科間委員會

第5委員會 檔案和天文學數據

第6委員會 天文電報

第14委員會 原子和中子數據

第38委員會 天文學家交流

第41委員會 天文學史

第46委員會 天文學教學

第50委員會 保護現有及潛在的觀測場地

與空間有關的執行委員會各工作組

行星系統命名學工作組

未來大型設施工作組

活動

從各學部、委員會及工作組的名稱便可看出其與空間活動的關係。天文學聯盟並不進行自己的空間實驗,但是,未來大型設施工作組負責為新發現的行星衛星及其任何表面特點命名。同樣,天文學聯盟/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射電天文學與空間科學頻率分配協會間委員會努力適當調和科研及其他活動——主要是電信活動——對無線電頻道空間的需求競爭。天文學聯盟出版物提供了進一步的介紹,天文學聯盟網際網路網頁提供了各學部、委員會和工作組的網頁接點。 天文學聯盟感到急需關切的一個問題是由於空間的其他活動而對天文學觀測研究的有效性造成的日益嚴重的威脅。除了可從空間看到的明顯的地面光污染以外,天文學觀測日益受到受可見光波長光照的空間碎片和無線電波衛星傳輸密度大幅度增加的干擾,此種干擾可能吞吃掉宇宙物體的極為微弱的信號。空間廣告這種新的、嚴重的威脅已經初露端倪;近來已經防止了幾項最近的活動,但是必須制定某種形式的國際規定,否則將為時過晚。天文學聯盟將與聯合國密切合作,解決此種不分國界的問題。 天文學聯盟的一項主要活動是舉辦引人注目的國際科學會議,涉及空間和地面天文學的所有領域。通常天文學聯盟每年贊助六次專題討論會和六次學術討論會;另外,還經常舉辦天文學聯盟區域天文學會議和與其他科技聯盟共同舉辦的會議。 天文學聯盟大會每三年舉辦一次。天文學聯盟的第二十三屆大會於1997年8月在日本的京都舉行;下兩屆大會將分別於2000年8月和2003年7月在聯合王國的曼切斯特和澳大利亞的悉尼召開。除了必要的行政事項以外,天文學聯盟大會還開展豐富的科學活動:京都會議包括三次特邀討論會、六次專題討論會、23次聯合討論會、3次特別科學會議以及100多次委員會和工作組會議。共宣讀近800份論文;提交了1,100份論文。 天文學聯盟努力促進天文學不夠發達的國家的天文學教育和研究。主要活動有青年天文學家國際學校、教學促進天文學發展以及天文學家交流方案。教科文組織、科學理事會為上述活動提供了部分支助,通過科學理事會定期得到其他來源的支助。 天文學聯盟青年天文學家國際學校的傳統系列活動為來自東道國和鄰國的30至50名大學生或研究生提供為期三周的強化課程,除學術報告外,極為重視實用的、動手實驗活動。鼓勵教員堅持將每期培訓班都從開始教到結束,以便促進個人關係的發展,並儘可能監測學員的今後事業,以便看出國際青年天文學家學校的作用。上一期青年天文學家國際學校活動於1997年在伊朗舉辦;目前正考慮於1999年在羅馬尼亞舉辦另一期青年天文學家國際學校活動。 最近建立的教學促進天文發展方案可為培訓未來高中自然科學教師提供靈活,更長期的支助。可能會視當地情況為請有經驗的外國教師講課、參加地方或區域會議所需旅費、購買教材和教學儀器或其他需要提供支助。目前的方案正在中美洲(以宏都拉斯為主要基地)和越南實施。目前正在擬定在其他國家開展的活動。 一項歷史悠久的天文學家交流方案是由天文學聯盟第38委員會實施的,為科學家參加至少為期三個月的培訓和研究提供旅費及食宿支助。開發中國家可能是旅行的目的地,也或能是出發地,一個特定的目標是使學員在出訪之後回到自己的國家,豐富那裡的科學環境。1997年,一共為十五次這樣的出訪提供了支助。 目前正與其他科學理事會機構和聯合國組織共同規劃新的活動。具體目標是協調一個更廣泛的純科學和套用科學範圍內的活動,確保受過培訓的人員回國之後能夠得到人盡其才的使用,以促進本國的發展。 為了強調天文學家對具有全球性意義的問題的貢獻和關切,天文學聯盟目前正在籌備與其他組織共同舉辦第三次聯合國外空會議的衛星會議,題為天文學和基礎空間科學能力建設與保護天文學天空。天文學聯盟希望這些會議將有助於促進開展長期、協調一致的活動,以便在國際一級以富有建設性的方式解決上述問題。 通過天文學聯盟新聞公報(一般於每年1月和6月出版)的形式向成員提供有關天文學聯盟目前和今後活動的訊息。天文學聯盟各學部的連線以及與合作組織的連線。 關於天文學聯盟的科技和組織活動情況的三年期報告以天文學聯盟天文學報告系列的形式於每屆大會之前出版。大會的科技和行政結果分別載於天文學聯盟《天文學大事記》系列和天文學聯盟學報。專題討論會記錄由天文學聯盟出版社出版;學術報告會及天文學聯盟其他會議的記錄的出版由主辦者決定。網頁上列有天文學聯盟出版物。 773、1997年-2000年期間,天文學聯盟的主席為R.P.kraft(美國),秘書長為Jndersen(丹麥);指定的2000-2003年期間主席和秘書長分別為F.Pacini(義大利)和H.Rickman(瑞典)。

星座命名

國際天文聯盟把全天的星座定為88個
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星星目前有26個
1.祖沖之小行星--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888的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2.郭守敬星--1977年,經國際小行星研究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發現的編號為201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郭守敬星”。
3.張衡星--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報國際小行星中心批准,將該台1964年10月9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80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4.張鈺哲星--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出版的《國際小行星通報》第4420期公布,把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把他們發現的正式編號為205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5.沈括星--1979年7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將在1964年11月9日發現了第2027號小行星命名為“沈括星”。
6.邵逸夫星--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台於1964年10月8日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第2899的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7.陳嘉庚星--1990年3月31日,中國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年11月9日新發現的第2963號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8.吳健雄星--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
9.張果喜星--1993年6月5日,張果喜得到了一項特殊的榮譽: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他們發現的302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果喜星”!
10.田家炳星--1993年9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決定將該台1965年12月20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第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田家炳星(2886)沿著一個橢圓軌道繞日運行,它的軌道偏心率為0.156,軌道傾角(即小行星軌道面和黃道面之間的交角)很小,只有1度左右,幾乎是在黃道面上運行;它的軌道半徑長為2.366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為日地間的平均距離,約等於一億五千萬公里),這就是說田家炳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三億五千多萬公里;繞太陽運行一周需3.6年。
11.葉叔華星--1994年,紫金山天文台將他們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葉叔華星”。
12.蔡繼有星--1995年8月28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和香港新華集團舉行“蔡繼有星”命名大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亦把“5389號”小行星命名為“蔡繼有星”
13.李曉華星--1996年3月1日,北京中國大飯店的大宴會廳里燈火通明,“李曉華星”命名典禮紀念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1964年10月30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學家驚喜地發現一顆新的小行星,當時編號為第3556號。
14.李達三星--1996年5月3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台於1957年10月31日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第3812的小行星命名為“李達三星”。
15.王寬誠星--1998年10月5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台於1957年10月31日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第4651的小行星命名為“王寬誠星”。
16.曹光彪星--1998年10月5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台於1981年11月27日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第4566的小行星命名為“曹光彪星”。
17.查劉璧如星--1998年10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批准,國際編號為3960號小行星以香港婦女界著名人士查劉璧如女士的名字命名為“查劉璧如星”。這顆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955年1月20日發現並提名。
此星以著名人士查劉璧如的名字而榮譽命名,查劉璧如女士熱心杜會公益,為中國的科學及婦幼教盲、衛生等社會福利事業作出了顯著貢獻。”
“查劉璧如星”(3960)沿著一個橢圓軌道繞日運行,它的軌道偏心率為0.281,軌道傾角為14.480,軌道半長徑為2.640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為日地間平均距離,約等於1.5億公里),就是說“查劉璧如星”至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96億公里,在軌道上平均每天以159萬公里的高速度奔騰前進,繞太陽一周需4.29年。“查劉璧如星”里離地球最近時只有1.35億公里。
18.巴金星--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觀測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7年11月25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是“8315”的小行星。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通報35491號通知國際社會,命名為“巴金星”。1999年10月26日,“巴金星”命名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19.袁隆平星--1999年10月。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談家楨星--1999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台1964年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第3542的小行星命名為“談家楨星”。
21.曲欽岳星--1999年,國際編號為3513號小行星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被命名為“曲欽岳星”。第3513號小行星是中國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10月16日發現的,並得到國際小行星組織認可。
22.錢學森星--2001年12月21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其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3763號的小行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1980年10月14日發現的。
23.貝時璋星--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根據中國國家天文台的申報,正式批准將該台於1996年10月10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為貝時璋星。
24.武衡星--2004年3月18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56088的小行星命名為“武衡星”,以此紀念我國這位已故科技戰線傑出的領導者和組織者。
25.一行小行星--為了紀念一行的功績,人們將小行星1972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26.張衡小行星--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為紀念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第2051號小行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張(Chang)”來命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