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併購遊戲規則:如何提高中國走出去企業成功率

國際併購遊戲規則:如何提高中國走出去企業成功率

為什麼中國企業境外投資併購失敗多?如何提高併購交易成功率?作為擁有30餘年經驗的國際律師,呂立山(Robert Lewis)律師通過對近百名國際併購專家的調研,以及80餘個真實、鮮活的跨境併購案例分析,總結出中國境外投資者遇到的30個普遍問題,清晰地分析失敗背後的原因,給出了境外併購的方法論。 在過去十多年間,呂立山律師曾受邀擔任中國國務院國資委的外國專家顧問,就法律風險管理問題提供專業意見,以及提供境外投資培訓,對跨境併購交易和跨文化商業交流有著深刻理解。本書對中國走出去企業高層來說,可謂一本實操性極強的跨境併購指南,堪稱案頭必備的跨境併購參考書。

目錄

目 錄

序一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把握確定性

序二 New Approaches for New Market Conditions

序三 來去之間的趨利避害之道

緒 論 寫在“一帶一路”大發展前 / 001

走出去“新長征”起航 / 003

爆發之後的反思 / 006

第一部分 錯誤管理境外併購交易的昂貴代價 / 017

第一章 可信度問題 / 019

交易疲勞 / 022

失敗溝通 / 024

對失敗談判的剖析 / 027

延遲支付購買價款 / 029

談判失敗率高 / 032

中國溢價 / 033

逆向中國溢價 / 035

“掩護馬” / 037

消除信用差距 / 037

第二章 俄羅斯輪盤賭 / 041

槍膛里的第一顆子彈 / 045

槍膛里的第二顆子彈 / 049

第三章 為什麼併購交易會失敗 / 055

界定併購的成功與失敗 / 057

影響併購成敗的主要因素 / 060

中國境外併購交易的典型結構 / 065

中國境外併購交易成功與風險因素 / 065

第四章 中國境外投資者遇到的30個普遍問題 / 077

雞同鴨講——沒有共同的商業語言,就沒有成功的交易 / 083

中澳鐵礦的代價高昂的錯誤 / 088

第二部分 境外併購交易方法論 / 093

第五章 CEO不可或缺的作用 / 095

通過併購流程保護中國境外投資者 / 098

如果你想像馬雲那樣成功,就不要像馬雲那樣

嫌麻煩 / 101

第六章 為成功的併購交易繪製藍圖 / 103

制訂國際併購計畫的好處 / 106

準備工作第一步:自我評估/認識差距 / 107

準備工作第二步:明確目標 / 111

準備工作第三步:為什麼選擇併購 / 114

制訂併購計畫 / 120

目標選擇標準:一個虛擬的案例研究 / 123

與國家發改委項目申請報告的比較 / 125

提前計畫:管理的精髓 / 128

第七章 內部併購團隊:把薄弱環節變強大 / 131

不斷擴大的溝通差異 / 135

持續存在的文化差異:

做生意和管理交易的不同方法 / 139

小問題可能產生大麻煩 / 141

進一步的溝通和文化差異:不同的談判風格 / 143

撤回先前已同意的問題:另一個常見的談判錯誤 / 150

組建能夠成功完成跨境併購交易的內部併購團隊 / 152

第八章 缺失的關鍵部分:外部專家團 / 157

非受迫性失誤:讓賣方制定交易條款 / 161

外部顧問團隊的角色和作用 / 163

外部併購團隊的價值定位:消除信用差距 / 168

外部顧問的核心附加價值:

確保以最佳價格獲得最合適的目標 / 172

選擇合適的外部顧問 / 175

整合跨境交易的外部顧問團隊 / 177

挑選的過程:重視價值而非價格 / 181

第九章 國家利益和公眾態度的因素 / 187

美國對中國投資的大門依舊敞開嗎 / 190

德國對於中國投資的日益增長的擔憂 / 195

中國對澳大利亞直接投資已經過了高峰期嗎 / 198

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信息 / 202

在巨觀及微觀層面克服對中國投資的抵制 / 209

第十章 避免跨境交易中的天真假設 / 219

跨境併購交易:更加複雜,更高風險 / 223

市場準入案例研究 / 228

政治風險評估 / 233

應對外國投資限制 / 237

控制腐敗風險 / 241

重視當地勞動法 / 243

環境法的違規風險 / 246

整體評估市場條件 / 248

第十一章 系統性地尋找正確的收購目標 / 255

以傳統的“中國式”方法尋找收購目標 / 259

海外華人中介的優勢和劣勢 / 262

在尋找投資目標時,對當地政府作用的天真假設 / 264

代理契約:粗心者的陷阱 / 265

尋找合適的中介 / 267

尋找收購目標的“西方之道”:製作目標

“初選名單” / 268

排除“非待售”目標會限制選擇 / 270

製作目標候選名單 / 272

“中間道路”:比傳統“中國方式”更加

嚴謹的做法 / 273

對不同目標的不同接觸策略 / 276

進行初步接觸 / 279

向賣方推銷自己 / 282

諒解備忘錄:為成功的交易打下基礎 / 284

第十二章 關於完成交割的結語 / 289

附錄A 境外投資審批流程及上市公司境外投資典型框架概覽 / 293

附錄B 市場調研資源 / 301

附錄C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商投資環境掠影 / 323

附錄D 境外投資調查問卷 / 329

致謝 / 332

序一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把握確定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居民財富的激增,近年來,我國海外投資日趨活躍。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累計投資金額創下1701.1億美元的歷史高點,同比增長44.1%,而相對於21世紀初,這一數字則增長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中國已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淨輸出國,中國資本走向世界成為全球一道新的風景線。

一方面,中國資本“走出去”和國際資本“請進來”,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助推了全球經濟的增長,也成為聯結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紐帶。另一方面,中國的海外投資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和值得擔憂的現象。一些企業具有非理性的對外投資傾向,有的投資在真實性、合規性方面較為欠缺,有的則與我國對外投資的產業政策要求不符,甚至對國家的形象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關於中國海外投資成功的比例有不同的統計口徑,有的認為失敗機率高達40%以上,儘管這些統計口徑不一定完善或準確,但多多少少反映出客觀上存在的問題。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缺乏經驗,畢竟大部分企業沒有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參與過競爭,對海外投資的環境也不了解;另一方面是缺乏明確的戰略,簡單地認為海外投資是尚未開發的“藍海市場”,遍地都是機會,或者把“走出去”僅僅當作“走出去”,而沒有與“請回來”相結合。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海外投資項目存在著轉移資產和過多考慮非商業因素等原因,亟須我們加強監管。2016年以來,國家強化了對外匯流出和海外投資的監督和管理。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強調金融要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降低金融領域的無序擴張步伐,引領資金“脫虛向實”,協調金融與經濟的平衡發展;發改委近期也表示有關部門將繼續關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防範對外投資風險,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這些改革措施均是為了促進中國海外投資的良性發展。

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大量的財富積累帶來了消費或需求端的升級,人民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不會停止。但一個突出的矛盾是,供給端的水平仍然非常落後,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遠遠跟不上。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中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與已開發國家仍然相去甚遠,2015年,中國的每單位產出大致相當於美國的7%和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這個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時代最重要的主題,旨在加快提高供給水平,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兩條實現的路徑,一是自我創新,這要求我們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二是實行“拿來主義”,這要求我們有效制定海外投資戰略。

因此,加強國際投資合作和有效實行“拿來主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將成為中國海外投資的使命和主旋律。通過藉助資本的力量,切實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先進技術“請回來”,對接中國市場與全球先進技術和成熟商業模式,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速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2015年以來,中國海外併購的熱點領域從資源能源轉向高科技、製造業和消費類,也折射了中國經濟從出口導向向內需為主的深刻轉變。

與此同時,另外一個重要背景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歷八載,全球主要經濟體仍處於復甦緩慢和債務高企的困境中,地緣政治博弈與文明衝突為世界蒙上了新的巨大的不確定陰影,反自由貿易與逆全球化的噪聲也不絕於耳。如何打破壁壘,在日益紛亂的世界尋求共贏,促進增長,成為擺在各國面前尤為嚴峻的挑戰。

2017年年初,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上發表了倡導全球化的重要講話,近年來,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了全世界廣泛的回響。依託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巨大潛力,堅持循序漸進和互利共贏的原則,推進經濟合作和互聯互通,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正在開啟和引領全球化的新征程,並為全球增長與和平提供重要的解決方案。應該說,中國的13億消費者市場,是今天全球單一最大和最重要的消費者群體,不僅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穩固基石,是不確定的世界中最為確定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們應該將海外投資與“一帶一路”建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落實“一帶一路”框架,架起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帶動周邊和其他國家共同發展,使得中國的崛起能夠惠及世界;同時,又藉助資本的力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帶一路”國家中,既有大量的開發中國家,也有很多已開發國家。我們應該針對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不同特點,分別制定相應的戰略,而兩者的核心都是發揮我國與這些國家各自的比較優勢並進行交換,推動合作,實現共贏。在開發中國家方向,應注重發揮其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和一些傳統行業具有絕對的比較優勢,可藉此推動切實可行的合作。而沿著已開發國家的方向,中國資本可投資於一些先進的技術、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帶回來與中國的13億消費者市場結合。一個成功的海外投資項目應至少包含四個重要的因素:一是與中國市場有協同效應;二是能夠在海外投資和中國市場之間進行投後的整合,整合或者在製造端,或者在行銷端,或者兼而有之;三是推動投資標的最終能用好中國資本市場平台,最終實現A股、H股或A+H上市;四是惠及被投國家,甚至挽救很多已開發國家的傳統企業和產業,實現共贏。

有了正確和清晰的戰略後,跨境交易仍然是一項高風險活動,在交易過程或投後整合等任何一個環節上,都有可能出現風險或問題。例如,不了解被投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律和環境,在收購活動中領導層不能對交易過程保持領導力,薄弱的收購團隊,不善藉助外部專家經驗,不能使得被投國家獲益並引發牴觸和反彈,等等。

走出去智庫(CGGT)聯合創始人、國際律師呂立山(Robert Lewis)先生擁有30年國際法律經驗,長期從事跨境交易一線工作,累積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通過總結自己長期的實戰觀察,以及調研全球併購專家的最佳實踐,呂立山律師為中國企業高管系統梳理了海外投資中易出現的問題並提供了一套“實戰攻略”。他在本書中指出了中國企業跨境併購中普遍存在的30個常見錯誤,也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試圖給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提供幫助。本書並非一本晦澀難懂的法律教科書,而是通過大量真實案例來呈現中國海外投資常見問題並提出如何改進。近期,呂立山先生在中投公司內部做了一場關於中國投資者海外投資經驗教訓的講座,聽眾受益良多。希望他的經驗能夠分享給更多的一線工作者,也希望中國實業界和金融界能共同攜手,不斷改進海外投資,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把握確定的方向,有效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

祁 斌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序二

New Approaches

for New Market Conditions

“期待中國新一代跨國公司企業家能夠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領軍者,我相信本書有助於加速這一目標的實現。”

The rise of China as an economic superpower over the last 30 year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and admiration of the entire global business community. In the early days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West, the titans of the global business flooded into China, bringing with them not only much needed capital but also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ystems. This created a robust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which Chinese enterprises, both state-owned and private companies, were able to learn from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and to flourish and grow. As we all know now, China’s “opening up” strategy has proven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business experiments of all time.

With this success domestically, it did not take the China policy makers and entrepreneurs very long to realize that investing abroad is not a luxury option but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a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strategy. China’s “going out” strategy has been trumpeted for quite some time and it presents a new set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se new Chinese MNCs.

Having spent the last 27 years of my professional career in Detroit, Beijing, Shanghai and Hong Kong, I am very fortunate to have been able to witness first-h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world-leading economic powerhouse. I have worked closely with many leading European, North American and Asian MNC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key elements of their global strategies. Now in my current role, I am able to see the impact of the extension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across not only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ut also around the world, as part of the “going out” plan. At the same time, we see changing political and market conditions across various regions of the world,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in many cases Chinese leadership will be both welcome and essential. I would say without a doubt that China has the unique potential to influen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But success on the global stage will not necessarily be the self-fulfilling destiny of all of the emerging new Chinese MNCs. Drawing from my experiences in advising some of the largest Chinese companies as well as the rising stars in China on their outbou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doing business overseas as they embarked on their initial forays into the global marketplace, I think it is fair to say that many of these new Chinese MNCs face a tremendous learning curve to become leading global companies, not just being among the biggest.

As author Robert Lewis points out in this book, i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it will not be enough for Chinese MNCs simply to use the same template they have used so successfully in China. New market conditions require new approaches, and Chinese MNCs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 from their more experienced foreign MNC counterparts in terms of market assessment, business strategy, deal management and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Drawing on his decades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s an international lawyer based in China, Mr. Lewis presents a compelling case for the need for Chinese outbound investors to adopt a mor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ross-border M&A deals, and illustrates his points with engaging and instructive examples from actual Chinese outbound investment transactions.

Two key points that Mr. Lewis briefly mentioned in his book which resonate with me particularly are tax structuring and post-closing integration. When advising Chinese MNCs on investing overseas, I observed that many of them initially did not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 tax structuring until they realized that their hard earned profits would be subject to an unnecessarily high tax burden; some companies also underestimated the level of effort required to comply with the loc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later regrettably found themselves subject to heavy tax fines and penalties. This is contrary to the well-established practice of American or European MNCs that I have observed, which devote extensive resources to planning and managing their international tax structures and compliance systems, which are important not only from a financial perspective, but also for their enterprise brand and reputation that have even a much longer effect.

Furthermore, many of the new Chinese MNCs also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and challenges of post-closing integration that in my view, is as important as, if not more than, the acquisition itself. Not only am I pleased that Mr. Lewis has highlighted these two critical elements that merit further elabor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cross-border deals, these observations also fit well with the overall framework which Mr. Lewis has set out in this impressive and important volume. I am also grateful that he has laid in his book a solid foundation on which further practical instruction can be provided to help new Chinese MNCs achieve their potential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Finally, I share the optimism Mr. Lewis has expressed in this book about the a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o step up to these new challenges as they “go abroad”.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n economic superpower clearly was just the opening chapter of China’s story in the 21st century. I, like Mr. Lewis, look forward to seeing China’s new MNCs take their rightful position in the leading group of influential global companies. I am certain that this book will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accelerate the timeline within which this lofty goal can be realized.

Alan Tsoi

Asia Pacific Managing Partner, Deloitte

德勤亞太管理合伙人

序三

來去之間的趨利避害之道

讀呂立山(Robert Lewis)先生的大作,最大感受就是“來去之間的趨利避害之道”。一方面,“來”的正是時候。誰來?呂立山捕捉到的“一帶一路”大發展的時代來了。2017年5月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把“一帶一路”建設帶入中國引領的全球互聯互通新時代。另一方面,“去”的正是時候。誰去?中國企業正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掀起新一波國際化戰略浪潮,將大規模走出去。誰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趨利避害之道,進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則是走出去智庫(CGGT)聯合創始人、國際律師呂立山先生為本書安的身、立的命。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一帶一路”建設,尤其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向新階段。我們可以從習近平主席在高峰論壇的發言中,提取五個“絲路”概念,概括“一帶一路”建設大發展的新願景。第一個是“絲路人”,這個概念解決了“一帶一路”的認同問題,即凡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建“一帶一路”的,都是志同道合的絲路人。第二個是“絲路偉業”,峰會確立了“一帶一路”建設的五大目標,即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第三個是“絲路大動脈”,即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通”,打通“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動脈,服務於“絲路偉業”。第四個是“絲路精神”,要實現目標,應該遵守“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第五個是 “絲路新起點”,這次峰會是全球共建“一帶一路”的新起點,並將展開峰會之後的後續聯絡機制,於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正在帶動中國企業新一波的走出去。中國目前是寮國、高棉、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國。中國企業走出去,趨利和避害是一體的。就避害而言,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最大的風險莫過於國家政治風險,這類風險通常難以依靠企業自身防範與化解,需要上升為國家風險,依靠政府和國際合作來解決。而更大部分的對外投資風險來自企業的微觀層面,具體表現為企業在戰略規劃、內部運營、與東道國政府和民眾溝通、對法律和稅務環境了解的不足。與西方資本成熟的運營技巧相比,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還處於起步階段。中國企業高管對於如何管理海外投資、跨境交易的關鍵要素,還普遍缺乏深刻理解,更缺乏專業指導的實操經驗。

呂立山先生在中國生活、工作了25年,長期工作在跨境交易一線,是一位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國際律師。他告訴我,走出去智庫(CGGT)的使命,就是集結海內外頂尖的跨境投資併購專家資源,以幫助中國企業在其境外併購交易中取得更大的成功。他們致力於協助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中國跨國公司實現穩步成長,促進就業、經濟成長與社會共同繁榮!

呂立山先生在本書中總結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普遍存在的30個問題,其中不少問題我也曾在多家中國企業身上發現過,非常典型。比如,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中存在交易方法上的缺陷,如果不採取切實的解決措施,將損害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拖延中國國際化進程。鑒於此,呂立山先生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切實方法。書中集納了80多個來自全球頂尖跨境併購專家經手的案例,在隱去交易雙方的名字之後,為讀者模擬了在不同地區、國別場景下的真實交易場景,剖析問題所在,提供了相關建議。我想,如果中國企業家通過這本書充分了解國際併購遊戲規則,不僅可以減少企業併購失敗的昂貴學費,還能穩健推動中國企業和產業結構升級。

呂立山先生貢獻給我們的,是一本兼具可讀性與專業性的“實戰指南”,更是“來去之間的趨利避害之道”。

翟 昆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全球互聯互通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呂立山(Robert Lewis)是一名有30多年從業經驗的國際律師,主要執業領域為跨境公司和商業交易法律事務,特別是在公司併購、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等業務領域有豐富的經驗。

協助中國公司進行海外投資近15年,項目遍及澳大利亞、東南亞、印度、中東、非洲、拉美、歐洲及美國。 他參與的國內項目包括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工程中,擔任首席國際法律顧問。

走出去智庫(CGGT)的聯合創始人與首席專家。他經常獲邀在國資委、發改委、商務部、全國律協等機構作為專家就境外併購和“一帶一路”PPP項目中的戰略管理和國際法律風險管理髮表演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