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山林場各村委會電話號碼
房縣介紹
位置面積房縣位於鄂西北、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地跨東經l1O°O2’——111°15’,北緯31°24’——33°31’。北與鄖縣、均縣接壤,南鄰神農架林區,東界保康、谷城,西連竹山。縣治城關鎮東距省會武漢市582公里,北距鄖陽地區行署駐地十堰市105公里。縣境東西橫距300公里,南北縱距131公里。總面積5,180平方公里,折合777萬畝。
建置沿革房縣西周以前為彭部落方國,屬梁州域。春秋為防渚,屬麇、庸二國之地。戰國為房陵,屬楚。秦置房陵縣,屬漢中郡。西漢因之。東漢末為房陵郡治,改屬荊州。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兩郡為新城郡,房陵為新城郡治台。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屬梁州。南北朝時迭有變更。隋大業二年(606年)為房陵郡。唐貞觀十年(636年)為房陵縣,隸山南東道。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為保康軍,隸京西南路。元為房州治,隸湖廣中書省襄陽路。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房州為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襄陽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縣改屬鄖陽府;清因之。民國初年屬襄陽道;民國二十年(1931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同時,房縣又是老蘇區之一,民國二十年(1931年)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1946年新四軍來房,在中壩成立了縣人民政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房縣隸屬兩鄖專員公署,1950年4月改屬鄖陽行政專員公署。1953年元月襄鄖並,隸屬襄陽行政專員公署。1965年襄鄖分設,房縣仍隸屬鄖陽地區至今。
自然條件
地形房縣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環繞,由兩側分向中部傾斜,略成盆地形勢。北部為變質岩區,位於武當山地塊的南部,屬武當山脈,大部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西南為秦嶺地槽;南部是漢南凹陷帶,為沉積岩區,座落於武當山地塊的東南部,黃陵背斜的北部,是秦嶺地槽與楊子準地台的過渡地帶,稱為“荊山沉降帶”,屬大巴山脈,海拔約在1,000米以上。由於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南北以斷層接觸,具有明顯的二分性。境內最高點為上龕公社南部的關家埡,海拔2,486米;最低點是西北部板橋公社羅家坡,海拔180米。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城關鎮周圍和馬欄河谷地帶,海拔在400至600米之間。
山脈房縣境內山巒重疊,綿亘千里。全縣較大的山有324座,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山有25座,700米至1,000米的77座,1,000米以上的(含2,000米以上的12座)222座;東北諸山多呈南北定向,西南諸山多為東西定向。主要名山有:紅山寺,縣東北沙河公社西部,與均縣交界,距縣城75公里,海拔1,519.3米,為東部群山之魁。登觀,海拔l,060米,在縣東青峰公社南部,與保康縣交界,距縣城45公里。鳳凰山,城南2.5公里處,原名南山,海拔573.6米。九焰山,縣西南九道公社境內,距縣城180公里,海拔1,258米。掛榜岩,城南22公里處橋上公社境內,海拔946米。馬嘶山,縣北通省公社境內,距縣城50公里。賽武當山,縣北通省公社境內,海拔1,740米,高於武當山127米,與武當山遙遙相對,故名賽武當。天寶山,在縣北通省、中堰公社交處,海拔1,456米,山上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一個天然牧場。望佛山,縣西40公里,門古公社境內,海拔1,430米。毛家山,縣西90公里,中壩公社境內,海拔1,311.5米,現為縣辦毛家山林場所在地,是房縣杉林基地之一。秦王寨,縣西71公里秦口公社境內,海拔842米,為房、竹古道要塞。
水系房縣河、溝、溪、澗縱橫交錯,共有大小河溝1,265條(其中30公里以上的河流16條),總長度2,932公里。水能理論蘊藏量34.4萬千瓦,可開發20萬千瓦。西北部和西南部河水注入堵河,其它入南河。縣城東北部多為間歇河流,遇暴雨河水猛漲,天旱則乾枯。西南多泉水,河流水量比較充沛,部分河流可航行小木船。主要河流有:堵河,發源於縣西南九道公社陰峪河,經竹山進入房縣西北,流經鄖縣,匯入漢水,境內流長50公里。馬欄河,房縣內地最大河流,發源於縣西化龍公社小羊子山,由珠藏洞匯入南河,全長105公里,集水面積2,031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110立方米/秒(1975年8月9日)。其主要支流:上游有馬尾河、汪家河、軍馬河、易溝河、沙溝河、包家河,下游有木瓜河、劉家河、馬家河等。南河,古稱粉水,發源於神龍架林區溫河,經保康入房縣,再入保康由谷城匯入漢水,境內流長32公里。
氣候房縣地處中緯度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4.3℃,一月平均氣溫為1.7℃,七月平均氣溫為26.3℃,極端最高氣溫40.4℃(1966年7月20日),極端最低氣溫-17.6℃(1977年元月30日)。年平均降水量914毫米。相對濕度為75%。無霜期平均223天,始霜在10月22日至l1月4日,終霜在3月15日至4月24日。主要風向為偏風,其次是西風、北風,最大風力10級。全年日照數1,700——2,000小時,平均日照率為42%。自然災害地形複雜,往往容易出現“倒春寒”以及低山的“伏前旱”和高山作物的“秋風”,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據統計,從1895年至1982年的87年中,共發生各種較大的自然災害78次,其中:旱災22次,水災26次,風災4次,雹災14次,蟲災9次,獸災3次。1975年8月8日全縣普降暴雨,兩小時連續降雨106毫米,相當於5、6兩個月的降水總量,造成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其為害之大,為房縣近百年來所未有。
土壤土壤主要分黃棕壤土、山地棕壤土、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和水稻土等六大土類。其中:黃棕壤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74.53%,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和二高山地區。山地棕壤土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占耕地總面積的1.29%。石灰岩土分布在南部山區,占耕地總面積的1.08%。潮土分布縣西北各社的沿河兩岸,占耕地總面積的1.57%。紫色土占耕地總面積的1.42%,水稻土占耕地總面積的20.11%,主要分布在各公社大小河流沿岸,為沖積質,土壤肥沃,是主要稻米產地。
資源現已發現的地下礦有金、銅、鐵、鉛、磷、硫磺、石膏和煤等共32種,礦點八百餘處。鐵礦分布較廣,儲量較大。鉛鋅礦在橋上西篙,品位為49%,屬雞窩礦,產量低(最高年產量為61.8噸。最低年產量為3.7噸)。磷礦分布在縣城南部橋上馬里灣與保康、林區交界處,面積約10平方公里,礦體平均厚度為2.92米,含量20.3%,有效磷10%左右,儲量960萬噸。煤礦分布於縣西南的門古、巨峪、中壩三個公社,儲量1,000萬噸以上,為高變質無煙石煤。金、銅、鹽分布在巨峪公社東河、沙河公社長青和白窩、軍店、窯淮等公社,儲量較少。房縣林木茂盛,種類繁多,以松、杉、櫟為主要品種;名貴樹種有珙桐、銀杏、楠木、樟木、香椿等。主要野生動物有虎、豹、黑熊、白熊、彪、野豬、山羊、漳、麂、鹿、猴、蟒蛇、娃娃魚、野雞、錦雞等。近幾年來,還在橋上、榔口、上龕等地多次發現白猴等罕見動物和“野人”。
文物勝址
兔子凹文化遺址位於城東白窩公社孫家灣大隊。1967年發掘出刮器、砍砸器以及石梭、石片等大量古人類打制石器。經鑑定為四、五十萬年前人類使用的工具,相當於北京周口店猿人和鄖陽猿人時期的工具,為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羊鼻嶺文化遺址位於城東北白窩公社長龍大隊。1975年在二級台地上發掘出斧、石鏟、石鋤、石鐮、石刀等石器以及陶銼、陶紡輪、碗、盆、罐、杯、豆、器蓋鼎、鬲等泥質紅陶,經考古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現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七里河文化遺址位於縣城西部3.5公里處的二級台地上,總面積四萬多平方米。先後發掘遺址面積1,650平方米,發現古代房屋建築19處,墓葬26處(有不少群葬)和墓穴多處。同時還出土了一大批石器、陶器。器物中,大量的是屈家嶺文化時期少見的陶器座,而少部分是當時較為普遍的圈足器。經考古初步鑑定,大約屬於漢水中上游的丹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系統。它既有江漢平原的新石器文化因素,也與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相當於“龍山文化”。
溫泉寺又名大湯池。位於縣城東7.5里處。泉水從山麓石穴泛出,流量8,640噸/日,水溫37.7℃。1974年闢為人民解放軍駐軍醫院,有浴池7個,供部隊專用。另在原址北300米處重建民用浴池1座,內有4池。1981年又在該池對面新修浴池1座,內辟池。
顯聖殿位於城西30里軍店鎮軍馬河出口處房山腳下,依山傍水,景色秀麗。正殿是宮殿式建築,兩側是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在房山山頂修建金頂1座。現頂殿依舊,保存完好。
觀音洞城南五公里,有關帝、觀音二洞,合稱觀音洞。後枕龍崗,前揖風嶺(鳳凰山)。左為關帝殿,殿宇軒昂,殿後一洞,泉水潺潺,蓋穴而出。右上數十步為觀音洞。石壁幽深,泉水長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修築閣、亭、院及拜殿三重,築台階668級。現僅存房屋三間。
房縣蘇維埃政府舊址1931年5月3日,紅三軍主力來房,6月23日成立縣蘇維埃政府,設於縣城西街天主堂。紅三軍政治部主任柳直荀親筆在天主堂大門口牆壁兩邊寫了以下兩聯: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蘇維埃革命政權”、“誰是世界上的創造者,只有我們勞苦的工農”。大門上方是“蘇維埃政府”五個大字,至今保存完好。
紅軍烈士紀念塔位於城南2.5公里的鳳凰山上。1931年7月,為紀念紅三軍來房而犧牲的革命烈士,柳直荀親自率領軍幹校的學員在此興建了烈士陵墓,墓前立有“蘇維埃紅軍烈士紀念塔”。1958年中共房縣縣委、縣人委在此重修了紅軍烈士紀念塔,塔的正面鑲嵌著賀龍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們的業績永遠鼓舞著我們前進!”
蘇區土地證1931年秋季,全縣普遍進行了土地改革,並頒發了土地證。1978年紅塔公社自露大隊社員戢興義交出的土地證,在省、地博物館及縣展覽館均有存列(複製品)。
蘇區銀元和紙幣1931年縣蘇維埃政府在縣城西開設鄂北農民銀行,發行銀元和紙幣。其中鑄有馬克思圖像的銀元和列寧圖像的銀元均保存在縣民政局。印有馬克思圖像的“伍角”紙幣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及省博物館均有存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