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陳華彬,梁玲 著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23593
出版時間:2005-01-01
版 次:1
頁 數:304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教材教輔 > 教師用書
內容簡介
《國小科學教育概論》以最新的科學教育理論為基礎,以建構主義為主線,運用主動參與式的學習模式,論述了科學的本質、科學素養的涵義及兒童是如何學習科學的等問題;同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國小科學教育概論》最大的一個特點。書中運用大量的課堂實例來闡述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兒童的科學過程技能、國小科學教育課堂教學理論、課堂教學方法、課外活動的組織、教學評估、教學環境的設計以及教師在國小科學教學中的地位、國小科學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以及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手段在國小科學教育中的運用等問題。
《國小科學教育概論》編寫的目標是:增進在職教師和未來國小科學教師對科學、科學素養及科學探究的本質的理解;提高在職教師和未來國小科學教師指導或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引導在職教師和未來國小科學教師在理解兒童的學習過程和特點的最新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如何有效地指導、協助、評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方法與技巧。
《國小科學教育概論》可作為新課程科學教師的培訓教材,也可作為師範本專科生相關專業的教材和研究生的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陳華彬,博士,1981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畢業後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現改為上海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從事國小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1987年赴美,1994年獲美國印第安納布盧明頓大學科學教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聖馬丁學院工作至今。現任教育系教授及計算機和技術教育部主任。教授“國小科學教育教材教法”和“計算機及現代科學技術在教學中套用”達9年。
梁玲博士,1998年獲美國印第安納布盧明頓大學科學教育博士學位。曾任威頓那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現為美國拉薩爾大學助教授,同時也是美國科學教育研究會國際委員會委員。1996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小教師教育及研究。教學內容包括科學探究入門、物質科學、數學及科學、中國小科學教育教材教法、認知理論等。
目錄
前言
第1章 科學與科學教育
第一節 科學的本質
第二節 科學教育的目的及科學素養的涵義
第2章 認知科學與科學教育
第一節 兒童是知識的建構者
第二節 兒童思維發展的主要階段及其特徵
第三節 學習動機與科學教育
第3章 以探究為中心的科學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
第一節 “動手一動腦”的教學思想
第二節 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學思想和課程結構論
第三節 “學習循環”與科學教學
第4章 科學教育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規劃
第一節 科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組織和套用
第二節 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
第三節 科學教學中對學生“誤解”的甄別和防止
第四節 “概念圖”的教學
第五節 教學計畫的準備和設計
第5章 科學教育中的公平教學與差異性教學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第二節 多元智力理論與科學教育
第三節 認識兒童間的個體差異,運用多種科學教學方法
第四節 為男女生提供平等的科學教育
第五節 特殊兒童的科學教育
第六節 面向全體兒童的科學教育——科學單元教學設計舉例
第6章 科學過程技能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觀察
第三節 推斷與預測
第四節 分類
第五節 測量
第六節 確認變數
第七節 制表作圖
第八節 假設的定義與特點
第九節 實驗實施和結果分析
第7章 國小科技活動和專題研究的組織與交流
第一節 國小科技活動
第二節 國小科學專題研究的組織與交流
第三節 國小科學教育中“科技成果集市”的組織與評定
第8章 國小科學教育的評估
第一節 國小科學教育評估的目的和對象
第二節 國小科學教育評估的原則
第三節 國小科學教育評估的方法
第四節 國小科學教育評估工具的設計
第五節 評分制度的改革與探索
第9章 創造一個探究性的、安全的和高效率的課堂教育環境
第一節 創造一個探究性的教學環境
第二節 創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第三節 課堂環境的設定和安排
第10章 國小科學教育與其他學科和領域
第一節 國小科學教育綜合教育是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二節 國小科學教育與語文的綜合教學
第三節 國小科學教育與數學的綜合教學
第四節 國小科學教育與環境保護
第五節 國小科學教育與社會學科的綜合教學及STS教育理論
第11章 教育技術在國小科學教育中的地位和套用
第一節 教育技術在國小科學教育中的地位
第二節 教育技術在國小科學教育教學中的套用
參考文獻
前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標誌著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課程改革時代。《綱要》從課程目標、內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著眼點和最終歸宿——“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一基本的價值取向預示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價值轉型。新課程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決心徹底扭轉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為己任,努力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明示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人類個體的存在是一個整體性的-存在。個體存在的完整性不是多種學科知識雜燴的結果,亦不是條分縷析的理性思維的還原。第一,“整體的人”的發展意味著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新課程努力改革既有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把統整學生的知識學習與精神建構作為具體改革目標之一,力圖通過制定國家課程標準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學大綱,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等重要的目標維度,承認學習過程的價值,注重在過程中把知識融入個體的整體經驗,轉化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第二,“整體的人”的發展意味著個體、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新課程從整體主義的觀點出發,貫徹自然、社會與自我有機統一的原則,致力於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自主性的和諧健康發展,以培養人格統整的人。例如,新課程的一個亮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就是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係、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學生與自我的關係三條線索進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