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現代化、不斷求解現代化的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認識現代化的最新成果,堪稱現代化的“第五化”。

相關信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裡第一次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現代化聯繫起來,著眼於現代化,並以現代化為落腳點,揭示了現代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內在關係,國家治理離不開現代化,現代化構成國家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

詳細內容

現代化:從“四化”到“第五化”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不可抗拒的歷史大趨勢,中國共產黨對於現代化的認識橫跨了半個多世紀。在20世紀中期前後,中國共產黨逐步地形成了“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即“四個現代化”的認識。毛澤東從1945年的《論聯合政府》開始提出工業、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筆記中,提出了“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的“四化”。1964年,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地把“四化”表述為“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78年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鄧小平更加重視“四化”建設問題,“四化”也更為深入人心,成為奮鬥目標。

在“四化”提出50多年之後,2013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其《決定》中明確地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此,理論界有學者認為,“可以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看成是我們黨繼提出工業、農業、國防、科技這‘四個現代化’之後,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

“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繼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之後的“第五化”,這是具有創新性的提法。它表明,中國共產黨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路徑,達到了現代化的最高層次。歷史唯物主義把社會形態解構為經濟基礎(與生產力的物質基礎密切聯繫)、上層建築(離不開相應的意識形態)這兩個主要方面,“四化”主要從生產力和物質基礎的層面探索現代化,這是硬實力;“第五化”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問題,主要從上層建築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層面探索現代化,這是軟實力。由此可見,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分析框架,“四化”和“第五化”是由淺入深地探索了現代化所包含的兩大層次。如果只停留於“四化”是不夠的,現在,隨著“第五化”的提出和確立,使我們對於現代化的整體認識臻於完善。

“第五化”:應是“國家治理現代化”

但是,如果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第五化”,會出現一個問題,因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句面上看,無疑是兩化,而不是一化,這就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治理體系是指國家治理組織系統結構的現代化;治理能力是指國家治理者素質和方法方式的現代化。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算作“第五化”,而應該做出進一步的歸納提煉。

筆者以為,應該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歸結統稱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只有“國家治理現代化”,才能確定為“第五化”。這是因為,其一,“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大的涵容量,它既包含了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包含了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其二,國家治理是指一國範圍內的所有治理,它既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軍隊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的治理,也包含了政府治理、政黨治理、市場治理、社會治理、小區治理、第三方治理、源頭治理等各個方面的治理。總之,把國家治理現代化確定為“第五化”,才是與“四化”相適應、相匹配的。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執掌政權、統領國事,經歷了國家統治、國家管理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三個發展階段。從國家統治到國家管理,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再從國家管理到國家治理現代化,更是一個跨越式的飛躍。眾所周知,什麼是國家統治?國家統治主要以專政為工具,用強力維持秩序,必然要關押監禁、鎮壓殺人。什麼是國家管理?國家管理也少不了種種的管、樣樣的卡,叫乾什麼就乾什麼,總是限制的多、約束的多,隨後就是罰沒,給予罰款和沒收的處置。而國家治理現代化則是堅持黨的領導和國家主導的力量,更注重各方的積極性、參與性,堅持國家制度建設,追求自由民主公平正義,充分調動和運用法制的力量、市場的力量、社會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實現法治、德治、共治、自治,實現各項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民主化。國家治理現代化比起單純的國家統治、國家管理來,顯然是更加的科學、文明、高尚、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