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國家制度與古代社會研究》為《國家制度與古代社會研究》,略分為“國家與社會”、“財政與經濟”兩大板塊,共論文14篇,匯集了這些年來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學科部分成員的主要成果,也給了我們反思學術歷程的難得機會。叢書總序已經概述了江西自唐中期尤其是宋代以來經濟文化的變遷和目前江西師範大學良好的發展態勢,以及歷史學學者們作出的整體貢獻,在此謹對中國古代史學科方向的學術傳統及發展現狀略作說明。
內容簡介
《國家制度與古代社會研究》內容包括:江西師範大學史學文叢”總序、“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山人”與晚明政局、明代蘇松江浙人“毋得任戶部”考、明清湘鄂贛地區的“訟風”與地域文化的轉移、棚民、土著與國家等。
出版信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1版
圖書目錄
江西師範大學史學文叢”總序
國家與社會
“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
“山人”與晚明政局
明代蘇松江浙人“毋得任戶部”考
明清湘鄂贛地區的“訟風”與地域文化的轉移
棚民、土著與國家
——以清中期江西省萬載縣土棚學額紛爭案力例
化干戈為玉帛
——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前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
試說秦漢社會消費觀念由“尚儉”向“崇奢”的演變
財政與經濟
明清湘鄂贛地區的“淮界”與私鹽
明清江右商的社會構成及經營方式
——明清江西商人研究之一
明清江右商的經營觀念與投資方向
——明清江西商人研究之二
兩漢北部邊防若干問題之比較
漢代江南城市與商業問題述論
漢代不同農耕區之勞動生產率的考察
——以根食生產為研究中心
秦漢時期生活消費的特點及其影響
後記
作者簡介
方誌遠,祖籍安徽休寧,1950年2月出生於江西吉安,史學碩士、文學博士.現為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教授。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江西省歷史學會會長,國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首都師範大學兼恥淵、台灣成功大學客座教授.學科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制度史及區域社會經濟史。主持井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華廈英才基金項目等課題多項。出版《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等學術著作7部、人物傳記3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文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約60篇,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等發表史學文章100餘篇。獲國家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等獎、華東地區圖書…等獎各1項(以上為集體成果)、江西省社科優秀成果及江西省高校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多項。
精彩書摘
文化進程總是和經濟發展同步。
岱嶽齊魯的富庶,孕育了孔孟諸賢;中原大地的繁華,造就了三晉英豪。關中的沃野千里,更營造出漢唐雄風。
儘管徐孺子在東漢被稱為“南州高士”,但自中原視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江西尚為“蠻荒之地”。陶淵明的橫空出世,應是江西的意外之喜,所以當王勃乘著酒興龍飛鳳舞地寫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時,人們還是理所當然地將其視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對熱情主人的客套恭維。而且,將“徐孺下陳蕃之榻”作為“人傑”的例證,如果不是客人的過於隨意,也說明主人實在提供不了太多讓客人稱道的素材。
但也就在這個時候,江西開始不動聲色地向中國經濟文化發達區域行進。唐中期開始發生的全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大運河的開發利用,徹底改變了國內的交通格局、經濟格局和文化格局。而在這個格局的改變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江西。
……